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上这只是杨林打算克制后金军的思路。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思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不代表十成十的有效。他始终牢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八个字,灵活应对战场上的各种情况。
杨林查看众多明军与后金军的战报,无不认真仔细研究对方的战法战术和装备水平。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和对方的弱点。而获取战场主动权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建设和训练一支强大的野战炮兵。
历观明金在辽东的交战,明军不论野战还是守城几乎都是以防御为主。结成阵势等着后金军来攻。殊不知这样就把战场主动权交给了对方。人家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最后的结果就是全军溃灭。
明军装备的火器不可谓不多。但是效率和威力实在太低。为此后金方面曾毫不客气的说,“满洲的兵,马和箭是最厉害的。且说拾得满甲一副,抖出铅子升许。此等好甲鸟枪亦不能透”。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大金的重甲步兵不怕你南朝明军的火枪。看看,我这抖一抖,打在甲上的铅子全都掉下来了,没有一枚能打透的。
现在明朝军队整体还没有“野战炮兵”的概念,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甚至战术还沿袭着把大炮往阵前一摆,然后轰一阵就冲锋的模式。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步炮协同、火力覆盖、弹幕徐进、机动射击、反斜面打击等战术战法。
即便叆阳标营炮兵在杨林指挥和训练下,初步接触到了后世炮兵作战理论的边缘,具备了一定专业的知识。但因为时代的束缚,眼下炮兵作战的方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铸炮技术、工艺流程、设计理念、士兵素质等方面还不能与后世炮兵相比。
其实要想在野战中克制和击败后金军,就是要以火炮为主。迫使其楯车阵和重步兵不能逼近阵前,压制其骑兵不能随意机动。那么战场的主动权就一会掌握在己方手中。而这就需要提高铸炮技术以及火药威力。
杨林现在做的就是这些。他一边研究水泥一边研究火炮。之所以不把水泥放下,是因为他已经就要研究完成了。这玩意儿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较大,实在不忍半途而废。
水泥听着简单,不过是石灰、沙子、粘土按比例调和成的。但这只是原始水泥。要想达成后世水泥的标准,必须要经过煅烧,然后摸索出各号水泥的配方和比例。再通过实验得出它们的硬度、粘度、湿度、风干时间等等。没有这些实验数据,水泥和一滩烂泥没啥区别。
本来叆阳没有大规模生产水泥的原料来源。但是经过宽奠之行后,杨林才发现那里就有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矿和粘土矿(位于今辽宁省宽奠满族自治县硼海镇、红石镇附近)。要不说辽东乃至整个东北都是宝地,各项矿藏和资源极为丰富。满清后来能趁乱入关夺取天下,与能获取这些资源有莫大的关系。
至于火炮,杨林需要先铸造一批适应野战的火炮,以便应对明年(1621年)的“浑河之战”以及后年(1622年)的“广宁之战”。为此先统一火炮的规格尺寸和标准是重中之重。为此他绞尽脑汁,仔细回忆同时期世界各种火炮参数和铸造方法。
杨林原先的打算是仿造十九世纪初期拿破仑军队的火炮,进而建立一支领先这个世界一百五十多年的炮兵。但是他发现这实在太困难了,很多技术根本就没有出现。工业水平也无法达到要求。仅是拿破仑军中的火炮低碳钢铸造工艺他就没法实现,更别说其他的技术了。这就好比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他知道怎么制造飞碟。但是地球的工业和原材料不行,根本生产不出来。
囿于技术所限,杨林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目光放在了今后几十年的火炮上面。也就是十七世纪末期,1680年至1700年之间。在这一时期内的火炮铸造技术虽然有区别,但是不大,只要使使劲儿完全可以铸造出来。
如今明军中的火炮依然以锻铁炮为主,铸铁炮的技术还不怎么成熟。所以炮管易炸膛。而本世纪末期火炮在材质上以铸铁为主,采用复合铸造法,炮管抗压强度提升四倍。
在结构方面,炮口与炮身的倍径比增至20-28:1。弹道更稳定,射程平均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红夷大炮早期型号的倍径比是10-15:1。叆阳标营装备的红夷大炮就是这个倍径比,所以努尔哈赤中炮落马后侥幸逃生。
另外在装填技术、弹药使用方面。明军中没有标准化正规化。火药是以散装的形式存在木桶里进行使用或运输,弹丸也是分开的。再加上炮手的非规范化、职业化操作。一门炮的装填时间大约是后世时间的五分钟。五分钟足可以改变战场上的形势走向,决定敌我双方的胜负。
如此慢的装填速度大大降低了火炮的威力和效率。导致后金军对明军的火器大肆嘲讽和蔑视,在战场上根本就不惧怕,常常顶着炮火直接冲锋。
好在叆阳标营炮兵经过杨林的训练和规范后,实行定装弹药的方式加快装填速度。虽然这种方式以丝绸包裹火药与弹丸为主,造价比较高。但是装填速度平均可以达到后世的一分钟一发,达到了火力持续性目的。这在两次叆阳保卫战中是被实战检验过的。
不过杨林并不担心丝绸造价的问题,因为大地主梁有田向他建议多种桑树和养柞蚕,不仅可以食用和贸易,也可缫丝、织造丝绸。这样一来炮兵就不用为其价格过高发愁了。
另外这一时期的火炮弹丸种类较少,主要是以实心弹为主辅以少量霰弹和开花弹。杨林打算今后要发展出燃烧弹、照明弹、链弹等特种炮弹。增加火炮战术战法的多样性。
还有便于火炮机动的双轮炮车与前车分离结构;准星照门系统;高低机结构等工艺和零配件。以及所谓的“没良心炮”,杨林打算把这些也一起研究出来。
“没良心炮”正式名称为“飞雷炮”,是后世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弥补攻坚火力薄弱而发明的土制抛射武器。发明者名叫聂佩璋,原东北军工兵连连长。后加入我军,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1旅工兵连长。
“飞雷炮”以废弃汽油桶为炮身,桶底嵌入枣木底座并开凿火药室,筒壁加固铁箍以承受爆炸压力。装填1.5公斤黑火药爆炸产生的推力,可以将20公斤炸药包抛射到100米至150米外的目标区。
如果加大药量,可以达到300米(约200步)的射程。炸药包爆炸后,冲击波可以摧毁15米至20米范围内的工事。在爆炸范围内的人员因内脏震伤导致“七窍流血”而无外伤,其状甚惨。故被国军起名为“没良心炮”。
后来这种炮在朝鲜战场上发挥威力,巨大爆炸声使美军误判自己遭到了中国军队406毫米舰炮的轰击。
“没良心炮”不论是制作技术、成本,发射方式还是制作材料,都极为适合十七世纪的战争需求。也符合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水平。这也是杨林要把它造出来的重要原因。
叆阳虽然没有汽油桶但可以加工铁桶,在上面加固铁箍后当炮身。木料、黑火药和炸药包也有的是。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原始的大口径臼炮。专门用来攻城的。如果把它用在还是以集团冲锋为主要进攻模式的后金军身上,绝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飞雷炮”一般都配有固定木架和铁箍等配件。发射前需要寻找合适的地形放置,然后调整好角度便于发射。最后再用铁箍固定炮身,防止角度和方向发生变化。点火后巨大的后座力常常将炮身掀翻。
杨林在两次叆阳保卫战中没用这玩意儿,主要是城墙上空间有限没法安放它。另外也怕人员操作不当发生炸膛,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虽然它的射击方式以抛射为主,但是射程过短的缺点使它很容易误伤己方工事和人员。
不过“飞雷炮”也有许多缺点。例如体积大、机动性差、对地形要求高、安全性低、精度和射程不高、持续射击时间短和需要富有经验的人操作等。
“飞雷炮”即便有这些缺点,但杨林依然打算把它作为“撒手锏”用在未来与后金军的野战中。主要是这东西造价低、制作简单,正适合目前没有大规模炮兵的自己。
为此他让工匠先造出几门样炮来,反复实验计算各种数据。他发现在颗粒火药的加持下,“飞雷炮”的射程和威力增加了三成。他迅速编写操作规程和“射表”,以便训练麾下炮手们尽快熟悉这一武器。
(明天出门,先提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