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林待支持1000点。)
今日是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宣德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气氛庄重而微显沉闷。
然而,许多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瞟向站在太医署方队那边靠后位置的一位女官——她身着绯色官服,面容虽带风霜之色,眼神却沉静如水。
这正是才刚从大明宫里头归家没有几日的李三娘。
于玉门关上呆了六年,这在李三娘的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旁人对她的目光,她自然是有所觉的。
不过,她只是微微垂眸,仿佛这大殿内暗流涌动的目光都与她无关似的。
御座之上,武帝的威仪日盛。
大朝会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
李三娘随着太医署的郎官们老老实实的站在自家这地儿,听着群臣一一出列向着武帝上禀各项事宜。
近一个时辰过去了,李三娘她小心的活动活动自己这站的都已经是有些僵硬了的脚腕。
她心里想着,该是最多再有半个时辰,这次例行的大朝会该是就能结束了。
就在这时,李三娘她突然就听到了上首坐着的武帝开口了。
坐在最高处的武帝,她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了低垂着头的李三娘身上。
武帝缓缓开口,她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众卿皆知,六年多前,玉门关突发大疫,情势危急,几欲动摇边关根本。
当时,正是太医署五品医正李明芳最早发现疫情,奔赴险地,于万难之中,力挽狂澜。
她不仅遏制住了疫病,更建立了防疫之法,活人无数,保我大唐的西陲安宁。
此前,她更是于凉州,救我大唐重臣杜清晖于必死之境;
如此,这才挫败宵小阴谋。
李明芳,她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武帝的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百官中有不少人微微颔首,玉门关之功,虽远在边陲,但其重要性朝野皆知;
这疫病若不是李三娘前去控制住了,可就不是只死上那么点儿人的事儿了。
而杜清晖之事,更是震动朝堂。
如今,朱雀大街上那高台之上的血迹可就还在呢。
武帝继续道:“然,李卿之功,远不止于此。
回溯其入太医署二十载,其所倡所建,皆惠及我朝万千子民。
她于长安首创‘妇产堂’,专司妇人生产之事,使无数母婴得以保全;
开‘稳婆学堂’,传授接生技艺,规范稳婆之行,此业得以正名;
立‘女娘帮扶会’,救助孤苦无依之女子,授之以技,使之能自立于世;
于疡医一道,以醇酒蒸炼之法,得酒精行消毒一事,救众将士性命;
更是广授“度气续命法”、“噎膈解厄术”、“喉关开窍”、“金疮缝合”、“止血裹创”诸多秘技于众医;
奏设“医师秘技秘方兑换堂”、“医师交流大会”,汇天下医道精粹;
推动“平民成药,富人补药”成制,使平民得取成药,价廉而效彰;
撰《产科大经》《疡科要略》,刊行州县,可见其仁心昭昭;
更是呕心沥血,筹建‘平安女医学院’,广纳有志女子,传习医术,开女子学医之先河,为我大唐培育良医,功在千秋!”
武帝的语调逐渐升高,对李三娘之功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李卿所做皆是关乎我大唐人口繁衍、民生福祉、教化传承的大事!
她以女子之身,行此大功德,其心可嘉,其行可彰!
朕,岂能不赏?”
武帝说到这儿,就略一停顿,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最终沉声道:“故,朕决议,破格擢升太医署医正李明芳,为正三品署正!
专领‘妇产堂’诸事,并特许其在‘平安女医学院’中独立设署,也由李卿兼领!
众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声来。
正三品!
太医署正!
这可是实打实的朝廷重臣之位!
有多少郎官一辈子都跨不过五品官,到死都还是个小官。
李三娘她以女子之身在朝堂之中做官就不说了,这一步步的,不过才二十年的功夫就在武帝的默许下做到了五品官!
现如今,哪怕因着李三娘她立了大功劳,这也不能说,就这般给她破格提升到三品官上去啊!
三品官,那可是能类比侯爵了啊!
而且,就听武帝所说,竟是让李三娘在太医署内单开“妇产”一科,此等权力非同小可!
太医署的历任署正,哪一个不是五六十岁之龄才熬着资历爬上了此等位置的?
历来能掌管太医署之人,本就皆由杏林泰斗或皇帝极其信重之臣担任,还从未有过女子位列此职!
更别说,武帝还说,要让李三娘兼领“平安女医学院”!
要知道,之前李三娘不过就是挂个名头罢了!
管着那一摊子事儿的人可是旁人!
官小位卑的,这会子就在心中感叹道——圣人对李医正,啊,不,对李署正的恩宠之隆,可见一斑啊。
然而,正如武帝所预料的一样,不过一会子,质疑之声立刻就在大殿之中响起。
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臣率先出列,乃是礼部尚书崔琰,他面容古板,持笏躬身:“圣人!
李医正之功,臣等亦有所闻,确是可嘉。
然,太医署正一职,干系重大,非德高望重、经验老成者不能胜任。
李医正虽有功于边关,然其资历尚浅,且终为女子,掌此要职,恐难以服众,于礼制亦不合。
还请圣人三思!”
崔琰的话不过才刚说完,又有一位御史出列,他的言辞更为尖锐:“圣人!
李医正所立妇产堂、稳婆学堂、女娘帮扶会等,虽有其善,然究其根本,仍是妇人女子之事,琐碎微末,岂可与经国大事相提并论?
以此擢升三品大员,未免赏功过厚,恐开幸进之途,寒天下士子之心啊!”
紧接着,又有几位官员附议,言辞大同小异,无非是“资历”、“性别”、“所司之事微末”以及“恐难服众”这几条。
上首坐着的武帝面色不变,眼神却微微冷了下来。
她并未立刻驳斥这几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李三娘:“李卿,众卿所言,你有何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