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1年,六月,南梁。
侯景匆忙决定撤退,除了主力攻打巴陵看不到希望、偏师任约全军覆没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他的退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消息来自他的另一支侧翼部队,主将叫于庆。
于庆去年跟任约同时出兵,任约负责逆着长江向西推,他则负责扫荡更靠南的区域。
于庆前期打得还算顺利,任约打下江州的时候,他也拿下了江州南边的军事重镇豫章,活捉了守将侯瑱(zhèn)。
这个侯瑱其实也是挺能折腾的一个人。他原来是鄱阳王萧范的部下,萧范死后他投奔了豫章的庄铁,后来又觉得庄铁不可靠,于是干脆做掉庄铁,自己占据了豫章。这次被抓之后,因为碰巧都姓侯,侯景极力拉拢他入伙,侯瑱也很圆滑,顺坡下驴就同意了。侯景当即任命侯瑱为湘州刺史,又把他派回豫章,跟于庆一起平定鄱阳湖周边的郡县。
可惜于庆后来的进展就不太行了,先是向南进攻新淦(gàn)县(今江西省樟树市),被驻守在那里的巴山郡太守黄法氍(qu)击败,接着向西去进攻新吴县(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又没打过当地的酋帅余孝顷,没奈何只好转去攻打东边的鄱阳郡,结果还是旷日持久没打下来。
五月底的时候,于庆得到了不好的消息,首先是余孝顷派侄子余僧重带兵驰援鄱阳,其次是南边过来了一支生力军,先锋部队已经跟黄法氍会师,马上也要北上。于庆觉得不妙,看形式自己要被合围包饺子,他迫于形势,只好带领部队退出鄱阳,同时把军情汇报给侯景。
侯景得到消息之后也很紧张。于庆撤军之后,鄱阳湖一带很可能要失控,搞不好北边的江州也有危险,而江州扼守长江中流,如果那里真出了问题,自己向前打不动巴陵,向后回不去建康,进退失据,必败无疑。
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局面下,侯景才忍痛放弃巴陵,想回到建康再做打算。
但撤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巴陵距离建康大约一千五百里,路途相当遥远,侯景出征的时候风头正劲,一路上没人敢找麻烦,而溃败之后,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目标,不仅荆州军可能在后面尾随追击,其他反对势力也可能趁机在半路打黑枪。
为了挡住荆州的追兵,侯景沿路留了不少守军,他任命丁和为郢州刺史,跟宋子仙一起镇守郢城,支化仁负责守鲁山(今湖北省武汉市龟山),范希荣负责守江州,任延和负责守晋州,自己带着几千精兵乘坐快船顺江而下,日夜兼程,只求早点儿跑回建康。
萧方诸和杜幼安属于比较有价值的俘虏,侯景决定把这俩人也押回去。而鲍泉就比较悲催了,因为没啥用,被留给伪郢州刺史丁和发落。丁和觉得还要养个俘虏太麻烦,直接让人拿石头把鲍泉砸死,沉尸于黄鹤矶(在鹦鹉洲上,东对黄鹤山,即今武汉市蛇山)。
虽然已经加倍小心,侯景在途经濡须的时候还是遭到了豫州刺史荀朗的伏击。荀朗很聪明,他放过侯景本人所在的前队,转而攻击带着各种辎重的后军。侯景不知道伏兵有多少,也不敢调头回去救援。眼看着距离建康已经不太远,辎重什么的也不太重要了,他索性扔下后军,闷着头一路猛跑,终于狼狈逃回建康。
而萧绎那边也没闲着,他加封王僧辩为尚书令兼征东将军,命令他立刻转守为攻,沿江东下去追讨侯景。
王僧辩本想邀请陆法和跟他一起出兵,陆法和摇摇头:“贫道已斩断侯景一臂,他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檀越自取功劳即可。现在东边大局已定,贫道得回去帮湘东王处理西边的问题。”
所谓西边的问题,暗指的是远在蜀地的武陵王萧纪。王僧辩是聪明人,立刻明白了陆法和话里的意思,也就不再勉强。休整了几天之后,王僧辩带领王琳、杜龛等人率领大军顺江东下,陆法和跟胡僧佑则领兵回江陵复命。
六月十八,王僧辩抵达郢州,当天就攻克了侯景布置的鲁山防线,活捉守将支化仁,之后指挥部队包围了郢城。负责镇守郢城的侯景守军现在也全无斗志,挡不住荆州大军的猛烈进攻,很快外城就被攻破,宋子仙带着部队退守到内城负隅顽抗。王僧辩拿出当初打长沙的气势,在内城四面堆起土山,开始日夜猛攻。
宋子仙强勉强支撑了三天,最后实在顶不住了,窘迫无奈之下,他派人去跟王僧辩谈判,主动请求让出郢城,条件是开个口子放自己回建康。
王僧辩表示同意,他不仅下令停止进攻,放开郢城北门外的包围,还热心地送给宋子仙准备了一百多艘船。
宋子仙高兴坏了,他生怕王僧辩反悔,赶紧从城防岗位上把人撤下来,全员上阵往船上搬粮草物质,只求早点搬完早点儿走。
一通忙活之后,总算把东西都搬得差不多了。就在宋子仙准备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长江水面上出现了大批战船,正在快速向他逼近。
宋子仙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突然又听到身后战鼓喧天,一回头,身后郢城城头上已经竖起了荆州的大旗。原来杜龛趁着无人防守的时候,带着一千多人从城墙垛口攀爬而入,占领了郢城。
宋子仙这才意识到自己被王僧辩给耍了。眼看着后路已断,他只能指挥船队拼死往外冲,可惜为时已晚,荆州大军四面合围,很快就把郢城守军尽数歼灭,宋子仙和丁和被活捉之后押送江陵。
萧绎本以为打下郢城就能救下自己的儿子萧方诸,结果审问之后才知道萧方诸被侯景带回了建康。他大失所望,一气之下把宋子仙和丁和都给砍了,命令王僧辩继续进军,不灭了侯景不要回来。
王僧辩不敢耽搁,带领大军继续顺江东下,一举占领湓城,直逼江州治所寻阳。
现在拦在他前面的有三股势力,分别是驻扎在寻阳的范希荣、驻扎在晋熙的任延和,以及不久前刚从鄱阳跑回来的于庆。
于庆本来是想退回到豫章的,没想到镇守豫章的侯瑱眼看着侯景失势,又决定倒戈投靠萧绎了,把城门一关不让于庆进来。于庆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入驻到郭默城(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将领郭默所建)。
王僧辩没有继续进军,因为他也遇到了麻烦:荆州军的军粮快见底了。
现在已经进入七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各处粮草都非常紧缺,后方也很难再提供支援,长江沿岸更是就被侯景收刮了好几遍,基本找不到余粮。搞不好他们得在这里等到秋收之后新一轮粮食下来,才能再次开展攻势,但那样至少要再耽搁一个月,肯定会违逆萧绎快速推进的命令。王僧辩摸着腿上的剑伤,心中不寒而栗。
就在王僧辩发愁的时候,突然得到一个好消息:有一支部队主动给他送过来三十万石粮食。
这支部队来自岭南,领军主将是西江都护陈霸先。
陈霸先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就出兵北上了,但他路上遇到的麻烦实在太多,所以一直折腾到现在,部队才到达西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现在于庆撤退到郭默城,豫章的侯瑱又归附了萧绎,西昌和湓城之间已经没有了阻碍,陈霸先得知王僧辩缺粮,这才特意安排人先把救命粮草送过来。
由于陈霸先在后面的故事中相当重要,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经历。
陈霸先跟侯景同岁,今年四十九。他的祖上是颍川人,西晋永嘉之乱(公元前311年)时南迁到扬州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当时南朝世族当道,陈氏因为出身太低,数代都只做过微末小官,陈霸先起初也只当过里司(村委会干部)和油库吏,直到他在新喻侯萧映(萧衍的侄子)手下做传令官的时候,因为做事认真被萧映看重。后来萧映担任广州刺史,就把陈霸先也带了过去,任命为中直兵参军。
当时岭南一带遍地都是蛮族土着,叛乱此起彼伏。陈霸先的军事才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因为屡次平叛有功,被晋升为西江都护兼高要郡太守。后来交州的豪族李贲(越南历史上的李南帝)造反,南梁部队在平叛过程中出现分歧,引发了严重的兵变,广州一度被围。陈霸先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带领三千精兵从高要驰援广州,干净利落地平定了兵变。因为这次功绩,陈霸先被加封为直阁将军,赐新安县子爵,食邑三百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几乎是草根出身的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南梁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李贲那边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干脆宣布独立建国,定国号为万春,首都就设在交州的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附近)。
陈霸先受命协助新任交州刺史去平叛,他作为实际的军事指挥官,带领部队横扫交州,李贲被打得走投无路,最后死于獠人(今壮族)洞中,传首建康。此战之后,陈霸先名声大噪,一跃成为岭南地区最有实力的军事将领。
侯景叛乱的消息刚传过来的时候,陈霸先就准备领兵北上勤王,没想到广州刺史元仲景暗地里给他下绊子。
元仲景是当年北魏叛将元法僧的儿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四代孙,论起来也算北魏的宗室。侯景为了拉拢他,谎称事成之后要让他当皇帝。元仲景本来对南梁就没什么忠心,面对这么大的诱惑当时就心动了。为支持侯景,他阴谋把包括陈霸先在内的岭南将领都控制起来。
好在陈霸先警惕性高,提前知道了消息,他干脆先下手为强,直接把部队集结到广州城外,传檄通告元仲景通敌谋反。元仲景的部下也不傻,一看陈霸先的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谁都不想跟着元仲景送死,转眼之间就全跑光了。元仲景走投无路,最后在府内自缢而亡。
广州是岭南的中心,为了避免刺史空缺带来的动荡,陈霸先又把定州刺史萧勃接过来镇守广州。
刚搞定了元仲景,广州北边又出了幺蛾子。前高州刺史兰裕趁乱攻占了始兴郡(今广东省韶关市),煽动周边十来个郡县跟着他一起造反。
始兴是岭南跟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要想从广州北上,必须先打通这里。于是陈霸先又出兵始兴,生擒兰裕,平定了叛乱。
这一通折腾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广州已经安定,出岭南的路线也已经基本打通,差不多可以动身了。为了防止北上的道路再出问题,陈霸先把根据地移到始兴,又派部将杜僧明带人守住大庾岭(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五岭之一),抓紧时间召集人马筹集物资,打算准备好就出发。
不料那个刚被迎过来做广州刺史的萧勃又开始捣乱。
萧勃是萧衍的族侄,虽然血脉有些偏远,但大小也算是萧梁宗室。可惜他在家国危亡之际,第一反应不是为国纾难,而是企图割据岭南,趁机做大。他生怕陈霸先成功,派人对陈霸先道:“侯景骁勇善战,天下无敌,柳仲礼带领十几万大军过去都没用,你这点儿人马过去不是送死么?现在萧家几个王爷之间又打得热火朝天,你是个外人,帮谁都不合适,为今之计,不如跟我一起留在岭南,既能免祸全身,也能保一境之安稳。”
陈霸先大怒:“我受朝廷大恩,自当以死报国,之前因为元仲景和兰裕挡道,无法及时出兵救援,致使京师陷落,主上蒙尘。所谓君辱臣死,国家都这个样子了,我还苟全个啥?作为皇族宗室,地方重臣,你不想着派兵支持我,反倒对我的勤王之举横加阻挠,你的良心上过得去么?”他不再理萧勃,毅然领兵出发。
等陈霸先翻过大庾岭,进入南康郡南野县(今江西省赣州市内)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支部队拦在前面不让他过去。
原来萧勃见诱骗不成,又派人去勾结南康土豪蔡路养,让他挡住陈霸先。
陈霸先现在铁了心要北上,谁挡路就跟谁干,他派杜僧明作为先锋强行往前冲。
蔡路养手下虽然都是私人武装,但数量颇多,加起来有两万人,他还有个侄子叫萧摩诃,今年十九岁,武力值极高,单挑非常厉害。战斗中杜僧明的战马受伤,身陷重围,危急关头陈霸先亲自领兵驰援,又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杜僧明,杜僧明大受鼓舞,冒刃死战,最后终于击溃敌军,蔡路养逃跑,萧摩诃被抓。陈霸先觉得萧摩诃人才难得,把他编到了部将侯安都手下。
平定完南野,本想着能继续前进了,没想到前面又冒出一只拦路虎。
这回的对手是陈霸先在岭南的老同事,前高州刺史李迁仕。
李迁仕很早就入援台城了,他看不惯主帅柳仲礼的消极态度,跟天门太守樊文皎等人领兵主动进攻,结果因为孤立无援而失败,樊文皎战死,李迁仕勉强脱身。从那以后,李迁仕就对朝廷充满了失望。台城沦陷之后,各路勤王部队就地解散,李迁仕也领兵慢悠悠地往回溜达。过了庐陵之后,他留了个心眼,在大皋口(今江西吉安市南,赣江渡口)屯兵观望局势变化。眼看着侯景势力越来越大,南梁内部又打成一团,李迁仕觉得这个国家已经没救了,便决定转投侯景。
投靠免不了要交投名状,李迁仕听说陈霸先正在领兵北上,于是派人抢占鱼梁县(今江西省赣州市北部),企图守住赣石,阻止陈霸先前进。
赣石指的是赣江在赣州和万安县中间的一段,这段水域到处都是怪石险滩,号称赣江十八滩,非常难走,现在又有敌人在镇守,想硬冲过去很不容易。陈霸先没办法,只好暂时把大部队驻扎在南野的崎头古城,派部将周文育去攻打鱼梁。
好在这时候李迁仕部队内部出了问题。当时高凉(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太守冯宝跟他一起出征,冯宝的夫人叫冼氏,是高凉地区的民族首领,为人深明大义,颇有谋略。冼氏不想被李迁仕拖下水,于是领兵偷袭大皋口,李迁仕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逃往东边的宁都(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这时周文育也已经打下了鱼梁,冼氏跟陈霸先会面,表示坚决支持陈霸先的勤王行动。
可惜李迁仕还不死心,他在宁都召集部众,再次进攻陈霸先。李迁仕的战斗力比蔡路养强得多,两支队伍对峙一百多天,最后李迁仕被杜僧明擒杀,陈霸先终于又能前进了。
六月的时候,恰逢赣水暴涨数丈,陈霸先趁着水势从南康出发,一举度过赣江十八滩,直抵西昌。他得知王僧辩已经拿下湓城,但因为缺粮无法继续进攻,当即把自己的军粮分出一多半送过去救急。
王僧辩有了军粮之后,士气大振,接连打下郭默城、寻阳城和晋熙城,侯景苦心部署的江州防线也被一举击溃。
这时新的指令传来,萧绎命令王僧辩暂时驻扎在寻阳,等着跟陈霸先的部队会师,待大军集结完毕之后再发起对侯景的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