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 第三千六百零七章 明日边缘(十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千六百零七章 明日边缘(十六)

说起席勒这几年的教学情况,也是一把辛酸泪。

目前,他手上一共有三个博士生和五个研究生,并且还有两个轮转过来的其他导师的博士生。也就是说,他现在一共有十个学生。

美国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课程难度大,论文要求高,毕业周期长。约有30%的博士终身无法毕业。

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美国博士在读生终身无法取得博士学位。

名牌大学更是如此。哥谭大学的博士延毕率始终维持在70%以上,一多半的博士无法准时毕业。延毕三年以上的博士也有40%。

就以布鲁斯为例,看起来他挺离谱的——几年了,博士还没有毕业。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哥谭大学非常普遍,比他拖的时间长的人有的是。

席勒去年接收的一个轮转博士生,今年已经42岁了,轮转了6个导师,其中三个退休了,两个去了别的博士站点,最后一个就是席勒。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今年还是毕不了业。

据席勒所知,目前哥谭大学单博士学位仍然无法毕业的学生里面,年龄最大的已经45了,不但有家有业,硕士学位都读出来四个了,唯一的一个博士学位还是毕不了业。

所以,哪怕布鲁斯再拖个10年,也称不上是毕业困难户。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名校的博士毕业条件太过苛刻,已经卷到了非人类的地步。

首先,博士并不是只写论文就行的,也得跟本科一样上高阶专业课程。光是心理学这一门学科的高阶专业课程就有14门课,其中有三门高难课程,每年的通过率稳定在60%。

一年有一门课没有通过就必须要重修,而且不允许压缩课时,必须从头把这门课再读一遍。

所有的课程读完之后还要去考试,也就是俗称的博士毕业考试。这考试的难度更是离谱。

席勒带的心理学这门课的综合资格考试,要在一天之内进行7小时的笔试测试、三天之内的临床应用测试,还有一个长达一周的课题分析测试。

全部结束之后,全院相关专业的老师一起判卷和综合打分,每人只有三次机会,如果三次考试没有通过,那就直接退学。

把考试考过了,还是不能直接开始写论文,而要上大概两个月的论文写作培训课。课程通过之后,还是要考试,考完了才算结束培训阶段。

绝大多数人需要花费3~4年完成培训阶段,哪怕是超级天才,也至少需要两年才能修满所有课时,以及考完所有试。

培训阶段通过之后,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博士毕业论文的审核标准更是离谱,就是基本上你在某个细分领域可称专家,有世界级的创新成果,才有通过的可能。

哥谭大学因其独特的地域属性,在心理学领域有颇为不错的生源素质。目前席勒手底下的五个博士,只有一个今年刚开始读博的还没通过综合资格测试,其他的都已经考完了,开始写论文了。

可是一提到写论文,席勒就是一个头两个大。

这就不得不提起席勒自己的学术之路了。

其实席勒上辈子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并不是什么非常知名的人物,更谈不上业界专家。在心理学理论的学术水平方面,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没取得什么值得瞠目的成就。

因为他大多数的精力并不放在学术研究方面,上班也只是应付差事,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员。

不过,在来到dc之后,他的前身就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了。这心理学大师不是他想不当就能不当的。

直到这个时候,席勒才开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术上。不过好在,他得天独厚的精神分析天赋让他在这方面顺畅无阻,很好地维持住了自己心理学家的人设。

不过说起来,在此之前的原身,也就是阿纳托利,他并不研究理论,而是主攻应用方向。不论是行为分析还是精神分析,他都不研究——他根本不研究分析法。

在席勒来之后,他转而研究精神分析法,也并没有引起业界的惊讶,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科都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从应用领域入手,到了晚年都开始研究纯理论。

这是因为,所有学科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探索世界,研究理论更接近于探索宇宙真理。每一个学术成就达到一定水平的科学家,都一定有这样的追求。

席勒会有这么多的学生,也是因为他对于应用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都有涉猎,而且名声在外。谁不想有一个业界领袖当自己的导师呢?

而且,所有学心理学的人都是一边骂精神分析,一边又想研究精神分析,就有一种“这东西过于离谱,我倒要看看是怎么个事“的想法。

其实,席勒的学生里不乏共情能力者。像詹娜那样的天生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不少,甚至有些比她的天赋还优秀。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写出足以让他们毕业的论文。

众所周知,共情能力是通过与别人进行感情共鸣来体会他们某一时刻的心情,从而分析他们的心理,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

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共情能力的基础是感情,而文字是没有办法完全描述感情的。对于人类复杂而美丽的感情系统来说,所有文字都是词不达意。

共情能力和精神分析的基础是感情,但是论文的基础却是逻辑。写精神分析论文就是要把感情用逻辑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很多人在看电视剧或者是欣赏画作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那就是感情的传递是抽象的。

你看到一个画面或者听到某种音乐的时候,出现在你脑子里的不是一个精准的词汇,而是一种抽象的感觉。

如何把抽象的感觉归纳汇总为有逻辑的推论和词汇,是写好精神分析论文的关键。

可是,多数人只能侧重于一点:有共情能力的人会过于偏向描述抽象的感情,天生理性且逻辑严谨的人又缺乏情感方面的体验。

所以席勒手上的论文,大致可以概括为情感丰富词藻优美的散文和循规蹈矩古板空洞的说明文两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将它们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当然,也有人转而研究行为分析。可是只要是分析法,就很难避免研究感情。人类本身就是感情动物,各种行为的动机不可能只出于理性逻辑,必然有激情和冲动。

在进行纯逻辑分析的时候有多么精准,在进行感情分析的时候就有多少胡言乱语。这让他们的论文的许多部分看起来比癔症患者的谵妄呓语还要难以理解。

而要纠正这部分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对于情感的体会不同。席勒告诉他们他的体会,多数人也无法完全理解,更不可能根据席勒的体会写出些什么有用的东西来,终归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所以,比起正常的教学流程——学生独立完成成果,教师指出其中的不足,学生进行改正,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席勒更像是在玩一款抽卡游戏。

也就是做一些看起来像是在教学的表面工作,但实际上只是在靠运气等待出货:把学生们放在那里,等待他们某天大彻大悟,将感性与理性融会贯通,取得学术成果并毕业;或者是终于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研究心理学,干脆地放弃并放过彼此。

当然,虽然帮他们改论文很少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但席勒还是会兢兢业业地看完他们发过来的所有东西,尽可能地给他们建议。

这不是出于为心理学界缔造人才的考虑,而主要是为了撇清责任,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毕不了业不是导师的问题。这样说不定可以加快他们放弃的速度。

在哪个国家都一样,负责任的导师其实是少数,又有水平又负责任的导师就更是凤毛麟角。席勒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他在学生中广受好评,虽然有些学生称其过于严厉,但每年想要报考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的学生还是络绎不绝。

而哥谭大学更是逮着一只羊薅毛,一面给他招新学生,一面又把毕业困难户轮转到他这里,就导致他的卡池越来越杂,想抽出好卡的概率更低了。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故事。

不过,虽然抽不出正经的强度卡,但倒是满池子的杂技选手。除了正儿八经的论文水平之外,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打包成一个反派组织的话,大概能拍八个季的自杀小队,再外加两部游戏。

还是那句话,心理学学到最后,要么死要么疯。而能够学着这种学科,还在这样的学业压力之下活下来的人,多半都是疯透了。

反社会人格虽多半是天生的,但也未必不能后天塑造。因为压力过大,精神失常,从而报复社会的例子比比皆是。只不过在哥谭,人们并不习惯于挥刀向弱者,而是更加精准、优雅且具有艺术性。

席勒发送完邮件之后,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对方果然不愿意放过他这条大鱼,在回复的邮件中给出了一个地址,邀请他来见面。

席勒看到地址上的编号,感到有些惊讶,竟然是在哥谭大学老校区的活动楼里。

哥谭大学搬迁之后,老校区并没有完全拆除,卖了一半的土地,另一半的土地留下来做艺术博物馆和部分文科及艺术学科的教学楼。

怪不得布莱尼亚克支持会的行事如此嚣张,却并没有听说学校之中有什么冲突事件发生,原来是他们把老巢放在了老校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