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长安被软禁的萨珊波斯君主丝毫不知,自己即将成为了西域最大的背锅王。
另一边。
随着时间推移,马哈茂德将消息传回卡里米斯商会后,商会内部爆发了一场剧烈争吵。
卡里米斯商会几乎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不仅不能在西域西部设卡里米斯商会分会,甚至不能让大唐的所谓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否则他们卡里米斯商会后续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派认为在西域西部设分会,能够让卡里米斯商会走的更远,恨不能再和庆修多些合作。
“难道我们不设分会,庆修的贸易中转站就发展不起来了吗?到时候卡里米斯商会再想往里面掺和一脚可就不容易了!”
闻言,另一派立刻驳斥道:
“在大唐和罗马之间往返的,多是我们阿拉伯商人,大部分阿拉伯商人又皆在商会中,只要我们呼吁不要在那个所谓贸易中转站停留,庆修难道还能强迫他们不成?”
有人翻了个白眼,拍着桌子据理力争。
“你们别忘了,庆修手上也有商队!如果我们想走海路运送货物,就要继续和庆修合作!拂了庆修面子,万一他的物流行会不运我们的货物怎么办?”
“哈,他那个物流行会不做我们商队的生意,损失最大的是物流行会!我们全部不走物流行会,像以前商队那样运货,时间久了,就该是庆修来求我们了!”
副会长听他们吵得头疼,而且继续这样吵下去也吵不出什么结果来。
他抬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大唐的贸易中转站是必然会建的,只看我们要不要在那里设分会。”
“至于走海路运货一事,庆修已经答应了,但是……如果我们拂了庆修面子,他可能会改主意。”
“总之答应也好,不答应也罢,皆有利有弊,你们吵不出结果的话,那便少数服从多数。”
方才反对的人表情不太好看。副会长看似没有表态,实际上刚刚他每句都在说设立分会有哪些好处,不设立有哪些坏处。
分明是偏向同意在大唐贸易中转站设立分会一事。
有名阿拉伯大商人冷哼道:“只要我们能倒逼庆修妥协,不设立分会的弊端约等于没有,只有利处,希望你们好好想清楚。”
“别以为庆修给你们些许便利,能让你们不用组建商队运货,直接在罗马等着接收货物再进行买卖,于是就感恩戴德。”
“别忘了,庆修是赚了你们银子的,不是在帮你们。”
那些同意建立分会的阿拉伯商人大部分不吭声,只有一个人说话了。
但是他没有理会反对派那些大商人,而是看向副会长:“我们没问题,就是不知道他们。”
“不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吗?”方才出声的大商人抬起下巴,自信满满地道:“开始吧。”
然而,他这份自信没能持续片刻。
副会长让反对的人举手时,只有一些大商人举手了。
那些等在罗马,从庆修手里拿货售卖的中小商人,没有一个举手的,甚至大商人中也不是人人均举了手。
举首的几个大商人脸色瞬间变了。
不等他们反应,副会长继续道:“同意的举手。”
瞬间一大片人举起了手!
副会长微微笑道:“那便如此决定了,我先尽快传信给会长。”说完,他转身准备吩咐下去。
“等等!”一个大商人阴沉着脸起身,“你们都想清楚了?到时候庆修的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哪里还有我们卡里米斯商会的事!”
“行了,少数服从多数是你们答应的,现在又想赖账?不在西域设分会,以后才是真的没有我们卡里米斯商会的事了!”
投了反对票的几个大商人差点想破口大骂了,问题是等分会到了大唐地盘,那分会还是不是卡里米斯商会也说不准!
他们算是明白了,庆修弄了一个什么分销、代销,以让他们替庆丰商会在罗马售卖货物的名义,实际是想收拢这群人,从而左右卡里米斯商会!
以前他们隐约有猜到,但是没有太在意,一些小商人而已,庆修拉拢就拉拢了。
直到现在,他们才猛然发现,这些人虽然家业不大,远远比不上他们,可这群人胜在人多!
整个卡里米斯商会,能够成为大商人终究是少数,占大多数的,始终是这些有点实力但不大的中小商人。
而庆修依靠拉拢这些人,不知不觉间已经有渗透进卡里米斯商会了。
数名卡里米斯商会里的大商人咬牙切齿,偏偏因为他们之前的放任,现在再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希望你们以后不会后悔!”
几人甩下话,怒气冲冲地离开。
等着吧,等庆修渗透进卡里米斯商会,甚至取代了卡里米斯商会,他们倒要看看,现在这些偏向庆修的人,能有什么好下场!
庆修达成了目的,难道还会对他们这些阿拉伯商人和颜悦色吗!?
……
卡里米斯商会副会长传信给马哈茂德,马哈茂德在长安苦苦等着回信时,庆修在忙一件大事。
至少于大唐而言,称得上是大事。
程处默的水军已经初步训练完成,李二表示要携朝臣,亲自去看一看程处默水军的训练成果。
能不能让大唐君臣重视水军,发展海上力量,就看这次了。
李二明显更将重心放在陆地上,可庆修不打算让大唐成为一个长短脚的巨人。
后世不知多少侵略者都是从海上过来的,总不能眼睁睁等着别人登陆再打吧?
一连数日,河南道的水军军营均在忙活此事,仍然挂着河南道水军总管职位的庆修也没法置身事外。
不过他将大部分事情扔给了程处默,自己去处理铁路那边的事。
四条铁路,虽然还没能做到贯穿大唐东南西北,但是四条将长安与周边州府连接起来的铁路,算是大唐铁路网的起点。
庆修估算了下时间,等水军的检阅结束,铁路这边的初期修建也基本可以结束了,之后铁路怎么向四周延伸,途经哪些州府,还要重新规划。
三日后。
大朝会结束,李二携长孙无忌等重臣前往河南道水军军营。
军营的位置离长安城不远,又有蒸汽火车,李二等人只花了一个多时辰便抵达了军营。
刚进军营,李二眼神微凝。
抛开皇帝的身份,他自己便是一位将军,曾统率军队打下了大唐的万里河山。
所以李二刚踏进军营,就意识到这座水军军营看似与其余军营没差别,实则防守非常严密。
四周皆有哨塔,无论从哪个方向靠近军营,都会立刻被发现。
而营内的围墙和门,不是光溜溜的铁门,就是高墙,高墙上插满了利刃,除非是高手,否则恐怕没人能不走大门进军营。
等李二先在军营里逛了一圈后,更是忍不住咂舌。
他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瞒过守卫,在营内潜行的机会。真有人翻墙进来了,恐怕也没法在这座军营里潜行半刻钟。
“这些是你的手笔?”李二问道,程处默或许继承了一些他爹打仗的天赋,但是只经历了一次征讨西域,还做不到将军营布置得如此严密。
不过……李二想起庆修第一次打仗时,表情有些感慨。
庆修当时也没什么经验,却把仗打得极为漂亮。
果然,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扔。
庆修不知道李二在想什么,他点了点头,见李二他们逛完军营了,带他们到岸边码头。
九艘蒸汽铁船全部列阵,威风凛凛地屹立在河面上,远远望去,犹如九头巨兽匍匐在海面上,伺机而动。
李二等人虽然登上过蒸汽铁船,甚至乘坐着蒸汽铁船航行过一段时间。
可他们还是头回看见九艘蒸汽铁船并列的模样,尤其是上面装载了火炮,大唐将士披甲而立,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叫人却步。
众人齐齐震撼在原地。
“这是……水军?”李靖恍恍惚惚地道,他印象里水军军纪差,没什么能耐,几乎就是些混吃等死的兵痞子。
可眼前这支,分明是支无坚不摧的精兵!
没有回答李靖,众人震惊得难以说出话来。站在岸边能回答李靖的,除了庆修,只有几名负责接待李二等人的士兵。
那几名士兵昂首挺胸,很想炫耀一下,但是瞥见庆修老神在在,没有替李靖解答的意思,他们犹犹豫豫下,便没有开口。
而李靖等人也用不着他们解释。
众人回过神后,嗡地闹开了,道贺声、惊叹声、羡慕声等等,一下子在众臣之间响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陛下!若是大唐所有水军皆是如此,除了骑兵,日后大唐水军也将会闻名天下!令人闻风丧胆!”
“卢国公,令郎有这身本事,你早该送他去边境历练历练了。”户部尚书忍不住叹道。
“边境危险,你舍得将你儿子送到边境?前年年底,也是见他越来越皮糙肉厚了才送他去。”
“再说了,这蒸汽铁船是庆国公修建的,练兵之法也是这臭小子和庆国公学的,他还差得很。”
程咬金边说边摆手,语气满满的嫌弃,嘴巴却已经咧到了嘴角,看得牛进达等人白了他一眼。
偏偏程处默训练出来的水军确实是有模有样,他们心里再酸,也没办法在这种时候说什么酸言酸语。
就在这时,河面铁船上传来号角声。
“呜——”
九艘铁船同时动了起来,列成军阵!
最前面的那艘铁船插着两面大唐军旗,程处默指挥士兵摆动其中一面军旗。
此时,九艘铁船的前面驶来了足足二十多艘木船,均是曾经大唐的战船。
大唐军旗一挥,只见前三艘铁船升起炮口。
轰!轰!轰!
一连数声近十声炮响几乎同时响起!
炮火硝烟中,二十多艘木船被炸成无数块,漂浮在河面上。
李二众人耳边依旧嗡嗡作响,神情震惊呆滞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等他们回神,面前的九艘战船开始变阵。
列队、进攻、变阵、防守、船上激战……等程处默率领水军展示完这段时间他们的成果后,岸边鸦雀无声。
最后是庆修见下船的程处默得不到回应,懵逼地站在原地,出声打破了沉默。
“陛下觉得河南道水军训练得如何?”
李二回过神来,抚掌大笑,笑得皱纹都出来,“甚好!甚好!”
“哈哈哈哈哈!我大唐又多一员虎将啊!”
众臣纷纷回神,齐声向李二道贺:“恭喜陛下喜得虎将!”
话罢,众人尽皆看向程处默。
程咬金咧着张大嘴,大力拍着程处默肩膀,拍得啪啪作响,“没给你爹我丢脸哈哈哈!”
隔着老远,庆修都能听到那声音,他瞥见旁边好几个文臣微露出疼痛的呲牙表情,仿佛已经感受到程咬金那力度拍在自己肩膀了。
李靖一干武将看着程处默的眼神非常满意,大唐年轻一辈里,虽然也有不少领兵能力比较出色的将领。
但是和他们这一辈,各个将才层出不穷相比,在数量上还是差了点。
最重要的是,年轻一辈里比较出色的将才,少有是他们家中后辈的,等他们这些前浪死了后,他们后辈这些后浪怕是要被别的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而牛进达的目光在程处默和庆修之间游移,心里蠢蠢欲动,庆修最近挺忙的,他要不要给庆修送个人打下手……
与武将不一样,众文臣望向程处默的眼神复杂难言。
大唐能得一员虎将,能有如此精锐的水军自然是好事,可是……那些武勋里出了程处默这个厉害的,反倒显得他们家的小辈没用。
庆国公与他们大部分文臣关系也不怎么好,日后他们文官该不会要被武将压一头吧?
众人心思各异,回到长安城后,关系好的,三三两两约着去各自家中小聚。
整个朝堂连续数日都在围绕这次水军检阅争辩不休。
李二回去当天,便想扩充河南道水军,并且想在沿海地区再建两支水军,一支在辽东一带,一支在长江一带。
然而他刚在朝堂提出,朝中文臣像是打了鸡血似的,一个接一个地上书反对,活像是他再多建两支水军,大唐就要亡国了似的。
李二气得不行,可这些文臣咬着不放,他还真不能枉顾他们的上谏,一意孤行建水军。
尤其是户部尚书,哭天抢地地嚷嚷没钱。
“不就是多建两支水军,国库哪就会没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