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狠宋 > 第1111章 完全两回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然,想让投降汉军归心的不能空白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银子!

晚宴后的第二天,李彀即搬出了城主府到城外西山的“晓林寺”居住,这是他识趣,城池既然移交给明军,他就不好占据城主府这种政治象征意义十足的地方。

按照双方约定的行程,他要赶往后方前去觐见皇帝,由皇帝作出对他的安排,暂时未走的原因是他想看一下他的汉军结局。

三天后,他的堂弟李力和同乡罗唯临来见他,说起德州汉军整顿的情况。

那就是,经过拣选,共得一千二百员,加上明军补充兵一千多人,编为第九军第三师的第六团,为明军正式编制,团长官(统制官、团长)为李力,罗唯临为一营将,还有三千多的汉军则有一千多纳为地方守备兵,其余人等则发给遣散金和路费离开军队。

结局不差,经历了多番血战,李彀的部队损失很大,兵员质量堪忧,据李力说起来,拣选人员时,明军教官降低了达标标准,否则顶多五六百人及格,大部分人要被遣散。

据李力报告说入编后,待遇与补给与明军其余部队一样,无任何歧视,守备兵的待遇也不错,同样有肉吃(肉臊子嘛),遣散金和路费给足不克扣。

李力苦笑道:“兄弟们拿到了一个月的恩饷,都……对皇帝感恩戴德了。”

据他而言,普通一兵恩饷为一贯半钱,普通军官差不多是十贯钱,完全是纯得,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朝廷负责,即皇帝发给饷银和打点他们日常生活。

李彀亦苦笑了,先前他的汉军军官月入二贯钱,普通士兵为五百文不到,他还要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得很差,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开肉荤,哪象明军几乎顿顿吃肉!

他陆续了解到很多信息,明军能吃到肉是朝中有二个神通广大的百胜公司和百威公司,两家公司原本食品行业出身,尤擅经营牲畜业及相关产业,明军中无数战马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每年有少量的牲畜出栏,严重拉低了整个社会的肉类价格。

它们是皇帝的私人公司,而军队亦是皇帝的,两边无缝对接,军人们就能顿顿吃到肉,骑上好马。

这有奶就是娘,待遇好,只怕那些前汉军很快就把他这个旧主给忘记了,就连李力当着统制官现管着的,他的旧部下哪怕在他面前,也迅速地表明了对朝廷的一片忠心。

李彀算是领教到皇帝的厉害了,皇帝为人处事堂堂正正,讲究至仁至义,他有底气,他有大量拥护他的精兵悍将,真要是李彀跳反,他也能够迅速平定,他有钱,可以收买那些汉军,就连李彀,何尝也不为之心动!

他这一归顺明朝,基本上就是食双俸,即爵爷俸禄和职业或者职衔俸禄,比如第九军刘整,他拿的是侯爵俸禄和节度使俸禄,一年下来过上万贯钱收入,将来李彀收入比不上刘整,亦不会少。

别看李彀在北朝时顶着万户、汉人世侯的响亮名义,实际上穷得丁当响,鞑子养狗少给狗粮,固定俸禄不多,有些赏赐,聊胜于无。

汉人世侯封地所产就是他的收入,奈何经济不发达,产出少且不算,对上要给蒙人进贡,可不是小数目,至少百分之十,对下要养军和行政支出,一年到头下来,所剩不多,个人收获少少,有时甚至财政赤字。

这就是为什么李彀兵败逃跑,丢弃了大量个人物品后心痛得要命的原因,说出来都是泪啊。

加入明朝后,旱涝保收,收益丰厚,李彀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公司打工和在小村落当村长是完全两回事。

既然皇帝对得起他,他也要对得起皇帝,李彀出了“晓林寺”,径直前去找刘整。

此时的刘整已经整装待发,他坐镇德州,主持完成对德州汉军的改编,顺顺利利,他准备下一个进攻的目标,那就是沧州。

听闻李彀求见,刘整忙让他进来,笑问道:“芸生(李彀的字)欲过黄河见陛下?”

“不!”李彀摇头,说道:“在见陛下前,我欲献上一个见面礼。”

“如何?”刘整问。

“我去见沧州守将邸浃,说降他!”李彀沉声道。

“甚好!”刘整拍掌赞好,心忖朝廷花了那么大本钱,俺更是脸皮贴地来个礼贤下士,你聪明地就配合,这样你我安好。

……

且说鞑将阔阔退守沧州,听闻德州失陷的消息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不久后他得知德州汉军守将李彀投降!

倒不是他派的人打探来消息,而是驻守德州城的一个名叫“阿都钦夫”的鞑子被放回来报告的消息。

阔阔见了阿都钦夫,顿时气都不打一处来,阿都钦夫被割了双耳和鼻子,用布包着伤处,状况悲惨。

南蛮竟敢如此对待我大蒙勇士!

阿都钦夫呈上大明主将刘整的信,阔阔识汉字,直接拆开信封来看,原来刘整那边俘虏了十二名鞑子和十七个色目人,刘整要求阔阔释放李彀、李力、罗唯临诸军官家眷一百零六名,他们先释放所有人质,不得虐待,然后刘整释放俘虏,此事没有谈判的余地,如若不从,两边人质同归于尽。

看了书信,阔阔暴怒,只想拨刀砍人!

难题摆在了他面前,鞑子扣押汉将家眷,想的是逼迫他们作战,如果投降,就杀他们全家。

要是同意释放那些家眷,扣押人质的效果以后就大打折扣,因为南蛮会俘虏了鞑子和色目人进行人质交换。

要是不释放人质,被俘鞑子和色目人被砍了头……阔阔担心:孟神通的手下真会说到做到!

鞑子人命当然贵重过那些人质,但一交换,以后汉将岂还会尽心尽力?

没有汉将顶在前面,凭忽必烈留在北方屈指可数的真鞑和色目人,能够抗拒孟神通大军?!

想来想去,想得头痛,索性不想,他找人来商量对策。

可笑的是,他那么一个大鞑子,真*蒙古人,为蒙鞑军事,找来的是个汉人来商议。

河北宣抚使郝经来了,郝经本为金朝汉人,金朝灭亡后随父母流落河南,后徙家顺天,先后得郡侯贾辅和蔡国公张柔重用,郝经致力于洙泗伊洛之学,国学出众,声名鹊起。

他为忽必烈金莲川府幕府中人,成为忽必烈潜邸旧侣之一,深受信任---黑色幽默,有时蒙古大汗忽必烈信任汉人胜过信任蒙古人。

然而郝经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