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位来自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提出这个这个问题的瞬间,现场几乎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早在数个月前的《虚空场论》的学术报告会上,也有媒体记者提出过人类距离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实现还需要多长的时间。
而在当时,这位徐教授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慢慢的发展。
但那时候的情况和现在完全不同。
数个月前这位徐教授的《虚空场论》理论才完全公开,而涉及到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同样才堪堪完成。
尽管在学术报告会上徐川表示接下来会在cRhpc机构验证超光速航行理论的可行性,但谁也不知道这份理论是否正确。
然而现在情况却完全不同了。
在这位徐教授的带领下,cRhpc机构不仅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还成功的验证了超光速航行是完全可行的技术。
毫无疑问,提出理论和验证成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位徐教授接下来的回答,哪怕是短时间内不能实现载人超光速航行的应用,能做到超光速通讯技术也绝对无比重大的突破。
新闻发布台上,听到这个问题的徐川倒没太讶异激动。他知道这是今天的发布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去的问题之一。
思索了一下,他看向台下的这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开口回道:
“首先,关于超光速技术应用的时间,我依旧保持原有的看法。”
“虽然cRhpc机构已经完成了对超光速航行技术可行性验证,确认超光速是可行的。但如何将这项技术转变成应用依旧困难重重。”
“甚至从目前的实验来看,我们仅仅是做到了将光粒子束成功的送入了超光速曲率空间中,做到了超越光速的航行。”
“但如何利用行星的引力将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束‘拽’出来签收还尚未完成。这距离我们距离设计的实验完全成功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然,针对这个我们我们已经有了详细的实验方案,后续cRhpc机构会进行更多的实验以进行全面验证。”
“但未来的困难远不止这一点。”
“比如如何借助这项技术形成一个大范围的曲率空间,并通过这个曲率泡传输一艘几十吨、上百吨甚至是更重的航天飞机或者是物资。”
“还有能够进行超光速航行的曲率空间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够做到对它的防护。”
“以及如何保障飞船在超光速航行过程中的安全,如何确保飞船在脱离结构宏观性的隧穿效应的时候稳定性等等。”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人类文明从未遇到过的,此前也没有任何的研究经验,更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突破。”
“所以对于实际应用超光速航行技术的时间上,我依旧保持原有的看法。”
“验证只是第一步,从验证到实现安全可控的应用,中间的道路可能依然漫长且布满荆棘。”
说到这,徐川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在新闻发布厅中扫视了一圈,接着开口道。
“不过如果是超光速通讯的话,或许这会是我们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的技术。”
“理论上来说,我们在太阳轨道所发射的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束,和我们日常使用的通讯电磁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光属于电磁波的一种特定形式,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波长范围和可见性。”
“如果我们能够发射一束光,那么理论上也能够发送一段有序的电磁波。”
“至少它并不像飞船一样在超光速航行的时候需要额外的防护手段,是可能成功被接收到的讯息。”
“当然,超光速航行的曲率空间是否会对我们发送的‘有序电磁波’造成干扰或破坏性影响这些还需要等待后面的实验进行研究。”
“不过整体而言,即便是有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超光速通讯技术,它也难以大规模的铺展开来。”
“至少在找到更轻松耗费资金更少的方式前,我相信无论是那个国家都难以承担一次单程传递信息就要耗费数亿经费的技术。“”
......
cRhpc机构,由徐川亲自主持的超光速航行验证实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了。
而由此而引发的轰动与震撼,也通过众多媒体记者们和摄像机如同超光速的粒子一般一般地快速占领了各大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头版和热搜。
《人人日报》:“我国学者徐川院士主导的超光速验证实验首次证实证实超光速航行技术可实现,星际旅行不再是梦!”
《华新社》:“人类文明首次突破光速的限制!cRhpc机构在徐川院士的主导下成功验证超光速航行可行性!”
《路透社》:“改写宇宙史!世界着名学者徐川教授宣布超光速航行实验成功,百年科幻终成现实!”
《纽约日报》:“1059.27秒!超光速!”
《bbc》:“星际旅行不再是梦,全球科学家联合证实超光速航行可实现!”
《......》
“.....”
不管是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亦或者是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和各大社交平台,几乎都被超光速航行技术、徐川院士\/教授、cRhpc机构、1059.27秒这几个关键字给刷了屏。
超光速!
毫无疑问,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概念。
它挑战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假设,同时也引发了科学、哲学与技术领域的深层思考。
从科学层面上来说,它既是相对论的“裂缝”,也是新物理的窗口。如曲速几何、量子时空等学术领域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然,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并不是多么关心物理学上的突破,也很少有人能明白这其中的意义。
但所有人都知道的是,超光速不仅仅意味着物理学的突破,它更是文明从行星摇篮迈向星海的临界点的引擎。
它意味着人类终可摆脱光速枷锁,成为真正的‘宇宙物种’。
即便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所发射飞行最远的探测器,距离离开太阳系仍然需要数万年的时间。
即便是超光速航行技术目前来说只能在恒星系的区域内传递,而想要抵达最近的恒星系,还不知要等待多长的时间。
但从来都没有人会怀疑过人类会无法离开孕育文明的母星系,会无法踏足更遥远的还世界。
尤其是现在超光速航行技术的成功验证,更是为所有人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翅膀。
当超光速航行的星际旅行成为现实,跨越恒星系甚至星系不再是科幻,而是可行的现实。
人类可以真正走出地球摇篮,探索并殖民遥远的星球。
当超光速航行的星际旅行成为现实,人类的探索将从局限于太阳系到能够触及银河系甚至更远的宇宙角落。
对系外行星的直接探测、对奇异天体的近距离研究将成为常态。
即便是这项技术需要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遥远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应用到。
即便是那位徐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或许当代绝大部分的人是看不到这一天的。
但也几乎没有人会去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有实现的那一天。
正如一只远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翅膀在轻轻扇动了一下,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北美德克萨斯州就掀起了一场十级风暴一样。
超光速航行技术的成功验证,就是那一只蝴蝶的翅膀!
不!
它远比蝴蝶效应带来的改变更加的猛烈,也更加的难以预测。
与其说它是一种‘更快的旅行方式’,不如说它是一把彻底改写人类命运、重塑宇宙图景、挑战一切已知法则的终极钥匙。
而在如此重大的历史性时刻面前,又有谁能保持真正的冷静?
也正是因为超光速航行技术展示出来的无比广阔的未来与深邃的影响力,几乎所有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表现出了无比的狂热。
超光速航行技术相关的词条,更是直接统治了所有社交平台上的消息报道,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上帝!华国真的做到了超光速航行吗?未来去火星,去木星,甚至是去冥王星是不是都只要一天的时间了?】
【一天?错了!是不到半个小时!准确的来说,如果你去木星的话,只需要1059.27秒!】
【太不可思了!超光速航行技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直接被打破了!】
【???那位徐教授虽然已经验证了超光速的可行性,但从未表示过他的理论和实验打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吧?】
【那是时空膨胀,膨胀!懂吗?】
【我对这些原理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什么时候我也能坐上超光速飞船前往更遥远的星球!】
【或许二十一世纪都不可能做到了,毕竟那位徐教授都表示了这项技术需要至少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困难重重。】
【徐教授?徐教授他懂个p的超光速航行!众所周知,鲁迅都不能在自己的文章阅读理解上拿到满分,所以徐教授也无法在超光速航行技术上下定义!】
【咳,楼上的反串也太明显了。】
【不过教授也表示了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就能够利用超光速技术进行通讯了呢?而超光速通讯技术实现了的话,距离超光速航行还远吗?】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敢保证,那就是人类文明的末日!超光速航行技术本身就是终极武器平台,星际战争的可能性将成为可怕的现实,其破坏力远超地球上的任何冲突!而且星际航行可能无意中传播地球微生物,破坏外星生态;也可能将外星病原体带回地球,还记得之前在火星上发现的枯石菌吗?】
【那你穿越回原始时代吧,那时候没有任何的科技,也不会有你口中的武器和末日。】
【只有野人掀起他的头盖骨是吧(斜眼笑)】
【可能还有对他掏心掏肺的尼安德特人吧。】
【......】
不得不说,网络上对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应用几乎是一片看好。
甚至就连不少相对冷静,或者是对这项技术期望没那么高的人在反驳那些狂热的群体时,抬出徐川的名字和看法都不太好使了。
大部分的人对于这项技术的期盼就像是它明天就会到来,后天他们就能够通过超光速通讯技术给火星的家人打电话,大后天就能坐飞船以十分钟的时间抵达火星一样,狂热无比。
.....
另一边,华国,京城。
长安街道的北海小岛上,在那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中,那位熟悉的老人看完了手中的报告,脸上的神色也带上了些许激动和兴奋。
即便是他,在面对这份足以改变全世界的报告时,同样为之动容和震撼。
稳了稳心跳和情绪后,他抬头看向了站在办公桌前从星城那边赶过来汇报工作的航天局的邬远康局长。
“超光速航行,徐院士真的做到了?”
虽然说这个问题就像是一句废话,报告就在他手中,无论如何下面都不可能拿这种事来骗他,但却是此刻他依旧最先问的问题。
邬远康:“做到了!从太阳轨道发射出的超光速粒子,仅仅用了1059.27秒,也就是17分钟半就抵达了木星轨道。”
“而太阳发出的正常光,至少需要43分钟的时间才能抵达!”
“我相信徐院士他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
“17分钟,43分钟,这少了整整26分钟啊!”
办公室中,老人脸上的神色带着些动容,忍不住开口问道:“也就是说,以后去木星,只需要17分钟就能抵达了?”
邬远康:“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不过按照徐院士的理论,这项技术是单程的,而且只有在太阳轨道附近才能发射超光速粒子。”
老人没有在意,快速的开口道:“你了解多少?给我讲讲徐院士的这些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