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第三百三十二章 明抢暗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抢谁呢?当然是抢后金的!可是后金基本生存方式是以渔猎为主,外加不发达的农奴经济进行补充。渔猎和农奴经济产出有限,不能养活众多人口。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这种窘迫情况日益严重。如果不是依靠战争抢掠来弥补消耗,他们早就完蛋了。

后金的抢掠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回报,其中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比如八月时入寇沈阳那一次。遭到明军反击后发觉情况不妙就迅速撤军了;还有这两次围攻叆阳,不仅损兵折将还损失了大批牲畜和物资。努尔哈赤嘴上不说,其实心疼的要死。

所以后金当强盗后最怕的也是被别人偷家。尤其是杨林出其不意偷袭雅尔古寨后,把他们都打懵了。为了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明军再来,他们把分散各地的人口都集中迁往大的寨子,以便增强防卫能力。

杨林看着舆图琢磨着,根据“夜不收”和斥候们传回来的情报。后金也玩起了“归村并屯”这一套,在边境制造无人区想隔绝明军对他们的渗透和骚扰。他要想再复制雅尔古寨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杨林咧嘴一乐,不管能不能抢到后金,深入其境内进行骚扰是必须的。这样就迫使对方只能更加集中人口,不管是耕种和渔猎都只能在聚居地周围进行。不敢去其他地方开展生产活动。这就变相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限制了粮食的耕种和产量,进而加剧他们的粮食危机。

在巨大生存危机之下,后金只能被迫出去不停的抢,以弥补薄弱的渔猎和农奴经济。他们一年到头不断对大明、蒙古和朝鲜方面进行抢掠,以致上下毫无片刻的喘息时机。

不仅在军事上处于不断消耗和疲敝状态,经济上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政治上更是把周围国家和势力得罪了个遍,导致被重重包围和孤立。由此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暨缺粮缺钱——出兵劫掠——产出有限——缺粮缺钱——出兵抢掠——产出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逐步恶化,不仅内部矛盾增多甚至会产生内讧。不稳的局势让社会动荡、政治混乱。脆弱的经济不堪重负发生崩溃,最后整个统治阶层覆灭。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简单定义。不论个人、家庭还是国家,经济决定了一切发展。

各位看官不要怀疑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唐高宗李治当年就是这么对付高句丽国的。春季时唐军四下出击不断骚扰高句丽,让他们无法按时春耕;夏季时则破坏对方的水利设施和青苗,毒杀和抢掠对方的牲畜;秋季时又四下出击让其不能完成秋收,甚至放火烧山焚毁粮田。

没几年的功夫,曾雄霸东北亚七百多年,比后金还要强大百倍的高句丽国,就被唐朝这套疲敝招数折磨的奄奄一息。最终消亡于历史长河中。其灭亡对于唐朝、对于华夏,比罗马经过百余年苦战灭亡迦太基的意义还要重大。

而熊廷弼给朝廷的上疏中,谈及对付后金的方法就是参照了唐朝的方法。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拖”字。后金是经不起拖的,拖得越久对他们越不利。唯一的出路就只能被迫不断出去打仗抢掠才能回点儿血。

后金之所以没被拖死,其中明朝辽东各将门和朝堂内一些大员对其姑息养奸、挟虏自重,以及一些卖国商贾长期大规模走私帮助其度过难关是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这个因素,后金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更别想篡夺天下了。所以不是后金有多难对付,而是想不想对付的问题。

就如明朝着名“心学创始人”王阳明说的那样,“对付山中之贼容易,对付心中之贼却最难”。

明朝上下面对后金这个小小的叛乱政权,从始至终都是心思各异、各怀鬼胎。说庙堂之上有八百个心眼子一点儿都不夸张。他们这些五花八门的心眼子中,唯独没有考虑国家和民族今后命运的。以致最终神州陆沉、天下倾覆。

杨林暗叹一声,面对朝堂他是没能力去改变的。为今之计只有把自己做强做大,尽量不让历史走老路。他把目光从后金方面移到朝鲜一侧,眼中闪过了一丝杀机。这个被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十大不征之国之一,千百年来大部分时间看似对中原王朝毕恭毕敬、温驯恭良。其实野心一直不小,始终觊觎我东北领土。

后世朝鲜半岛上的北棒和南棒这两货,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北棒虽然与老毛子走得近,对有再造之恩的中华不冷不热的。但总体情况还可控。

南棒则不然,不仅甘当老美走狗围堵中华。还以“申遗”名义抢夺、窃夺各项中华文化。在学术和历史界,更是宣称对我东北主权有所谓的“历史依据”。如果不是其政府默许放任,这些人敢这么干吗?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朝在鸭绿江以东原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一带,与后世中国辽宁铁岭市无关),恢复元朝双城总管府旧疆,明确明朝与高丽的疆域划分。不料却遭到高丽王辛禑(wu,祦的异体字。福的意思。)的强烈反对。其以“自古属我”为由起兵十万威逼大明,兵锋直指辽东。

明朝当时正与北元交战,为避免两线作战被迫妥协。将铁岭卫迁至辽东奉集堡,后迁至古嚚(yin,一声)州(今辽宁省铁岭市)。

自此后,高丽趁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际,将多年来逐步蚕食的中华图们江以南地区正式划入其版图内。朝鲜东北部疆域基本定型。

而李成桂在废掉自己的君主辛禑后,为了取得明朝的支持,其主动臣服甘当藩属。这时的明朝再想要拿原铁岭卫说事儿已经晚了。

杨林想到此处摸了摸鼻子。明朝当时也是立国不久实力有限,为了确保国内稳定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否则以明太祖朱老爷子吃软不吃硬、睚眦必报的性格,这事儿怎能就此甘休?别说辛禑才十万大军,就是当年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也没吓住这位铁血大帝!

自古以来边境领土纠纷就容易起战端。别说原铁岭卫这事儿才过了二百来年,就是再过五百年一样可以拿来挑起争端。关键是看自身的实力够不够。

而玩这种把戏最溜的当属犹太人。君不见其拿着一本书,就敢说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是两千年前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家园。请问这一点谁敢不服?反正有干儿子老美支持,谁对这个理由不服就干谁!

杨林是不可能直接对朝鲜动武的。毕竟是明朝的藩属国,他是大明臣子。没有任何理由和实力去打人家。不过等以后有实力了再把这件事搬出来,当做一个理由和借口进行运作。所以他现在不打朝鲜,但是不代表他不能去抢啊。咋抢?有明抢和暗抢两种方法。

明抢就是让他手下的蒙古、女真官兵化妆成后金军,不断进入朝鲜劫掠。反正后金以后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就是这么干的,最后逼的朝鲜俯首称臣。他只不过把这事儿提前而已。让后金先把这口大锅替他背上。

不过这种明抢的次数不能过多,多了容易露馅儿惹麻烦上身。要是被朝鲜告到京师那就得不偿失了。不过这种明抢的方式效果好回报大,最容易上瘾。虽然后来的毛文龙在朝鲜铁山驻防时,手下官兵也有违反军纪的现象。但朝鲜为了防止后金入寇需要借助毛文龙的军力,所以每次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那么暗抢呢?就是在明抢的基础上,以保护藩属国的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进驻朝鲜边境地区。然后以金钱开路,勾结朝鲜官员大行走私之事。反正朝鲜的经济也不咋地,各项生活生产资料缺的很。他用日常的商品去换对方的土特产、矿产、粮食、木材等物资,这中间的利润可是大大的。

如果说杨林这样做有悖于万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暗中走私挖国家墙角是道德败坏的家伙。那么换个角度讲,谁能弥补他现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难道指望朝廷的拨款吗?别闹了,就那点儿钱各层官员还指望从他身上薅羊毛呢。要不是熊廷弼的器重和支持他,叆阳标营的军械和饷银能不能按时发放还两说呢。

历史上明朝各地边将几乎都走私。关键是看挣得钱最终流向了哪里。要是将领中饱私囊据为己有,花天酒地奢侈享受。那这厮绝对的狗官一个。可要是把这钱用在强大军力、稳固边防上面,那意义就不一样了。君不见当年的戚大帅也是身不由己,只不过他真的是一心为国毫无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