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消化了好一会儿的李春芳终于是一通百通了。
“妙啊。确实精妙!”
“只可惜我们历来都从仁义大言不惭。如今却真是百无一用。”
“哪些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也是空谈颇多,难以辅助君王。”
说到这,李春芳很自然想到一点:“仕林,可不可以请你用新学重注史书呢?这样也让后世君王有一个全新的视角。你若觉得为难可以从汉朝开始。特别是西汉。年代越近难免争议越大,从汉代开始,谁也无话可说。甚至就可以从争议最大的汉武帝开始。说不定你们有新的见解。”
“老先生别激动,再激动,你自己就可以动笔写了。我对汉武帝可没什么新见解,无论是儒学还是新学都是彻头彻尾的暴君。哪怕是用阴谋诡计也没用好。没做亡国之君或者没做亡国之君的父皇,纯靠运气使然。”
“都是暴君,但你们看法总是不同。比如通西域,多次北伐,老夫看你重视通商,这一块肯定是可以大不一样的。”
李春芳还是激励起高翰文来。
儒生就是这样,立德立功立言。高翰文虽然写了很多书,但都不是道德文章也不是历史巨着,在儒生眼里多少有些上不得台面。
但历史不一样,如果高翰文能重述史记汉书,那就真的是成一家之言了。
“哈哈,这么说或许真有点不一样的。老先生可知道西伯利亚太通道或者黑貂之路?”
高翰文被李春芳领着,也真出现了一些思路。
真正要写的与现在关系密切的就是这个黑貂之路了。
就是在传统丝绸之路的更北方,沿着西伯利亚大平原草地,连通着华夏大地与泰西两头。
这条黑貂之路与丝绸之路不同,丝绸之路一路上多有沙漠贫瘠之地,更关键的是西域更西游好几个大国阻隔,牧民的流动迁徙并不容易。
但黑貂之路则不同,一路上水草充足。只是冬季气温过于严寒罢了。
有了黑貂之路,武帝打击匈奴的操作无论成败都只会是无用功,因为武帝根本没有派人北上西伯利亚,沿着南北走向的合流布防堵住沿着这条黑貂之路东西迁徙的牧民。
试想如果所有匈奴都真的消灭了,那么在泰西一头日渐拥挤的牧民会在几年后带着更健壮的高头泰西马逐步动迁。谁让这边是无主之地呢?
打击匈奴不过是帮泰西牧民腾空草原罢了。
这条路看着远,骑上马也就个把月的事。随着第一批人口过来聚集,再口口相传,不出十数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十数万人的马背胡人族群。
以汉武帝当初的战争强度,别说十数年来一次,百年来一次,帝国都未必承受得住。
可别想着这些牧民从西向东迁徙到半路的西伯利亚草原森林就不走了。
他们作为西边的失败者,失去了换取廉价生活品的渠道,自己又难以制作,就注定了他们一路向东,直到找到东边最大的帝国城池稳定换取铁锅农具为止。
不想办法堵住这条黑貂之路,任何对西北游牧的打击都是徒劳,打击得越成功说不定反而便宜后来迁徙而来的泰西牧民。进而给华西招来新的祸患。
“黑貂之路?”李春芳还是第一次审视这么一个词。一时间,真不知道是不是如此了。但一想到俺答汗一路畅通无阻去西边重建了金账汗国蒙古,那么这条黑貂之路肯定是存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