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影视编辑器 > 第二十二章 舆论压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02年4月,阿富汗东部山区。

寒风呼啸着穿过嶙峋的山岩,卷起细碎的雪粒拍打在护目镜上。

永仁安保(YSS)第七小队队长陈岩抬手示意队伍停止前进,战术手套在暮色中划出一道清晰的弧线。

“无人机显示前方山谷有热源信号,”陈岩通过加密无线电低声报告,“十二点方向,距离800米。”

耳机里传来后方指挥中心的冷静回应:“确认非联军单位。保持警戒,继续执行护送任务。”

队伍中央,三名德国地质学家不安地调整着背包带。

他们受雇于永仁资源勘探公司,任务是评估这片偏远山区的矿产潜力。

没人告诉他们的是,这份评估报告将直接送往五角大楼某间高度保密的办公室。

“施密特博士,请留在标记区域内。”陈岩用流利的德语提醒那位好奇心过盛的地质学家,“超出安全范围我们无法保证您的安全。”

队伍继续前行,突然,狙击手王磊的声音在耳机中响起:“注意三点钟方向。山脊线,距离1200米。黑水的人在那儿盯着我们。”

陈岩举起高倍望远镜,镜头中清晰地显示出四名全副武装的雇佣兵正隐蔽观察着他们。

其中一人手中的测距仪在夕阳下反射出刺目的光芒。

“要给他们点‘礼貌提醒’吗?”王磊已经调整好他的t-5000狙击步枪,语气中却是带着一种跃跃欲试。

陈岩按下卫星电话的快捷拨号:“老板,黑水在盯梢,怎么处理?”

电话那头,苏宁的声音平静得如同在讨论一份季度报表:“让他们看。但要让他们记住——非洲是我们的地盘,中东……很快也是。”

挂断电话,陈岩做了个战术手势。

小队立即变换队形,展现出令人咋舌的协同能力……

两名队员架起便携式电子战设备,另一人放飞了改装过的“翼龙”无人机。

短短三十秒内,黑水雇佣兵们的通讯设备全部失灵,而他们头顶上盘旋的无人机则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掌控中。

“继续前进,”陈岩对小队下令,“保持威慑态势。”

当YSS小队护送着地质队消失在峡谷拐角处时,黑水的队长狠狠砸了下岩石:“见鬼!他们的装备比海军陆战队还先进!那是什么型号的无人机?龙国军方的最新款吗?”

他的副手沮丧地检查着已然失灵的无线电:“不止如此。他们至少有三种我们没见过的电子战设备。总部需要知道这个——亚洲人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

2003年1月,洛杉矶永仁中心。

苏宁站在88层的全景办公室内,洛杉矶港的夜色在他脚下铺展开来,游轮和货船的灯光如同散落的钻石。

他手中的macallan 1946威士忌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冰块轻轻碰撞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加密专线电话突然响起,来电显示只有一个“w”字母。

“总统先生。”苏宁接起电话,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祝贺您成功连任。”

电话那头,小布什的声音透着轻松:“苏,我得谢谢你……之前的‘建议’很管用。”

他指的是永仁集团在中期选举中通过一系列政治行动委员会提供的巨额资金支持,以及那些精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选民数据分析。

苏宁轻轻摇晃着酒杯:“总统先生客气了,我只是个商人。”

布什笑了笑,声音通过卫星线路传来略显失真:“商人?不,苏,你是真正玩牌的人。”

短暂的沉默后,总统的声音压低了几分:“伊拉克的事……永仁有兴趣参与重建吗?”

窗外的霓虹灯在苏宁眼中投下变幻的光影。

过去三个月,永仁的战略分析团队已经针对伊拉克战后重建做了十七套预案,从石油基础设施修复到军政府临时行政支持,无所不包。

“当然,”苏宁啜饮一口威士忌,“我们一直……珍惜每一次机会。”

“我就知道能指望你,”布什的声音明显轻松了许多,“切尼下周会派特别顾问去洛杉矶。他有份清单……你会有兴趣的。”

挂断电话后,苏宁按下桌上的通讯器:“通知战略委员会,明早七点紧急会议。另外,联系我们在休斯顿的石油团队,准备扩大伊拉克业务分析小组。”

……

2003年3月,莫斯科郊外别墅。

壁炉中的火焰噼啪作响,伏特加酒杯在宽大的橡木桌上留下淡淡的水渍。

瓦格纳集团创始人德米特里·乌特金按下遥控器,屏幕上的视频暂停在一帧画面上……

全副武装的亚裔士兵正从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mi-17直升机上快速绳降。

“这个华人……不简单,”乌特金用粗壮的手指敲击着桌面,“他们在非洲的动作比我们还快。刚果金的钴矿,中非的钻石,现在连苏丹的石油管道安保都拿下了。”

他的副手谢尔盖皱眉看着画面中那些明显改装过的武器装备:“要给他们点教训吗?在叙利亚或者利比亚?”

乌特金摇头,给自己又倒了杯伏特加:“不,先观察。”

他一口饮尽烈酒,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叹息,“在生意场上,敌人和朋友……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他指向屏幕角落模糊不清的装备轮廓:“看到那个了吗?龙国军方还没列装的新型单兵作战系统,他们居然已经批量装备了。这意味着什么?”

谢尔盖的眼睛瞪大了:“有神秘力量在背后支持他们?”

“或者更糟,”乌特金阴沉地说,“他们有自己的研发体系,好到连美军都想买。”

他站起身走向窗前,望着外面纷飞的雪花,“通知我们在非洲的小队,暂时避免与YSS直接冲突。我需要更多关于这个苏宁的情报。”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

五角大楼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宣布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承包商名单:“……永仁集团将负责战区后勤保障系统的整体协调,利用其创新的‘即时物流’模式……”

cNN的财经评论员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的资料:“这家亚洲公司究竟什么来头?他们竟然同时拿到了运输、基建和通讯三项核心合同,总价值超过50亿美元!”

与此同时,科威特边境的永仁物流中心正以惊人的效率运转。

来自龙国义乌的集装箱被快速拆解,里面的帐篷、军服、便携式厕所等物资按照精确算法分配,装上等候的运输机队。

“从下单到前线交付,平均48小时,”永仁中东区总裁向参观的美军将领展示实时数据,“成本是传统承包商的60%。”

将军看着屏幕上闪烁的物流网络,既惊讶又困惑:“你们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供应链?”

“苏先生十年前就开始布局全球供应链,”总裁微笑着回答,“我们只是把给沃尔玛和苹果的模式,用在了军事物流上。”

在巴格达郊外新建的军事基地里,美军士兵们发现他们的mRE(即食口粮)包装上印着熟悉的中文“自热米饭”小字。

价格只有传统军粮的三分之一,口味却好得出奇,自然是让华尔街那帮饕鬄利润空间暴增。

……

2003年7月1日,美国帕洛阿托。

简陋的办公室里,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紧张地看着对面西装革履的亚洲男子。

桌上放着的支票上那一长串零让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永仁汽车集团将成为特斯拉的最大投资者,”苏宁的特别代表林世民推了推眼镜,“初始注资2.4亿美元,换取51%的股份和董事长职位。”

艾伯哈德的手微微发抖:“这……这远超我们的预期。但我们必须确认,你们是否会干涉公司的技术路线?我们坚持使用交流感应电机,这是对尼古拉·特斯拉的致敬……”

林世民微笑:“苏先生非常欣赏二位的技术远见。事实上,永仁在中国拥有顶尖的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团队,他们很期待与特斯拉工程师合作。”

他滑动平板电脑,展示出一系列专利文件和实验室照片:“我们认为,未来电动汽车的竞争不仅是动力系统,更是整个能源生态。永仁在太阳能和储能领域的研究将与特斯拉形成完美互补。”

塔彭宁仔细查看着文件,突然抬头:“这些电池技术……已经达到量产水平了?”

“先不说在中国苏州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光是在中国常州的新工厂下个月就能投产,”林世民从容回答,“能量密度比现有产品提高37%,成本降低29%。苏先生称之为‘跨越式合作’——特斯拉负责设计和品牌,永仁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当两位创始人最终在合同上签字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份文件将开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

而在洛杉矶的苏宁,已经审阅完另一份标着“锂矿资源全球布局”的绝密文件。

……

到2003年底,永仁集团的财报显示其国防相关收入飙升至创纪录的180亿美元,净利润率达到惊人的28%。

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股价在过去九个月内上涨了347%,成为全球市值增长最快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深挖报道:“永仁现象:一家华人背景公司如何重塑美国战争经济”。

文章详细描述了这家神秘企业从零售和国际贸易、汽车制造到军事后勤的惊人跨越,却无法解释其中最关键的谜团……

为何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如此信任一个背景复杂的商人?

答案或许藏在白宫西翼某次不公开的会议上。

当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质疑永仁的华人背景时,布什总统只是笑了笑:“比起那些要价过高的传统承包商,我宁愿和一个知道分寸的‘外人’做生意。至少他不会在《华盛顿邮报》上乱说话。另外苏宁同样是拥有我们阿美莉卡的合法国籍。”

而在洛杉矶,苏宁正审阅着一份新的投资清单……

页面上赫然列着Facebook、Youtube等初创公司的名字。

世界正在改变,而他,早已布好了下一局棋。

……

2004年3月,《华尔街日报》总部。

调查记者丽莎·陈盯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手指轻轻敲击着键盘。

六周前,她偶然发现永仁集团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网络异常复杂,这个线索将她引向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方向。

“你绝对不会相信我发现的东西,”丽莎对着电话那头的编辑说,“那个神秘的亚洲富豪苏宁?我们的‘商业奇才’实际上是二十年前从福建偷渡到美国的非法移民。”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证据确凿吗?这可不是能随便报道的事情。”

“问题就在这里!但是我可以确认他是1987年通过偷渡来的,只是后来获得了合法的国籍。”丽莎翻动着手中的移民局文件副本。

编辑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天啊!这将是今年最轰动的商业报道。布什政府知道他们最青睐的国防承包商老板是这么号人物吗?”

丽莎的嘴角扬起一抹胜利的微笑:“准备好头版吧!我们要震动华尔街和华盛顿了。”

三天后,《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从偷渡者到亿万富翁:永仁集团掌门人不为人知的发家史》的长篇调查报道。

文章详细描述了苏宁如何从福建农村偷渡到洛杉矶,在臭名昭着的唐人街摸爬滚打,最终建立起横跨亚欧非的商业帝国的传奇经历。

文章如同一枚核弹,在全球商业和政治圈引爆了连锁反应。

洛杉矶,永仁中心88层。

苏宁放下报纸,面无表情地看着落地窗外阴沉的天空。

林世民站在办公桌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老板,《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都要求采访,《纽约时报》已经在准备跟进报道了,”林世民快速汇报着,“cNN和bbc都希望能做独家专访。”

“联系麦克·罗杰斯,”苏宁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出奇,“是时候启动‘红鲱鱼’预案了。”

林世民明显松了口气,立刻拿起电话。

麦克·罗杰斯是华盛顿最顶尖的危机公关专家,曾帮助多位政要度过丑闻风暴,收费高得惊人,但物有所值。

与此同时,全球媒体已经开始了疯狂的挖掘竞赛。

bbc的一档调查节目找到了几位曾在洛杉矶唐人街待过的华人,他们回忆起了年轻的苏宁。

《南华早报》则挖出了警方档案:1988年,苏宁曾卷入一场黑帮械斗,被捕后因证据不足释放。

更令人震惊的是,1990年香港海关记录显示,一家名为“永仁贸易”的公司涉嫌走私电子产品,公司登记董事赫然是“艾米丽”——苏宁如今的妻子。

这些爆料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到第四天,连美国国会都有议员公开质疑:“我们怎么能将国家安全相关的合同交给一个有犯罪背景的商人?”

就在舆论风暴达到顶峰时,《泰晤士报》突然刊登了一篇截然不同的报道。

《从黑帮人员到慈善家:一个移民的救赎之路》。

文章主角依然是苏宁,但角度却大相径庭。

文章详细描述了1988年那场黑帮火拼的另一个版本:

当时,英国商人安德鲁·卡明斯基意外卷入黑帮交火,是年轻的苏宁冒险将他救出,自己却身中两枪。

康复后的卡明斯基出于感激,不仅帮苏宁获得了合法居留权,还资助他创办了第一家正规公司。

“如果没有苏,我早就在那条暗巷里没命了,”现年68岁的卡明斯基在伦敦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我见过最勇敢、最聪明的人。从黑帮手中救出我后,他完全可以选择拿走我的钱包和手表——那在当时值不少钱。但他没有,他拖着受伤的身体把我送到了医院。”

更关键的是,卡明斯基提供了一份香港入境事务处的官方文件副本,证明苏宁在1988年就已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获得合法身份,并非媒体所称的什么“非法移民”。

苏宁自然不可能让艾米丽站在媒体之前,毕竟当初的婚姻移民是一种灰色交易,所以便是早就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篇文章像一盆冷水,稍稍浇灭了愈演愈烈的舆论大火。

但真正扭转局势的,是苏宁接下来出人意料的举动。

2004年4月5日,cNN全球直播。

着名主持人拉里·金面对镜头:“今晚我们有一位特别的嘉宾,过去一个月成为全球媒体焦点的商业巨头——永仁集团创始人苏宁先生。”

镜头转向另一端,苏宁罕见地穿着一件休闲款深蓝色西装,没有领带,整个人看起来比平时公开场合更加放松。

“苏先生,让我们直入主题,”拉里·金推了推眼镜,“《华尔街日报》报道您是从龙国大陆偷渡到洛杉矶的非法移民,这是真的吗?”

苏宁直视镜头,目光坦然:“是的!我年轻时确实通过非正规途径来到洛杉矶。那是1987年,我17岁,福建老家的村子里连电都没通全。我听说阿美莉卡这边有机会,就借了钱跟着渔船偷渡过来。”

如此直接的承认让拉里·金都愣了一下:“您不否认这些……不太光彩的过去?”

“为什么要否认?”苏宁微微前倾身体,“美国不正是崇尚‘白手起家’精神的国家吗?我从洗碗工、赌场保安做起,后来有幸遇到安德鲁·卡明斯基先生这样的贵人。是的!我做过一些灰色地带的生意,但从未涉及毒品或人口贩卖——那是我绝不允许自己触碰的底线。”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重要的是,永仁集团从1990年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完全合法的企业。我们每一份合同、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查。”

拉里·金翻看笔记:“但有报道称,您与华盛顿高层关系密切,这帮助您获得了大量国防合同。作为一个背景复杂的公民,这是否合适?”

苏宁露出今晚第一个微笑:“阿美莉卡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另外永仁赢得合同靠的是效率和性价比。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我们提供的后勤服务比传统承包商快40%,成本低35%。在座的哪位观众不愿意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服务呢?”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诚恳:“我理解人们对我的背景有疑问。但美国梦不正是关于一个人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吗?我能从唐人街的餐厅和厨房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特权,而是无数个通宵工作的夜晚,是敢于冒险的勇气,是珍视每一个机会的态度。”

这段采访一经播出,舆论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时代》杂志随后以苏宁为封面,标题简单有力:《美国梦,亚洲版》。

福克斯新闻甚至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将苏宁的经历与洛克菲勒等白手起家的美国商业巨头相提并论。

华盛顿,白宫西翼。

布什总统将一份简报扔在桌上,看向幕僚长卡德:“舆论怎么说?”

卡德整理着文件:“最新民调显示,公众对苏宁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保守派认为他是移民成功的典范,自由派则质疑政府与外裔商人走得太近。”

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插话:“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提供了我们急需的服务。没有永仁的物流网络,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成本会高出数十亿。”

布什转向副总统切尼:“迪克,你怎么看?”

切尼慢条斯理地放下咖啡杯:“乔治,在华盛顿,每个人都有过去。重要的是他现在能为我们做什么。永仁的合同让哈利伯顿那些老牌承包商不得不降价20%,这对预算来说是好事。”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而且,一个‘有把柄’的商业伙伴,往往比清白无瑕的更……可靠。”

布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问道:“他那个特斯拉项目进展如何?”

“出乎意料地好,”能源部长接话,“他们的电池技术比通用和丰田领先至少两年。为此永仁集团也是已经布局十多年了,如果电动车真是未来,我们最好确保关键技术掌握在‘朋友’手中。”

会议结束时,布什做出了决定:“暂时保持现状,但加强对永仁合同的监管。另外,安排我与苏宁私下会面——不在白宫,用我在德克萨斯的那间牧场小屋。”

“是!总统先生。”

当夜幕降临华府,一场看似可能摧毁苏宁商业帝国的危机,正悄然转化为巩固他地位的机会。

而在洛杉矶,苏宁站在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份刚送到的机密文件……

中情局关于他背景调查的完整报告。

报告末尾用红笔圈出的评语格外醒目:“主体虽有复杂背景,但目前未发现对美利益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其在亚太地区的情报价值不可估量。”

苏宁嘴角微微上扬,将文件送入碎纸机。

这场风暴过后,他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因为公开的“污点”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在权力游戏中,一个没有弱点的玩家,往往是最危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