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佣兵1929 > 第1904章 双管齐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人走进帐篷,见到四个鬼子正在行军床上睡觉,其中一个被惊醒了过来,看到一个脸黑黑的中尉军官,下意思就要坐起来举手敬礼,迎接他的却是一颗火热的子弹。

“噗噗噗噗!”

四声低沉的枪声响起,四个床上的鬼子都是头上突然冒出一个弹孔。这兄妹两人各开两枪,都不带多开一枪的,就将四个鬼子带进了永远不会醒来的睡眠中。

将鬼子打死后,周文第一时间就奔向鬼子放在床边的外套。

要知道这个时期日军的后勤保障比起落后的国军来说当然要强得多,但是跟世界其他列强比起来就不够看了,帐篷这种装备也只是部分提供,所以能住在帐篷里的基本都是士官以上级别的军官。

周文就想着找一套军官服穿上,也许在某些时候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结果就是,周文连着试了四件衣服,都没一件合身的,甚至是一件比一件小,气的周大公子将衣服摔在地上,恨恨骂着鬼子都是小矬子,把红袖小妮子乐得捂着嘴在笑。

……

不说周文潜伏在鬼子帐篷中潜伏,等待定时炸弹的爆炸。只说妙花和高小山他们几个战术小队终于在周文发出通知后的一小时后赶到了鬼子另一个炮兵阵地。

日军重炮第5旅团下辖重炮第12和第18联队,京野骏太的第12重炮联队以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为主,第18重炮联队则以八九式150毫米野战加农炮为主。

这里又要啰嗦几句,这个时期日军的火炮其实也算不得先进,其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射程还不到6千米,甚至都不如75毫米山炮。而且炮弹威力也比其他国家同口径大炮要低。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的重量,战斗全重只有2吨,6匹驮马就能拉着跑,算是当世同口径火炮中重量最轻的一款。

而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实际上当初是作为要塞炮来设计的,重量就高达10吨,需要专门的卡车来拖拽,对于运输和阵地要求就比较高。

该火炮从运行状态到射击状态需要2个小时,而且在无炮台支撑的野战模式下,射程就从18公里降低为15公里左右。

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一旦设置了炮兵阵地就很难移动,一般是设立在距离战场十一二公里外的地方。

但此次由于鬼子运输的滞后,为了保证两个重炮群的炮弹供给,日军第5重炮旅团就将两个阵地都部署在距离江阴比较近的地方,方便后勤补给。

加农炮相比榴弹炮,炮管更长,炮弹精度和初速更高,适合打击平面上的垂直目标。也就是说,你看得见才打得着。主要用于攻击敌人舰船、装甲车辆和坚固堡垒。

而榴弹炮则是射角广,炮弹可以曲射,可以隔山打牛。而且炮弹弹种更多,适用范围更广泛。

到了后世,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榴弹炮也能加长身管,与加农炮的区别就不是很大了。

简而言之,榴弹炮是全能火力网,覆盖中远程多场景需求;加农炮如精准外科手术刀,直射攻坚无可替代。现代战争中,各种火炮通过技术融合形成互补,构建多层次火力体系。

却说妙花他们收到周文的通报后,就从各个地方向黄集镇迅速奔进集结,基本都在一个小时内赶到了鬼子炮兵阵地附近。

在一处公路边的树林中,妙花与高小山、赵晓金和张晓平汇合后,几人马上就开始商议攻击鬼子的办法。

“我觉得可以用师兄的办法,让人扮成鬼子混进去。”张晓平建议道。

要伪装成鬼子,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很难,首先语言关就是一个难题,还有就是如何不引起鬼子注意混进去,也是一不留神就容易暴露。

但佣兵团这些人却不是太大问题,都是懂日语的,哪怕有些人说的还不太流利,但是听却是基本能听懂的。

关键是扮成什么鬼子混进去不容易暴露。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如周文一样,抢一辆卡车进去。

但抢卡车也不是说抢就抢的,现在鬼子的车队已经分别进了两个重炮阵地,后面暂时又没发现有新的车队过来,守株待兔可不是办法。

“扮作鬼子也不是不行,但最多混进去几个,其他人还是要硬突进去,趁着鬼子混乱的时候,把火炮炸了。”妙花道。

“那就双管齐下,晓平带着曲明星、张明洞、张明源、二嘎子、三娃几个去偷袭鬼子巡逻队,然后想办法混进去。”

“其他人就潜伏到鬼子营地前,等书生那边的炸弹爆炸后,里应外合一起杀进去。”高小山做出了决定。

按照一分队的指挥顺序,周文不在的情况下,高小山就是第一顺位的指挥官,妙花都要排在第二位。

倒不是说妙花的指挥不如高小山,而是高小山性格沉稳,一般不会过于冒险,思虑更为缜密一些。

而周文认为佣兵团有一个如他这种比较喜欢浪的指挥官就可以了,人人都浪,那可是送死之道。

所以高小山拍板后,大家就开始做好战斗准备。

而高小山点名跟着张晓平的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个头比较矮小,都是1米6左右,勉强可以穿上小鬼子军装。

张晓平提出乔装鬼子也是有把握的,就是鬼子外围的巡逻队。

而且由于这里是鬼子核心区域,鬼子巡逻队一般是半个分队的人数,刨除了掷弹筒手和机枪手(这两个兵种负重太多,不适合巡逻),也就6个人左右。

张晓平带着几人就一路潜行,来到一个之前就观察到的鬼子巡逻队必经之路上埋伏。

不多时,5个鬼子在一个曹长的带领下就从远处走了过来。

这次张晓平可不打算将鬼子全部杀死,而是要抓两个活口。

因为张晓平要逼问鬼子的口令。

要知道鬼子在军营和阵地内部倒是没有口令啥的,但是在外围和军营门口却是防备森严,必然有识别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