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第三百二十七章 重复宽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邢云衢看着懊恼的张祝,劝道:“大人你也别这么悲观,至少平远和蒋川、薛凯他们还能用用。平远没认识参将大人以前,曾独自管着叆阳。他手下的巡检司到现在也是参将大人的得力帮手。”

“至于蒋川和薛凯,虽然出身营伍但是懂得人情世故,与军中诸位同袍的关系都很好。也是参将大人最早的部下,对大人的忠诚那也是没得说。所统带的士卒遵守军纪颇有战力,这说明他们治军能力较好。如果把这种能力转化到政务上一样可行。”

张祝拍着脑门哀叹一声道:“这两货与其他人相比是强了一点儿,可怎么说都是大老爷们儿。在营中我看他们的脸比看我家婆娘脸的时间还长。看得我成天都喘不上气来,你说我这气势还能好了?用参将兄弟的话说这叫什么来着?对,叫压抑。没错,就叫压抑!你说这两三千人,翻过来调过去就没一个能顶事儿的.......”

邢云衢强忍着乐,道:“要是大人你感到这事儿实在为难,莫不如等王都司回来。然后你和参将大人说说,把他调到镇江堡去?或者等讲武堂招了第一批学生进来,看有没有相当的,到时候给你调过去几个。”

张祝苦着大嘴道:“我说邢先生,你方才还说我那参将兄弟能给我派人呢。结果你现在又变了个腔调。你还行不行了,是不是想看咱老张笑话啊?”

邢云衢被张祝说的挺尴尬,道:“学生可不是那个意思。如果把事情调过来看,大人你独自去镇江堡也是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今后参将大人就更放心让你一个人独挡一面了。毕竟辽东不比关里各州府文武官吏配的齐全。咱们这边文武都是一伙人。要不参将大人也不能这么忙了。”

张祝点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换句话说,参将兄弟手下也确实没人可用了。否则也不能让咱这个粗人去一城任职。不管于公于私,咱老张都得捧我兄弟的场儿。不能让他落了地不是?不就是军政诸事和判案断官司嘛,咱老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咱老张学就是了!”

邢云衢口中说的“王都司”就是王长水。原来万历皇帝让叆阳标营众军将官升一级,他本应由守备同知升为守备,张祝应升为都司。

但是杨林抱着给张、王两人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在给熊廷弼的信中说了这两人许多好话,表述了他们以往和现在的功绩。还把他们的人品美化了一番。希望把两人的官职再给升一升。他的打算是能升高点儿最好,不能升也不损失啥。总之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熊廷弼去叆阳时对张、王两人的印象较好,知道杨林这么做的目的是凝聚部下人心。但他对这种“要官”行为很反感,回信斥责杨林小小年纪不学好,净学些官场中的糟粕之事。满脑子功利之事。总之就是给杨林一顿臭骂。

杨林接到信后以为这事儿就算被否了,也就没再琢磨。可他不知道熊廷弼还是向上面写了申请文书。等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后不久,任命张祝为游击将军、王长水为都司的文书就到了。

原来天启皇帝刚继位需要武官的支持。便把各地报上来申请升职的文书都批了。这一批升职的都是守备、把总这样的中级武官。这在《明熹宗实录》中开篇就有记载。所以张祝和王长水就分别添为游击将军和都司。

不过张、王这样的边城营兵将领与关内的同僚不同,升官了基本就在原单位任职,没地方去。有敌军犯边你得带兵出去迎敌。而关内的武官升官了是有权有地盘的。

例如山东沙沟镇守备文星耀,升为都司后前往陕西任职;再如四川汉中守备赵承爵,升为都司后前往云南任职;还有浙江总兵坐营把总孙锡爵升为都司佥书后,前往江西任职。总之关内的武官要比边关的武官舒服多了。

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第六日,以“泰昌号”孙家和大地主梁有田为首的叆阳商贾士绅们,设宴招待外来的这些客人。双方很多人早都是互有耳闻,如今一见面场面热闹的不得了。觥筹交错神采飞扬,划拳行令声不绝于耳。

在这一场合下,双方不少人开始讨论生意,甚至有些人初步达成了买卖意向。这让场面更加火热。而肥皂和香皂也开始出现在交易的内容上。

接下来的三天,外来的这些商贾士绅开始自由活动。有的人继续与本地商家洽谈生意;也有的人则是去往马市,采购一些来自境外的物产。还有的人去找邢云衢,商量着能否雇佣“孟家班”去自己的家乡唱戏。结果可想而知,被邢云衢以“孟家班”为官军专用,不得外出演出为由拒绝了。

又过了两日,外来的商贾士绅们采购完商品开始返程。杨林再次设宴为他们饯行,同时派出大队官兵护送他们离开叆阳境内为止。这让他们对杨林更加感激的不得了,纷纷夸赞杨参将为人慷慨仗义,格局不凡。

杨林这一番操作也算是“大明辽东版的招商引资”,不仅促进了外地商贾士绅对叆阳的了解,也让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一系列招待活动,传播和扩大了叆阳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影响力。

简单的来讲,杨林就是要从各方面把后金给比下去。给世人一种大明再烂也比鞑虏强的感觉。何况事实还真是这样呢。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有好的地方为啥要去不好的地方?这就是在造势!

与镇江商贾士绅和地主大户们一同回返的还有张祝。果然如邢云衢所言,杨林手下实在没有多余的人可用。但他还是暂时让孙广去给他当书吏,以便协助他处理日常政事。

另外果然如邢云衢所言,杨林又派徐晋、蒋川、薛凯带五百官兵进驻镇江,负责一切城防事务。

杨林给张祝的命令除了负责镇江军务和政务外,还要推动当地“归村并屯、修筑堡寨、组建民团”一事的进行。同时还要以叆阳为范本,建立一整套自身的城防系统。

虽然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你要有能力、有策略的进攻,不是喊着口号不顾一切的去蛮干。否则就是以卵击石白送人头。远的不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

所以在进攻条件不成熟、没有达到标准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防御。杨林的思路就是先把自己的巢穴修好,然后才能谋求其他方面。正如后世伟大领袖教员所提倡的,要摒弃“流寇思想”把根据地建设好。

杨林很清楚叆阳标营现在的实力还不能与后金硬碰硬,与这些建虏作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已经准备要与其厮杀博弈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只要能把建虏局限在辽东,他相信时间越久自己占的优势也就越大。终有耗尽其实力的那一天。

杨林现在非常忙,但他的目光还是落到了要准备放弃的宽奠堡上。因为他发现这里实在是太重要了。其东接朝鲜,南北接叆阳和镇江。因为地形因素,修筑辽东边墙时并没有将其囊括其中。不过这并不耽误其蕴藏巨大的军事价值。当初他率辽兵残部撤往镇江堡时就路过这里。不过受时间所限,他没有好好的看看这里。

在杨林的意识里,一寸领土都不能轻易放弃。为此他亲自带着手下一干人前往宽奠堡实地勘察。

宽奠堡在后世属辽宁省丹东市管辖,地貌属于山地丘陵类型,是长白山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区。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状分布。其中西北部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十六座,东南部则地势平坦肥沃适合耕种放牧。其境内分布各种矿产六十多种,开发价值极大。

先不提宽甸是否蕴藏有金银矿,单是制造水泥需要的石灰石矿、粘土矿以及火山灰等,就那么露天的摆在那里。对于这样的地区,杨林认为自己要放弃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不仅不能放弃还要加强防御。

他当即命守备同知莫日根和千总马勇率三百人进驻宽奠堡,一边恢复周边各墩台守备一边重建城防。又命俩人控制境内制高点和险要之地,扼守交通要冲不使有后金游骑入境骚扰侦察。

宽奠堡经历过李成梁时期的弃守,又经过历史上几次女真人大规模的入寇。导致时至今日依旧人丁稀疏、土地产出有限。全境面积将近五千里,可只有百姓七百多户,共计两千六百余人。境内有大片的土地闲置没有开发,白白浪费了大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