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第五形态 > 第三千二百六十三章 封禅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千二百六十三章 封禅书

“孔宁似乎废了!”

“妖……或许妖的命就是这样!”

御天梭再次承载双人,在天际划过弧线远纵泰山。

新帝目光朝着那个早已不见的棚房看了数眼,不免还有几分感慨。

张学舟则是难于做出准确的回答。

自从天庭破败以后,妖族就再也没了像样的安居地。

妖族的文化与人类不同,看似烛九阴和九灵元圣等大修士掀动风云,但妖类只能算是夹缝中生存。

孔宁就是这种夹缝中的修士,表现越优秀越遭觊觎,而自身又欠缺力量打破牢笼,只能东躲西藏过日子。

这不算孔宁颓废不懂抗争,她的父亲孔雀大明王已经有过抗争,而孔雀大明王的实力在当时的三界中几乎能位列前十。

如孔雀大明王这样的大妖都不得自由,更何况是超出父辈无望的孔宁。

事情大致就是这么一个事,妖族的处境有几分尴尬,可偏偏就是这样的妖族一直通过打压大汉王朝展示价值,从而求生存空间,这让张学舟难于叙说这其中的复杂关系,新帝大概也不可能理解。

“孔宁改不了命吗”新帝问道。

“我不知道!”张学舟摇头道。

“你觉得她修运术也改不了命吗”新帝追问道。

“运术不是万能!”

张学舟摇头。

运术只是增添一件事情实现的几率。

若事情成功率有五成,运术辅助或许能达到六成或七成。

若事情达成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运术增幅到百分之三五,这种改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说到底,运术只能锦上添花,真正实现的主体还是在于人,若颠倒主次,认为修行运术就必然能改命,那只是空想而已。

此时运术修行不需要遮遮掩掩,张学舟和新帝也有相关探讨。

张学舟有自己的见解,新帝也有修行的理解。

“我也认为人是真正的根本,运术不能决定一切”新帝道:“运术更像是一种坚信自身能赢的信念,信则灵通,不信也未必不能行!”

“是!”

“打铁还得自身硬,是骡子是马都得出来溜溜,看看自身到底有没有这份能力,而不是迷信运能达成一切!”

运术在传闻中表现得无所不能,也带上了各种玄幻的色彩。

新帝非常满意张学舟务实的态度。

只有自身拥有相应的本事,才能在命运垂青时抓住机会,若自身不行,运术再强也发挥不出半分用处。

这就是新帝需要修行运术的人才,能合理借助大势变动带来的动力,从而推动自身向上,而对方也必然在浪潮中出人出力,又主动推动着一切向好。

新帝观阅了张学舟数次渔利的机会,张学舟每一次都得到了利益,但张学舟每次也发挥了自身不可取代的才能,从而才在这其中分了一杯羹。

说实话,新帝并不介意这种臣子。

有张学舟这么一个人他至少同样得利,没有对方他什么都捞不着。

“运势有高峰也必然对应低谷,人在运势高峰时需要实力匹配其位,否则就有可能惹出祸患,韩焉就吃了这个亏,他……”

新帝低声念念,叙说着韩焉从小到大的诸多事。

修行运术者掉脑袋的事就发生在数天前,若有哪个睿智说修运术能心想事成获得一切,新帝希望对方也可以试试运术的修行,看看能不能获得所需。

这更像弥补不足的术,从而在冥冥中补缺一些内容。

命运的主体依旧是修士自身,而并非完全寄托在运势上,本末倒置就会遭遇横祸。

或许某一次侥幸渡过了凶险,但人生没有太多侥幸可言。

“到泰山了!”

从傍晚到黑夜,又从黑夜到光亮浮现。

新帝喃喃叙说了韩焉过往的事近乎一个晚上,等到张学舟提醒时,他才止住了叙说自己和韩焉过往的种种事。

他在御天梭上站起身,凝望向下方的云海。

云海之中,泰山诸峰不时浮现。

又有山峰中一杆大旗迎风飘荡,从而呈现了在泰山祭祀的方位。

众人设置的祭坛大鼎上焚香不断,大鼎旁依稀的人影浮现,不断飞近后呈现诸多熟悉的面孔。

“诸卿”

新帝伸手高呼,引得一些还在睡梦中的人惊醒,又有卫青等警惕心十足者比划手势示意众人安静。

御天梭的弧光划过,云海中的新帝踏足欲要跃下,只见身后微暖。

目光所视时,他只见云海中太阳升起。

下方的天色依旧带着阴沉,但云海上光芒万丈。

光亮在瞬间驱散新帝身上的冰冷,也带来了身体中复苏的无尽力量。

他只觉心中有什么隐隐欲要跃出,在未央宫领悟的‘兴替’感觉几乎要重现。

“改制应天,方可承接天下太平,朕欲改制,事成必封禅以告太平!”

新帝喝声。

他持着平阳侯府新锻造的宝剑从御天梭上一跃而下,身体踩踏云雾飘然坠落,一时宛如传闻中的剑仙一般。

哪怕卫青都有几分微愣,而后迅速低头行礼。

“若诸卿能得以运术造化之功,而后成就大汉栋梁之材,这又有何禁修运术的必要!”

新帝持剑立于大鼎处,注目着被他精挑细选出来的诸多人。

这些人有卫青这种身边近臣,也有平阳侯曹寿的嫡子曹襄,包括他当成儿子一般教导的霍去病,甚至包括了枕边人的卫子夫。

诸多人年岁高者不过四十,年岁低者不足十岁,尽数都是朝廷青壮派,又或是并未长成的少年。

众人或值得尽心培养,或与新帝关联亲密,也只有这些人才敢让新帝初期试水。

挑挑选选百余人,能赶到泰山的人不足四十。

不得不说,参与这种祭祀验证需要足够的体力和魄力日夜奔行,而后吃得临时住宿泰山的苦才能站在这儿。

新帝目光扫过,他能看到山下方匆匆往上奔行的主父偃,也能看到遥远山脚下驻扎的马车和大棚。

有一些人赶得上,有一些人来了没能参与,又有人早早在这儿等待。

参与祭祀多少还需要几分运气。

没能赶到这儿的人显然差了几分运气,新帝也没强求。

他伸手在大乾坤袋中摸了摸,一卷盖了玉玺印章的古旧粗布榜文取了出来。

榜文上印了‘封禅书’三个大字,又有墨迹隐约的百余字,而下方则是诸多各有特色的题名。

若具备识别古字的能力,便能分辨‘无怀氏’‘虙羲’‘神农’‘炎’‘黄’‘颛顼’‘喾’‘姬诵’等等名字。

张学舟目光一扫,很清楚新帝将历代帝王封禅传承之物取了出来。

古榜早已不再是数千年传承之物,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种榜文在每一朝只有一件。

榜文上还有秦印,新帝这件榜文显然是传承于秦朝,至于秦朝又传承于何朝,亦或是自行制作,那便难于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