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447章 赵无恤成功上位(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7章 赵无恤成功上位(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讲赵鞅是如何最终确立嗣子赵无恤的事。

历史得推回至公元前501年,这一年对赵鞅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饱受压制的赵氏家族终于迎来了晋国中军将范鞅逝世的好消息。

智跞担任中军将,赵鞅为中军佐!

晋国六卿领导班子妥妥的第二把交椅,赵鞅,终于将要开启他强悍的人生了。

赵氏家族这面大旗在自己手里,不但不能再继续被其他家族欺压,还要崛起于晋国家族之林,一定要成为晋国第一世家。

赵鞅暗自发奋。

所以,赵鞅努力工作,勤奋履职,而且他还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理政才能。

赵鞅是一位强势的赵氏家族宗主,要全面振兴赵氏家族,他必须考虑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残酷权力斗争。

残酷的权力斗争,那便是赵氏家族与中行氏、范氏这两大家族在长期积聚矛盾基础上,迟早有翻脸的一天。

赵鞅必须作好全面准备!

这其中的一个准备,便是赵氏家族接班人的问题。

这是每一位英明的家族宗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令赵鞅郁闷的是,他对于自己的五个儿子,貌似都不是很满意。

早早被认定为接班人的是嫡长子赵伯鲁,但他貌似是一碌碌之辈。

赵伯鲁的其他同母兄弟,即赵鞅的其余四个嫡子,也没有一个能入了赵鞅法眼的。

至于妾室陪房大丫环所生的儿子们,即庶子们,赵鞅几乎从来都没有好好看过一眼。

毕竟,庶子的身份低下,不可能接班。

赵氏家臣则出了大量的牛人,如董安于、阳虎、周舍、扁鹊等等,我们都介绍过了,还有一位,便是相师姑布子卿。

姑布子卿本就是心思缜密之人,他非常清楚赵鞅的隐忧。

自己的主公,一直在纠结今后赵氏家族接班人的问题。

作为家臣,为主分忧,责无旁贷。

姑布子卿也不看好那位纨绔子弟赵伯鲁。

但姑布子卿不能直接干涉赵氏家族内政,不能张着嘴就对赵鞅说:主公,赵伯鲁不行。

那是妥妥的自撞南墙的节奏。

但姑布子卿有自己的办法。

这办法当然就是姑布子卿有拿手好戏---相面。

在姑布子卿看来,赵鞅的众多儿子中,嫡子们确实是纨绔了,倒是庶子中有几个是有出息的。

其中最有出息的那个,便是赵无恤。

他看着赵无恤出生,知道赵无恤因为母亲是来自翟国的赵鞅从妾,从而在诸子中是一个名分最低、在赵鞅眼里根本没有半点地位的庶子。

逆境使人奋进,出身不佳使赵无恤自少年起就非常努力,用功读书,勤于练武,与众不同。

姑布子卿看着这位敏而好学胆识过人的赵无恤茁壮成长,非常高兴。

他决定,只要有机会,自己一定帮助赵无恤成为赵氏家族宗主。

赵鞅对儿子们的要求是高的,有一次,他命人将赵氏家族族规抄写于竹板。然后,赵鞅将儿子们叫来,人手给一块写着赵氏家族族规的竹板,叮嘱儿子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族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最后,赵鞅严肃对儿子们道:“不许偷懒,过几天老子要亲自考核!”

众儿子们哪个敢不从命?

一时,赵府上下兴起了一股学习族规之风。

但中军佐赵鞅实在太忙,居然对自己曾经说过要考核儿子们关于族规的学习情况忘了!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三年后,赵鞅突然想起这事,那就补上这个考核吧。

赵鞅下令召集儿子们,要求逐个背诵赵氏族规。

这下令儿子们头大如麻叫苦不迭。虽然,当时大兴族规学习之风时大家可谓是人人都能背族规,但三年过去了喂。

烂糖鸡屎当时热。

三年后的今天,儿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大家都放松下来:看来,谁都背诵不出!

这令赵鞅严重不悦!

赵鞅铁青着脸,正欲训话,却见赵无恤一脸淡然,便点名让赵无恤背诵族规。

赵无恤当着父亲以及一干家臣的面,将竹板的内容一字不差背了下来。

赵鞅大喜,他又考究了一下其他的学习事项,赵无恤均对答如流。

这令早就被确定为赵氏家族接班人的嫡长子赵伯鲁严重不安,他甚至用怨毒的眼光盯着赵无恤,恨不得一口将赵无恤咬死。

但此时的赵伯鲁,甭说不能背诵父亲给自己的竹板记着的赵氏族规,甚至连属于他的那块竹板都找不到了!

姑布子卿在旁边看着,他心头一动:机会来了。

因为,姑布子卿从赵鞅的眼神中,看到了赵鞅对于接班人问题的犹豫,以及犹豫后的决心。

但姑布子卿一直不动声色。

家臣,当然不能干涉宗主的家族内政,这种废立嗣子的事,务必小心为上谨慎从事。

姑布子卿,只需要等待,等待宗主赵鞅的召唤就行。

果然,过不了多久,赵鞅请姑布子卿喝茶。

赵鞅亲自泡茶,亲自把茶水端给姑布子卿。

何以解忧,唯有香茗。赵鞅品了一会茶,终于叹了口气,对姑布子卿道:“今天请子卿喝茶,实则有求子卿。”

姑布子卿微微颔首,郑重道:“主公但说无妨,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赵鞅点点头,道:“伯鲁虽为嫡长子,按理应确立为嗣子,以后接掌赵氏家族。但伯鲁德浅才疏,且游手好闲,不思进取。”

“这样的人,绝对不配继承大业!所以,吾意已决,废伯鲁,另立贤才!”

“子卿察人识才之能,天下无人可比。故问子卿,诸子中,谁可承大业?”

姑布子卿微微一笑,道:“主公,这又有何难?臣无他能,观面看相,确有几分自信。主公何不请众子前来,待臣一一相面,自有一番结果。”

其实,姑布子卿心里明镜一般,自己的宗主赵鞅大人,早就看中了赵无恤。

只是,赵伯鲁作为嫡长子早已被确立为嗣子,而赵无恤一介庶子而已。赵鞅如果要废赵伯鲁而立赵无恤,那是典型的废嫡立庶之举!

废嫡立庶,乃严重违法乱纪之举!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此乃周礼规定也。

你赵鞅头上长角了,敢公然违背周礼?

赵氏家族内部可能因此而大乱!

中行氏、范氏这两大家族本就对赵氏家族虎视眈眈着,你赵鞅居然敢犯错,那还不群起而攻之?

赵鞅,哪是什么欲立谁为嗣子的烦恼?嗣子的最佳人选,当然是赵无恤。

但赵鞅不能直接废赵伯鲁而立赵无恤!

赵鞅需要的,是如何才能平稳地废立嗣子!

赵鞅知道,姑布子卿是有办法的人。

春秋走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一个诸侯国还是一个大家族,权术谋略真的是上上之策。

只要有利于自己的重大利益,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都是好谋。

于是,赵鞅与姑布子卿的表演,开始了。

赵鞅坐在正堂,两旁是赵氏家族众元老级别的大人物。赵鞅最信任的一干家臣有序站立,若干家丁护卫在后堂前厅,各司其职。

赵鞅的嫡子们都进来了,站在前厅,按年龄一字排开。

姑布子卿奉命上前,仔细看了这个,认真看了那个,看面相,看背相。

甚至有个别,姑布子卿还看了手相,摸了头骨。

一遍看下来,姑布子卿微微摇头。

然后,貌似下了什么决心,再看一遍!

这一遍,姑布子卿看得更仔细,连每个人的耳朵都摸了一摸。

但最后,姑布子卿同志如泄了气的皮球,带着满脸的不可思议,自言自语道:“不可能啊,这绝对不可能!”

赵氏家族众元老们窃窃私语,赵鞅更是急切,问道:“子卿,怎么样?”

姑布子卿叹了口气,朝赵鞅施礼道:“主公,恕臣直言,主公众子,无一卿相之材,亦无一将帅之材!”

整个厅堂顿时“哄”地一声如同炸雷般,无论是赵氏家族众元老们,还是在场的众家臣护卫们,人人皆不满,有几个甚至大声质问姑布子卿。

你姑布子卿头上长角了?敢如此污蔑赵氏家族?

你姑布子卿到底懂不懂相面?到底是不是相师?

一片嘈杂。

待众人情绪渲泻一阵后,赵鞅压了压手,带着几分急切,还有几分冷冽,道:“子卿的意思,难道是我赵氏家族要走向末路了么?”

姑布子卿顿作惶惶不安状,思忖一会后,貌似狠下决心,对赵鞅朗声道:“主公,相师分三等:下等相师,能相人之面。中等相师,能相族之势。上等相师,能相国之运。”

“臣虽不才,虽不敢自诩为上等,但也自信有中等之才。”

“故,臣之所以追随主公以尽股肱之力,非但因为主公乃当世英杰,更因赵氏家族前途无量!”

“主公之英明神武,自不必多说。按相论,此乃赵氏家族之前途无量之一相!”

“堂上随立主公的各位前辈元老,以及臣之同僚,哪个不是当世豪杰?按相论,此乃赵氏家族之前途无量之二相!”

“臣虽断定主公众子,无一卿相之材,亦无一将帅之材,但主公之子,又岂止堂上五位?”

“主公众子中,臣曾无意察一子之背,虽仅匆匆一瞥,仍感卿相良将之材!”

“只是,相面需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仔细观之,故臣斗胆请主公唤众庶子,待臣一一仔细相来!”

赵鞅故作为难状,与左右众叔伯长辈赵氏元老们稍稍交换意见后,命人将赵鞅的庶子们都叫了进来。

众嫡子退下,众庶子按年龄一字排开,跓立前厅。

姑布子卿一脸庄重,先看众子面相,再看从子背相。

这一次,姑布子卿根本没花多少时间,连半刻钟都不到,就将一人从众子行列中拉到赵鞅面前,激动万分道:“恭贺主公,此子不但有卿相良将之相,更隐隐透着诸侯之气!”

赵鞅貌似终于松了口气,在场的所有人都貌似松了口气。

卿相良将之相,更隐隐透着诸侯之气!

这样的人,居然还是赵鞅的儿子!

至于是嫡子还是庶子,又有毛线关系?

姑布子卿笑了,他在内心笑了。

赵鞅也笑了,这一场戏,算是演出了后世的奥某卡小金人级别的水平,当然,男一号还真的不是姑布子卿,而是赵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