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外科教父 > 第1239章 你以后别骂我就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平的办公室。

杨平看了一下唐顺给他的名单,这还不是最后的名单,只是一个暂时的初步名单。

因为不能影响目前已有的课题进度,所以杨平要求唐顺必须提供新人。

这五个新人暂时没有具体任务,还处于适应工作环境的阶段,所以全部被派来新课题组。

“教授,我觉得五个人实在太单薄了点,其实我还可以给你调拨几个人,再说我们这次招聘被刷下去的博士很多也挺优秀,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招进来,就当是扩大这次的招聘名额。”唐顺提出自己的建议。

杨平的目光停留在名单上摆摆手:“五个人够了。”

他放下名单,继续说:“我们研究所实验室的人手我清楚,现在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很多人是横跨两个课题,根本忙不过来,再从那些课题基础人手他们工作负担就太重了,至于你刚说的扩张,招人这种事情宁缺毋滥,不要轻易降低标准。”

“我是担心这几个人能不能胜任,他们个个都是新人,没有经过大课题的历练。”唐顺还想争取。

杨平摇摇头:“谁都是从新手过来的,几个月后个个都是老手,放心吧,暂时就这几个人,后面如果我觉得人手吃力,我会及时跟你说。”

“也行,那你要随时告诉我。”唐顺只好作罢,看来教授已经决定课题组的规模就这么大。

“你去忙吧。”

“那好,我回去再找他们逐一确定,三天内我会给你最终的确定名单。”

唐顺从杨平办公室出来。

这五个新人显然存在科研经验不足的问题,他们只是在学生时期帮导师做一些课题,那些课题比起杨平的课题肯定不管是规模还是先进性都会有差距。

但是没关系,杨平已经决定亲自带带这几个人,传授他们一些最先进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让他们尽快能够掌握世界顶尖科研方法。

在研究的前期,杨平打算手把手带他们,中后期杨平计划放手给他们去完成,自己只作战略规划。

其实倒不是杨平偷懒,任何一个顶级科学家不可能亲自去做实验的每一步,就像将军没必要去拿起枪冲锋陷阵,他只需运筹帷幄、排兵布阵。

打仗的将军喜欢在自己的房间挂一副地图,这样随时可以对照地图对战争的全局进行把握。

杨平喜欢在自己的办公室布置一块白板,他会将自己的实验思路画在白板上,这样方便他随时修改,随时对实验的全部进行掌控。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设计一种可以增强抗原的蛋白质分子,利用挂载技术将这个蛋白质分子挂在疫苗上,这个实验可以分成两个技术部分,两个技术模块都非常重要,而且将这种蛋白质分子和挂载技术设计成具备通用性,就像疫苗佐剂一样,一种这种挂载蛋白质可以使用很多种疫苗,这样高度的通用性和模块化可以降低成本,降低以后新的蛋白质的研发难度。

要是有一个资深研究员会好很多,但是任何一个资深研究员现在都是承担多重任务,难以从原来的课题抽离出来,杨平心里想,如果有一个资深研究员,他将很多事情可以交代给资深研究员,新人由资深研究员去带教,杨平自己会轻松很多。

但是突然新成立课题,去打破现有的课题组人员架构是不合适的,再说,人是有惰性的,原来课题组的已经习惯现在的课题,突然让他从头开始去做开拓性的工作,工作会艰苦很多。

而且这个课题与其他课题组不同,才五个人,工作任务繁重很多。其他课题组上面有唐顺、陆小路领头主管,还有好几个经验丰富的已经拥有极高能力的博士担任骨干,而这个课题组没有任何骨干,他们五个人就是骨干,除了杨平,他们几个就是全部。

夏院长打电话来关心杨平新课题是否需要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夏院长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他觉得是自己的疏忽,没有当时在领导面前及时推掉这个任务。

其实当时他也努力过,想推掉,但是杨平自己主动接下任务,而且十分坚持。

夏院长使眼色这种招术都用上了,但是杨平这家伙当时没领会,完全没有顾忌他不停使的眼神,这家伙平时脑子里全是手术和科研,人情世故这些东西全部没有。

疫苗佐剂这种技术,一百多年,那么多公司只搞出几款,那些公司的实力怎么样,夏院长非常清楚。

那些医药巨头可不是吃素的,有的医药公司出过诺奖,还不止一个。

这种研发实力,配合一百多年积累的各种资源,几乎世界顶级的投资,那么多公司仅仅只是研究出寥寥几款佐剂。

可见佐剂本身资源稀少,研发难度也非常大。

“院长,你就不用担心我了,科研这些事情你也不懂,就是瞎操心。”杨平挂断他的电话。

就算年轻人面对老母亲的叨唠,不耐烦地挂断电话。

哟哟哟!

这家伙,叨唠他几句就挂电话。

夏院长在电话里喂了几句,什么反应都没有。

说我不懂科研,当时建院的时候,老子还是三个创始博士之一。

我不懂科研?

想当年---

夏院长气得在办公室来回踱步,自言自语地说。

来回踱了几圈,他端起茶杯喝一口,清清胸口的火气。

好像自己确实不怎么懂科研,十几年没有碰科研了吧,现在科研的新方法,新设备,新理念,自己懂个毛线呀。

---

“唐博士,免疫方面的知识是我的薄弱点,我想给免疫学知识补课,但是一时半会也补不回来,我怕去了这个课题组会给教授拖后腿,能不能帮忙换一下,看看有其他更有能力更适合人师兄愿意去不?”

计宁在唐顺的办公室大倒苦水,说了半天就是不想去新的课题组,理由也是一大堆。

唐顺心里门清,他这是担心这个几个人的课题组做不出什么成绩,最后白白浪费几年时间,到时候别人呼啦啦爆出几篇论文,他什么都没有,坐几年冷板凳。

对于科研工作,一定要心甘情愿,如果不是心甘情愿,对课题没有丝毫兴趣,工作时肯定很压抑很被动,这种心理状态很难做出成绩。

唐顺想了想,现在去换谁去呢,现在人手本来就比较紧张。

这时有人敲门,唐顺正在谈话,所以对着门说:“等一下。”

可能门外的人没有听到唐顺的声音,依然砰砰砰敲门,搞什么呢?唐顺起身打开门,门外站着蒋季同,他陪着笑脸:“主任……”

“我正忙着,你在外面等等我。”唐顺下巴指着旁边的椅子。

蒋季同嘿嘿一笑:“主任,我就说几句话,不耽误你时间,我听说我们研究所要新立一个课题,有关免疫学的,我对免疫学非常有兴趣,一直想搞免疫学方面的课题,你看看有没有机会推荐我进去?”

“你喜欢免疫学?”唐顺挺意外的,“你不是说习惯干细胞吗?”

“干细胞我也喜欢,但是免疫学最喜欢,其实这些课题我都喜欢,但是总有个最喜欢的吧,最喜欢的是免疫学。”蒋季同说完点点头,表示自己说的话没有半点假话。

唐顺打量他一下,片刻后说:“你进来。”

“我在外面等你,不耽误你谈话。”蒋季同指着里面的计宁。

唐顺有点不耐烦地说:“叫你进来就进来,墨迹什么。”

蒋季同进来,唐顺关上办公室的门,坐回自己的椅子上,蒋季同和计宁两个人坐在他对面。

“蒋季同,你真喜欢免疫学?”唐顺再次问道,这家伙说话没有准性。

蒋季同点点头:“这不能乱说,这可是关系科研前途的事情。”

“那好,你旁边这个师弟是新来的,叫计宁,你认识吧?”唐顺问道。

蒋季同点点头:“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事哪有不认识的,只是还不熟悉而已。”

“那好,没错,我们实验室是新成立一个课题组,主要是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这个课题组杨教授会亲自牵头,因为我们实验室原有的研究员大家都有课题在身,所以只能抽调五个新人组成课题组,但是计宁师弟刚刚跟我说他有难处,他免疫学知识十分薄弱,害怕给课题拖后腿,你如果愿意交换,你就换他吧,他顶替你原来的工作,你去新课题组,行不行?”唐顺没什么多余的闲话。

''行!”蒋季同回答很干脆。

“你呢?”

“行!“计宁也很痛快,他实在不想待在一个做应付工作的小组。

“那就这样定了,你们想好了,考虑清楚,我将名单一旦确定就不要再来找我修改,这是你们自己选的,到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不能找我扯皮,明白吗?我没有时间跟你们扯皮。”唐顺丑话说在前头。

整个研究所现在非常忙,人手严重不足,要是三天两头有人来为这事扯皮,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有什么问题事前协商好。

“没问题,请放心。”他们异口同声回答。

唐顺点点头将立即将名单上计宁的名字划掉,换成蒋季同的名字,然后收好名单说:“我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好工作交接,计宁是新人,蒋季同你在工作交接的时候尽量细心一点,最好安排一个老同事负责带他一个月,这样他才会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中。”

蒋季同总是那么爽快:“这事包在我身上。”

关于设立新课题组的消息其实是唐顺故意放出去的,他就是看看事情的变化,新人有没有心里不情愿的,资深研究院有没有想去新课题的,如果有这种情况,他们肯定会私下沟通。

没想到还真有这个情况,唐顺其实早就看穿这两人的把戏,他们哪是撞到一起,而是早就商量好的,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凡事不正常必有妖。

唐顺不过是顺水推舟促成这件事,也好,免得他去做工作。

因为唐顺心里也一直在琢磨,杨教授虽然明确必须要新人,不能影响原有课题的进展。但是五个成员全是新人,工作起来很不方便,到时候杨教授很多事要操心,这肯定不合适。

所以唐顺一直在想,怎么样换一个资深博士进去,这样以老带新,杨教授的工作开展会轻松很多。

既然这两人已经私下商量好,不愿意留在新课题组的计宁,如果强行让他留,以后这家伙是个不稳定因素。而蒋季同这人科研经验丰富,实验室的大课题他全程参与过,这人知识面比较均衡,没什么明显的短板,最适合放在新课题组去带新人。

至于什么他最喜欢免疫学,都是扯淡,这家伙是个人精,他是赶上了绝好的机会,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

“谢谢你,师兄!”

从唐顺的办公室出来,计宁对蒋季同感激涕零,要不是蒋季同主动提出交换,现在就算他想拒绝,也没有人愿意顶替他。

“别客气,大家都是同事,再说我喜欢免疫学,你免疫学知识薄弱,我们能够交换有利于各自以后的发展。”蒋季同说几句客套话,他心里在想:你以后不要骂我就行。

新课题组的人员名单终于最后确定,唐顺再次单独找名单上的人谈话,大家再也没有什么意见都是心甘情愿的。

唐顺又找蒋季同单独谈话,交代他加入新的课题组后,积极承担起组长的责任,当好杨教授的助手,尽快将新人带熟,杨教授平时很忙,一定不要让杨教授过于操心一些细枝末叶的事情。

“包在我身上,我去了之后,我对免疫学那是相当热爱,杨教授只管给计划书,其它工作全部交给我们几个。”蒋季同现在激情四射,就差举拳头喊口号。

唐顺想了想又说:“你要有什么困难,及时私下告诉我,我们要保持紧密联系。”

“放心,包在我身上。”蒋季同又是信誓旦旦。

五个人确实是少了一点,但是抽调其它人手,杨教授又不同意,当时唐顺也给杨教授说过,五个人不行,还可以多抽调一些,实在不行再紧急招聘一批。杨教授拒绝这个提议,说五个人足够。

唐顺琢磨很久,觉得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以后还可以随时给蒋季同做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