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醉吟江山 > 第八百九十八章 攘外先安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百九十八章 攘外先安内

赵普说了很多对晋王不利的话,最后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三司会审调查赵光义,如果是他做的,就贬为庶人,圈禁起来,不能再给他任何爵位。如果不是他做的,通过这种审讯,会让赵光义一党感觉到他的失势,大厦将倾,必然树倒猢狲散。

不得不说,赵普这一招十分狠辣,可以将赵光义一下子打入深渊,只要他被三司会审,就会非常被动,一步步倒台。因为赵普在晋王赵光义受审时候,会联合各方势力一切围剿晋王势力,打击南衙,不等会审结束,就会推赵德昭上位成为储君。

“圣上,此时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大宋危矣。如果宫廷不宁,会更影响朝廷安定,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晋王之事,已经会动摇国之根本,必须要立即派武德司的人围住晋王府,对晋王进行软禁、提审!”

赵普说的言之凿凿,打算沉重打击晋王赵光义。

赵匡胤沉默不语,脸色阴沉,显然对赵普这番话,既反感、又动容。

本来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兄弟感情很深,曾经带兵打仗,出生入死过,而且赵光义这些年对皇兄也是恭敬有加,他对赵光义也是非常照顾,不相信赵光义会如此心狠手辣,对大皇子下手,要通过宫变抢夺皇权。

但是,人心又是最不可测的,赵匡胤也没有绝对把握,赵光义不会有这样想法,毕竟感情在权力前面,从来都是脆弱的,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骨肉相残,为了权位。

远的不说,大宋之前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杀兄弟,逼父亲,才得了皇位。后来他的大儿子李承乾也是想发动宫变取而代之,这让赵匡胤印象深刻。

所以,赵匡胤此时有些生气,一部分是对刺杀大皇子这件事感到愤怒,一部分是觉得赵普这些话有点危言耸听,挑拨离间,但却也是他心头之病。

因此赵匡胤内心矛盾,迟迟没有表态,牵扯太大,如果真的对晋王动手,大宋皇城的局势会更加诡谲多变,而他目前重病在床,有些无法稳住局面了,若是一年前,他还有很大优势能够压制住晋王,现在他身子重病,近期权力放给了大皇子和晋王,忽然要对晋王动手,会有许多变数。

但赵普没带过兵,不知军事冲突的不可确定性,他觉得只要皇帝一句话,什么晋王不是乖乖束手就擒,根本没有想过晋王已经操控了整个京城的势力,渗透了殿前司侍卫军的将领高层,三部九卿、京城地头蛇势力等,都被晋王控制了许多,这些势力是赵普不具备的,也是赵普在与晋王争斗中,最后失利的主要原因,没有这些硬实力。

“圣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赵普还在催促。

殿外门口还有一人正在偷听,就是武德司指挥使、大内总管王继恩。

他已经听全了赵普的话,内心有些紧张,因为按赵普的方案,晋王有些危险啊!

这王继恩几年前就被晋王赵光义收买了,给了不少田地、金银珠宝等等,因为王继恩权力很大,又是阉割的身体,内心没有对女人的渴望,自然就贪恋金钱和权力,这一点被赵光义抓住,不断给他送礼,拉近关系,进行收买。

比起跟大皇子的关系,王继恩更亲近晋王,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大皇子赵德昭登基,肯定会自己重新培养小太监,不会继续用王继恩了,但是晋王话里话外却表示,若是有一天他若继承大宝,依然会重用王继恩,权力不变,待遇提高,赏赐比现在更丰厚的多,折让王继恩内心发生了变化,认可了晋王赵光义为未来主子了。

尤其是现在赵匡胤受伤未愈、重病在床,皇位继承人迟迟不明朗,让王继恩觉得晋王的机会来了,但这个节骨眼儿上,却发生了大皇子遇刺事件,让局势变得复杂,处于权利更迭最关键时刻,王继恩觉得自己应该发挥点作用,不能不作为地干等。

这时候,殿内的赵匡胤终于开口了,不过没有同意赵普的话,而是说道:“赵相,你先回去吧,朕打算把晋王召入宫内,亲自审问一下,化解这件事。”

赵普见赵匡胤没有听取自己的谏言,有一些失望和焦急,仍不死心给晋王插钉子:“圣上,以防万一,可秘密安排一些刀斧手和侍卫,以防万一。若晋王真有谋反之心,可当场缉拿,以防晋王铤而走险!”

“够了,你先退下吧。”赵匡胤有些不悦,感觉赵普现在明显就是在上眼药儿,挑拨离间他兄弟关系。

赵普见状,无奈只能先退下,出宫之后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大皇子的府邸,要商议事情,应对当下时局。他很清楚,吴国大军压境,已经占据南面半壁江山,很快就能打到开封府了,当今圣上身体出现问题,那么新的储君最近就要快点确定,好借此重振朝纲,封赏一番,鼓励士气。

赵匡胤则吩咐王继恩派小太监出宫传口谕,今晚要在宫内设宴,皇帝要跟晋王简单吃个宴,处理这件事。

王继恩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他还亲自带着小太监出宫了。

现在汴京城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繁华,百姓神色匆匆,似乎都受到了战争压力的影响,有的百姓还是选择暂时离开京城,去往西北、东北方向的城邑躲避一下,觉得汴京城恐怕挡不住吴军的进攻。

“听说了吗,吴军已经攻克下邑,逼近了应天府了。”

“应天府距离京城不过几百里,目前禁军都在集结,往应天府与开封府之间的要塞驻扎,抵挡吴军的入侵。”

“你们觉得,咱们宋军能打得过吴军吗?”

“难啊,那江左苏郎太厉害了,用兵如神,所向披靡啊,咱们宋军将领虽多,但跟苏宸不是一个等级啊!”

“现在曹彬、王政忠、高怀德、符彦卿、党进五个大将军都在应天府那里,不知道能否挡住吴军,若是挡不住,我大宋就要亡国了啊!”

“亡就亡了呗,反正这些年,不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不断更迭政权,一方唱罢我登场,皇位轮流坐,咱们不断更换身份,这刚做了大宋十几年的子民,就是再更换成吴国子民,也不稀奇。”

“那倒是,听说吴军善待俘虏,优惠百姓,不但不进城抢夺,还保护城里老百姓,甚至开仓济粮,发放生活补贴,吴军乃仁义之师,照我看,比咱们大宋军队好多了。”

百姓议论纷纷,风向在转变,有的事人云亦云,也有的是孟羽彤派人故意散播,引导舆论朝着吴军有利方向传播。

王继恩在马车内,听到这种议论,也无心去理会,此时坐着马车,来到了晋王府,名义上是传圣上口谕,实则要给晋王通风报信,今晚赴宴当做好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