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索债,朝纲必败。
王仙芝与黄巢由此军威大壮,起初东攻沂州不克,便转攻山东、河南,进逼汝州。到乾符二年十一月时,已攻掠十余个州,至于淮南。
受其影响,各路义军亦于江淮间蜂拥而起,人数多者千余,少者亦有数百人众。至此农民义军已成燎原之势,无可阻挡,淮西、淮南各州府官吏惊骇,纷纷报入长安。
唐僖宗即命左金吾卫上将军齐克让为泰宁军节度使,率军讨伐王仙芝。
王仙芝为避敌锋芒,遂率军转战陈、许、襄、邓诸州,将各城百姓不分老幼,全部裹挟而走,号称三十万兵马之众。
唐廷见贼势浩大,立即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军五节度使,分兵合击。
十二月,唐僖宗李儇专任平卢节度使宋威,命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禁军三千,甲骑五百;更传檄诏命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均由宋威指挥。
王仙芝与黄巢商议,决定避实就虚,采取流动战术,率军跳出河南,转而进围沂州。
宋威率领河南诸镇官军紧随其后,直被义军牵着鼻子车转了半年,至乾符三年七月,终于紧紧咬住义军尾巴。
王仙芝见甩之不脱,遂率部回身决战于沂州城下,战之不利,义军大败。
沂州城外一战,王仙芝损兵近半,只得在乱军之中将自己衣甲脱下,套在一名小军死尸身上,复换了那小军服装,方在诸将保护之下,拼死杀出重围。
当下趁夜走出百里之遥,沿途收集部众,寻着黄巢,二人复又合兵一处,军威稍振。
宋威得胜,遂命打扫战场,追讨敌猷。
部将见到亲军尸体,便即割下首级,献给主将,报说已斩敌将之首,看其服饰正是王仙芝,黄巢下落不明。
宋威不认识王仙芝,亦不加详究,只道义军乌合之众,主帅已死,叛乱便即平定。
于是具折上奏,报说叛首王仙芝已死,并遣散诸道兵马,使其各归防所,自己亦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着令班师回京。
王仙芝、黄巢躲入深山,闻说官军班师散去,遂经短暂休整,于八月再进河南,迅速攻占阳翟、郏城等八县之地。
朝廷闻听义军死灰复燃,不由大慌,遂以冒功之罪罢去宋威帅位。
复下诏命:以宰相王铎任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镇守洛阳,实为诸路总帅。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二千,北上汝、邓二州,扼守要道,以断贼军南下之路。
又命凤翔节度使令狐绚、邠宁节度使李侃,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进驻陕州、潼关,阻止王仙芝西进,进而聚歼王、黄联合叛军。
早有义军细作侦知,飞报首领。
王仙芝闻报,因知北、西两面官军势大,汝、邓二州兵少,遂不待李福选援兵到来,急率中军以出阳翟,猛攻汝州城。
经过一场激战,义军全歼官军,占领汝州,杀死唐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生擒刺史王镣,兵锋直指洛阳。
由此东都大震,百官出奔。
唐僖宗见事不济,遂纳朝臣建议,下诏赦免王仙芝罪过,招抚义军。
王仙芝正在兴头之上,对此置之不理,乘胜北上攻占阳武,复渡河南下围攻郑州。
昭义军节度监军雷殷符率军设伏,迎战王仙芝于中牟。王仙芝因轻敌战败,其后复又南下,与黄巢蚁聚在邓、汝之间。
当时关东各州县大多畏惧义军,都坚守城池按兵不动,以图自保。
因此农民军得以纵兵四略,王仙芝并率一部义军趁机南下。
乾符三年十月,王仙芝攻打唐州、邓州不下,次月引军而去,继续南进,一举攻占郢州、复州,十二月攻陷随州。
王仙芝所过之处大肆烧杀抢掠,相比匪盗尤其狠毒,一路之上杀戮净尽,几乎不见活人。
复说黄巢,自率另一支义军,东进淮南。
于是相继进入申州、光州,复又攻打隋州,擒其刺史。其后便以安州为据点,分奇兵包围舒州,攻打庐、寿二州。又转向东南逼近扬州,声震淮南。
蕲州刺史裴倔不敢抵抗,开城迎降。
只用半年时间,两路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流动作战,官军顾此失彼,使义军迅速发展到三十万人。
平卢节度使宋威老迈昏庸,不能打仗,兼有夺帅之恨,便与招讨副使曾元裕暗自商议,各自保存实力留敌自重,并不寻敌交战,待贼兵一走便即撤军。
皇帝闻知大怒,便下诏令:以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为行营都统,以前任鸿胪卿李琢代替宋威,以右威卫上将军张自勉代替曾元裕,领兵平叛。
此番官军皆换血更帅,皆是能征惯战之将。
王仙芝连战连败,数战下来,身侧只余五千部众。于是顿觉恐慌,便找来降将汝州刺史王镣,与其商议接受朝廷招安。
王镣乃是宰相王铎从弟,依仗其兄名望权位,遂与蕲州刺史裴偓商议,联名为王仙芝写信给朝廷,表示愿意接受招安。
僖宗回书准降,诏授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之职。
王仙芝便欲就此投降,即派使往长安上书,却为黄巢部将截住,搜出降书。
黄巢看罢降书,勃然大怒,亲至王仙芝大营,表示坚决反对招安,并大骂王仙芝道:你我二人共立大誓,欲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
说罢怒犹不息,复以怀杖击伤仙芝头部,头破血流,部众喧哗不已。
王仙芝知道黄巢武艺精绝,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且盐帮部众尚多,遂忍辱不言,诸将亦不敢轻动。
蕲州刺史裴偓不敢在营中多呆,终与王镣觑个方便,离了义军营寨,逃奔鄂州。
黄巢由此亦与王仙芝反目,气愤愤地,自引冤句子弟兵二千北上。义军另有三千余人,则随从王仙芝大掠蕲州,转战淮南之地。
乾符四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节度使薛崇,三月又破沂州。
王仙芝一度向南攻破鄂州,王、黄复又再度合兵。但因攻打宋州不利,二人复又发生争执,不久再次分兵。
乾符四年八月,王仙芝率部再次攻占安州、随州,以后又转攻复州、郢州。
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连续作战经年,城池常常得而复失,部众陆续折损,便觉渐致强弩之末,有些后力不继起来。
自唐僖宗于是年三月发布《讨草贼诏》,各镇官军渐渐云集淮汉之地,地方各州武装亦加紧镇压力度,坚壁清野,义军粮草亦渐捉襟见肘,日见不敷。
九月,王仙芝率众攻蕲、黄二州,被朝廷招讨副使曾元裕、监军宦官杨复光击败。
杨复光时为招讨都监,因见农民军力量分散,又苦于一时难以平息,便欲再次劝降,遂派判官吴彦宏潜入郢州军营,策划王仙芝投降。
王仙芝因见已无黄巢作梗,遂听从吴彦宏劝说,写下降表,派心腹大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随吴彦宏前去邓州唐军大营,向杨光复请降。
当吴彦宏潜入王仙芝军营之时,便有人报知平卢节度使宋威。
宋威因为连吃败仗,正忧心再被天子问罪,闻听此报,便灵机一动,唤过副将赫连明,吩咐其带二百精卒,往邓州官道上埋伏去讫。
赫连明领命而往,在臭水沟中直等了一日一夜,并不见有何动静。
正在狐疑之际,忽听马蹄得得,一队人马驱驰而来,为首者果是都监判官吴彦宏。
赫边明大喜,让过吴彦宏,唿哨一声。十数条绊马绳一齐跳起,将尚君长、蔡温球及十数个随从战马绊倒。
众人各无防备,摔落马下,被平卢军将一哄而上,上了绑绳,簇拥而去。
判官吴彦宏跑出半里之遥,忽听身后扑通哎哟乱响,拨回马来看时,只见赫连明背影。饶是如此,吴彦宏亦立刻认出,高声喝道:赫连将军,此数位乃是招讨都监大人贵客,你怎敢如此无礼,将兵劫去!
赫连明不答,只是催马而行,转眼间已跑得远了,追之不及。
吴彦宏单人独骑,亦不敢前去追讨,只得无精打彩还至邓州,向杨复光禀报,说宋威如此无礼,将王仙芝所遣议降使者劫走。
杨复光大怒,但因手中兵马不如平卢之众,亦不敢强行派兵讨人,只得当即具折,说明尚君长前来求降之事,派人快马飞驰长安,奏报于天子。
哪知便在此同时,宋威亦写下奏疏,遣使急送京城,向皇帝谎报战功,宣称与王仙芝激战于颍州西南,俘获其帐下第一上将尚君长,并行军高参蔡温球等,大获全胜。
僖宗同时收到两份战报,均奏同事而说法迥异,因懒于派人细察,也便不了了之。
宋威见朝廷并无回复,为防止杨复光节外生枝,遂命斩杀尚君长及蔡温球。
杨复光精心劝降之计,竟因己方大将夺功,以致再次失败。自是欲哭无泪,只能咬碎钢牙,暗气暗憋,无处诉苦。
王仙芝在郢州苦等三月,忽闻听尚君长遭害凶信,自思投降不成,反折帐下两员大将,如何不恼?只得收起投降求官美梦,组织义军南下,猛攻江陵。
依其本意,是欲溯流而上,进占巴郡,从而入侵西川,独霸益州为王。
乾符五年,正月初一。王仙芝率军攻占罗城。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来救,大败王仙芝于荆门。王仙芝拼死突围而去,引残部到申州之东,复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折损将士二万,元气大伤。
捷报传至长安,唐僖宗精神大振,遂擢升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集中兵力,加紧围剿王仙芝。
杨复光切齿仇恨宋威,不断向唐僖宗进言,诉说宋威屡败王师、杀良冒功之罪。
事隔不久,宋威又被义军打败。僖宗趁机免除其职,军权交由杨复光接任。杨复光发兵进攻义军,终在湖州道重挫王仙芝军,擒其大将徐磨莒。
僖宗闻报大喜,又任王铎为招讨使,杨复光仍为监军。
然而王铎胆小如鼠,闻听起义军南下,不发一矢,便即弃城而跑。
王仙芝即兵败远窜,继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便即收复荆南。僖宗遂派忠武军别将宋浩任荆南节度使,泰宁军别将段彦谟为副手。
宋浩由微官而成大将军,见到杨复光时便即不卑不亢,有时还不免讥讽几句。
杨复光大为不悦,暗道:我干爹杨玄价亦是宦官,曾任忠武军监军,当时你不过是其帐下微末小吏,今一旦得意,便敢与我并肩,甚么东西!
其后经过观察,发现段彦谟也不愿屈居宋浩帐下,两人貌和神离,各自心知而已。
杨复光为除掉宋浩,遂私下找来段彦谟,设宴以待,与其密议。段彦谟见有杨复光支持,便以重金收买勇士,终于将宋浩暗杀。
杨复光害怕朝廷追究责任,使罗织各种罪名,强加于宋浩身上,上奏皇帝。僖宗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事亦不了了之。
其后在杨复光推荐下,段彦谟被委任朗州刺史,离开中原。
唐僖宗不但不敢治罪杨复光,为安抚一众将士,反擢升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杨复光任忠武军监军,驻扎邓州,以阻止王仙芝军北上。
乾符五年二月,义军在湖北黄梅遭到曾元裕围攻,几乎全军覆没,王仙芝最终死难。
王仙芝死后,部将尚让率领余部北上,因尽千辛万苦,终在亳州与黄巢会合。
黄巢闻说王仙芝死难,念及以往兄弟情分,不由放声大哭,终日不食。尚让及众将苦劝乃止,遂共推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称王之后,黄巢遂挥师北上。三月进攻汴、宋二州,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所阻,转攻卫南、叶县、阳翟。
朝廷征调义成军三千人,守卫东都伊阙、武牢等地,河南官军一时势壮。
黄巢避敌锋锐,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呼应,攻下饶、信等州。
四月,起义军在舒州渡江,攻下宜州。七月转入两浙,攻下越州,又从衢州凿七百里山路到达福建,十二月攻下福州,转入广东。
黄巢军在广东辗转九月有余,直到乾符六年十月,终得攻克广州,活捉节度使李迢。
义军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将至元旦新春,军备武装得到大大补充,人强马壮。
黄巢自觉元气尽复,适逢岭南发生瘟疫,军士思归,乃以百万都统名义发表北伐檄文,规定“禁止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挥师北上。
是年自桂州大编木筏,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北向襄阳。
唐廷得知黄巢北上,急遣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统兵十万屯驻潭州,以塞岭北之路。
黄巢率军连下永州、衡州,直抵潭州城下。
李系惊恐,紧闭城门不出。
黄巢挥兵力战,一日而下潭州,唐军十万人大部被杀,血染湘江。
大将尚让乘胜追击,以五十万军进逼江陵,王铎再施逃跑神功,北奔襄阳。
黄巢兵不血刃占据江陵,北趋襄阳。只因赶得急切,却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瞧出便宜,与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黄巢于荆门,俘斩义军十之七八。
黄巢遭受重挫,在湖北立脚不住,只得与尚让收集余众,渡江东走。
画外音:若是此时朝廷诸路兵马倘能齐心协力,乘胜追击,则黄巢之乱必就此而止,再无其后之事。奈何朝廷积弱已久,且皆被无知宦官把揽朝政,腐败至极,早对各路藩镇失去控制,号令不行,乃发奇变,痛失良机。
便在黄巢大败荆门,沿江向东逃窜之际,可煞作怪,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竟吩咐鸣金收兵,回城关门落锁。
部将不解,因问:眼见可得全功,使君因何不追?
刘巨容答:你众人不知。朝廷中宦官当道,向来无信于天下,有功不赏。既然如此,则不如留此巨贼,使朝廷不得不借重我也。
众将闻此,皆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淄州刺史曹全晸忠于朝廷,不惜孤军犯险,便要横渡长江,拼力追杀黄巢。
未料便在此时,朝廷诏旨忽至,偏于此时临阵换将,任命泰宁都将段彦谟为招讨使,夺了曹全晸兵权。
段彦谟就任伊始,便奉监军杨复光密令,诛杀宋浩二子于军中,以免其为父报仇。
于是淄州军攻势亦止,黄巢与尚让由此得以喘息,复振军威,转掠江西,连下饶、信、池、宣等十五州三吴之地,由是军势复盛。官军胜而复败,宁不令人瞠目结舌哉!
西元八八零年,唐僖宗广明元年,三月。
淮南节度使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义军。黄巢攻势受挫,引军退守饶州,张璘乘胜进军,黄巢又退守信州。
值春夏之际,岭南大疫,黄巢军兵力损失惨重,死者十之三四,军威不振。
张璘穷追不舍,黄巢眼见不敌,走投无路,乃遣使至唐军营中,佯作投降高骈,又贿赂张璘大量黄金,恳求其手下留情,在高君侯面前多为美言。
张璘虽然是一员善战悍将,但眼见得许多黄金晃眼,亦便自动收了万丈杀气,化作一团笑脸,回营向主将言说:黄巢仰慕君侯高义,欲痛改前非,愿归降朝廷,复为国家干国忠良。将军不如趁此息兵,允准其降为上。
高骈果然听信其言,遂上奏朝廷,声称黄巢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马,请悉遣归。
宰相卢携又听信高骈,遂以朝廷名义,遣散诸道官兵。
黄巢得知唐兵皆已北渡淮河,立即与高骈绝交,五月又率军北上,乘胜攻占睦州、婺州,设计阵斩其救命恩人张璘于信州。
六月,又相继攻克池州、宣州等地,七月强渡长江北上淮南诸州,兵势甚盛。八月,黄巢军击败淄州刺史曹全晟,渡过淮河,淮北相继告急,各州县望风而降。
高骈慑于义军威势,且羞于前番中其诡计,遂坐守扬州,保存实力。
字幕:高骈,字千里,祖籍渤海蓚县,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年少时为人严谨,自幼研习兵书法,却不得其门而入。因在京师之时暗受少师柳公权传授,乃为鬼谷门第四十八代掌门,学得满腹经纶兵法,方才武略豁然贯通。
其又喜好文学,诗文绝佳,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且为左右神策军宦官所器重。最初只在右武卫大将军朱叔明属下担任司马,后累官升为神策军都虞候。
高骈自习成鬼谷门兵法韬略之后,凡带兵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究其平生,可谓战功赫赫,不但举朝称赞,亦被后世史家视为唐末良将。
唐懿宗初年,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当时诸将均惧敌不出,未有战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懿宗十分赞赏。
吐蕃犯边,懿宗命高骈镇守秦州,任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
高骈设计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以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先后收复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凤林关,连建奇功。
咸通五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抵御南诏入侵。
次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其后进兵收复交趾,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为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且复政绩斐然。
平复南蛮之后,高骈凯旋入朝,被授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节度使。
唐僖宗即位后,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位宰相。
乾符二年,高骈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
在任上虽称刑罚严酷,有滥杀无辜之毁,但因有干才,筑成都府罗城加强防御,又在边境驻扎重兵,迫使南诏修好,使蜀地获得数年安定,亦被川民及朝廷嘉许。
乾符五年,徙任荆南节度使,镇守湘州。
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次年又迁淮南节度副大使、盐铁使,镇压起义军,并主管江淮财赋。后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
乾符六年之时,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因遣将领张璘、梁缵阻击。黄巢方在中原立脚不住,转由浙江南进广州。
至此却不料中了黄巢诈降之计,并在信州阵亡猛将张璘。
高骈此时拥众自守,不复与黄巢叛军拼力死战,一半是哀痛大将张璘之死,一半却也是伤心朝廷变化无常,听信宦官之言擅杀忠臣良将,慑于黄巢威势倒在其次。且又与权宦田令孜有怨,恐一旦兵败失势,必为其谗害,故而拥兵十余万坐守扬州,以保存实力。
只因高骈固守扬州不出,便给黄巢大开方便之门,一路畅通无阻。
于是黄巢越过扬州北上,复在徐州渡过淮河,并向官军将领发出檄文:冲天大将军、百万都统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之事。尔等宜各守疆界,休要触犯大将军锋芒。若违此令,一并殄灭,莫谓言之不预也!
各镇接到檄文,都想保存实力,不愿为唐朝天子卖命,于是闭门,听任义军北上。
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聚集大臣,各自束手无策,相对流涕不止。广明元年十月,黄巢攻陷申州,入颍州、宋州、徐州、兖州。
十一月十七日,黄巢率军攻下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投降,并率百官迎接。
在洛阳歇兵十余日后,黄巢挥兵西进,攻打陕州、虢州,并发檄文警告潼关守军道:“我于淮南驱高骈如鼠跑穴,尔等休得拒我!
檄文发出,河中节度使李都诈便遣使来至大营进表,表示义军来日,愿献关以降。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僖宗以田令孜为汝、洛、晋、绛、同、华都统,统帅左、右神策军,并博野等军十万来守潼关。
神策军士皆是长安豪富子弟,平日高车大马,悠然自得,未尝经历战阵。一旦听说出征,只吓得父子抱头相哭,为逃避战事,多以金帛雇商贩与贫民代行。
田令孜虽名为汝、洛诸州都统,但亦只是挂名遥领,只派左军大将张承范、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等,率军前往拒战。
神策兵过华州之时,身上只有三日粮,皆不能吃饱,兵无斗志。当日到了潼关,张承范、齐克让当即布置防务,令众军只守潼关,而弃关左禁谷而不顾。
十二月一日,黄巢大军进至潼关,齐克让率军战于关外,义军稍退。
张承范命尽出府库中黄金以飨士兵,众军感激涕零,纷纷请战。黄巢兵急速攻关,王师官兵却无弓箭,只得掷石以守。
只攻守了六日,关上朝廷将士断炊,士气愈加低落。
黄巢一面率义军奋力攻关,一面使尚让、林言率前锋由禁谷迂回到关后,前后夹攻。
官军立时溃退,博野乱军并直奔长安,大肆劫掠平民以充军饷。黄巢一举破关,又乘胜攻克华州,留部将乔钤驻守,自亲率大军直捣长安,兵抵灞上。
十二月五日,朝廷百官刚刚退朝,传闻博野乱兵入城,即各自逃匿,不顾皇帝。
田令孜这位三军大帅亦早便逃回宫中,率神策军忠心护卫皇帝僖宗,狼狈逃往咸阳。
僖宗凄然回顾,见只有福、穆、潭、寿四王与两个妃嫔从行,太监西门匡范统领右军殿后。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嫔,多不知去向。
唐僖宗只得效仿明皇玄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田令孜恐僖宗到成都后秋后算帐,见责平叛不利之罪,于是全都归咎于宰相卢携当时不允招安之策,贬卢携为太子宾客。
卢携气之不愤,仰药而死。
十二月五日,黄巢前锋柴存顺利进入长安,遣使报入中军。遂以尚让为平唐大将军,盖洪、费全古为副将军,下令将士向长安进发。
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远至灞上迎接,向黄王冲天大将军投诚献降。
黄巢乘坐金色肩舆,随从将士皆披发束绫,身穿锦袍,手执兵器,簇拥黄巢而行。义军浩浩荡荡,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
长安市民夹道观看,尚让一路散发檄文,告谕士民百姓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又命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财货。
十二月十二日,黄巢进入太清宫。翌日便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宣布大赦天下。
黄巢称帝,封其妻为皇后,以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四相,孟楷、盖洪等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郑汉璋为御史中丞,费传古为枢密使,李俦、黄谔、尚儒为尚书,王璠为京兆尹,许建、朱实、刘塘为军库使,朱温、张言、彭攒、季逵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方特为谏议大夫,张直方为检校左仆射,马祥为右散骑常侍,皮日休、沈云翔、裴渥为翰林学士,令其甥林言为功臣军使。
齐帝登基,便即下令:凡唐官三品以上者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则官复原职。对唐宗室、公卿士族则实行严厉镇压,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
宰相豆卢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太子少师裴谂等藏匿民间,被义军搜出后皆杀之;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綦拒不投降,举家自杀。
到灞上引众迎降之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只因匿公卿于夹壁墙中,事发后亦被诛杀。
黄巢军进入长安后整众而行,不剽财货,军纪严明,闾里晏然。但黄巢即位称帝不久,其部将便各现狰狞面目,纵容士兵杀人满街,黄巢亦不能禁。
黄巢军不但每日于长街杀人,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致使宫室中百官连鞋履亦被抢去,上朝时皆赤脚而行。
义军占了长安,四周还依旧是各路方镇节度使所据,时刻伺机反扑,复夺两京。
而此前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虽然占领过许多州县,皆未留兵防守,往往义军前脚刚走,后脚复又为官军所得,直落得空费气力。
黄巢占领长安之后,亦曾欲图追击僖宗等逃亡残余,并命尚让、林言、王璠等率众五万往攻凤翔。
当时郑畋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乃命部将唐弘夫在龙尾坡设伏,大破尚让军,斩王璠之子,并传檄四方藩镇,合讨黄巢。
此后义军便龟缩于长安城中,再无开疆追敌之举。
郑畋在龙尾坡大败齐军,斩首二万有余,长安大震。捷报传至成都,唐僖宗得知,对众臣盛赞郑畋,并下诏命,任其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充任京西诸道行营都统。
当时关中各镇尚有数万兵马,在长安失陷后无人指挥,群龙无首。
郑畋得掌兵权,便把各镇兵马皆召到凤翔,并与泾原节度使程宗楚、秦州节度使仇公遇、鄜延节度使李孝恭、夏州节度使拓拔思恭等各州诸侯结盟,然后发布讨贼檄文。
各地方镇接到郑畋檄文,先后发兵关中,直指长安。
黄巢闻报惊惧,从此不敢再想西进之事。
僖宗闻报形势一片大好,遂又下诏,命郑畋进位司空、兼门下侍郎、领京城四面行营都统,并获赐御袍犀带。使其统一指挥全国勤王之军,筹划复夺长安。
又擢升凤翔军镇将李昌言为行军司马,率凤翔兵驻于兴元府,防守通往成都要道。
由于战争消耗极大,凤翔府库捉襟见肘,郑畋不得不减少对士卒犒赏,削减军饷。李昌言因此不满,于是发动兵变,率军攻回凤翔府。
郑畋不忍见官军自相残杀,遂将兵权交给李昌言,上表奏称:凤翔为御贼要地,宜须骁将镇守,臣已年迈,愿让贤于大将李昌言,由其接任凤翔节度使,伏惟圣裁。
奏章至于成都,僖宗大惊,亦无可奈何,只得准奏。
李昌言既获节度使重职,遂心满意足,于是派兵礼送郑畋至成都。但怕郑畋报复,此后便时时欲置郑畋于死地。
中和二年,郑畋到达成都,担任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主管军务。同年冬,因得罪田令孜称病辞相,只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
观容使杨复光推荐段彦谟为荆南节度使。
僖宗准奏,并授杨复光任京西南面行营都监,统管江淮一带诸州军务。黄巢派大将朱温攻打邓州,杨复光兵败逃到许州,欲投靠忠武军节度使周岌,先使人前往探其态度。
周岌曾是杨复光部下,因农民军攻下长安即降黄巢,便怀二心。既得故主之书,乃于许州城中大设夜宴,委来使回报杨复光,请其火速前来赴宴。
杨复光得报,便只带养子十人,毅然微服进城赴宴。
周岌不意他果真敢来,便亲迎远接,让之首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周岌于座间谈起当初在唐廷军中旧事。
杨复光面带戚然说道: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应知感恩报德,实为第一要务。将军昔从下级军校一跃而为今日公侯,皆拜天子所赐。今为何要舍弃天子,而向贼人称臣耶!
言罢,掩泪泣下。周岌见杨复光说得痛心,亦不由流涕:非是我存心要投降黄巢,实是以我一人之力,无以抗拒贼军,迫于无奈耳。今将明公请来,便为此事,惟命是听。
杨复光见周岌如此说法,当即举酒对天宣誓:若将军果能反正,报效朝廷,复我两京。某必上报天子,不计旧怨,并赐予王公重爵。若有食言,天地不容,火焚雷殛。
于是二人歃血为盟,尽欢而罢。
次日一早,杨复光即派养子杨守亮率十个随从,将黄巢所派监军使者杀死于馆驿,以绝周岌之念。自此之后,许州便复为唐室朝廷所有。
杨复光得了许州,便上书皇帝,请朝廷发兵复夺长安。
僖宗览奏,便与田令孜、郑畋、郑绍业等众臣商量:卿等以为,使哪一路节度使充任总督先锋,攻打头阵,能剿黄巢?
郑绍业奏道:若要恢复两京,自非沙陀精骑不可。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曾借回纥精兵八千,立下盖世大功;先帝破庞勋时,李国昌亦率沙陀精兵,立下不世功勋。
僖宗:沙陀兵委实善战。奈何李国昌恃功横恣,屡欲谋反。去岁之时,孤曾令昭义节度李钧等合击李国昌于蔚州,使其父子北奔鞑靼。既已结怨,此时再借其兵,得无宜乎?
郑绍业:臣知胡人之性,犹如养犬。得意时反噬其主,失意时俯首贴耳,无有不从。若以利诱之,无可不可。
僖宗闻罢,遣使传诏,再次起用李国昌。十数日后,使者返回成都,奏说李国昌奉诏大喜,今已自鞑靼还至沙陀本部,召集兵马。(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