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懂王 > 第233章 煤炭危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世民与孔颖达都在心里默念这四句话。

其所带来的震撼与冲击让两人心潮澎湃,简简单单的四句话,蕴含着多么伟大的志向。

良久,李世民才开口道:“书院由我来题字可好?”

“求之不得。”崔俊心中一喜。

“老夫也想为白鹿书院出一份力。”孔颖达在旁附和。

“我想请义父做白鹿书院的名誉校长,请孔祭酒做书院的终身教授。”崔俊立时将自己早已计划好的想法说了出来。

“善!”李世民与孔颖达都面露喜色,崔俊这小子会做人。

其后,崔俊还提出要一些闲散官员来学院做讲师,教授学生识字读书。李世民也欣然应允。

对于崔俊通过这种方式帮他筛选官员,李世民也感觉很不错。

时间过得很快,长安的第一场雪比往年要来的稍晚一些。至十一月末才纷纷扬扬落下。只是这雪一下便是没完没了。

整片大地不出一日便是一片银装素裹,才三日便已经没了人的膝盖。

起初崔俊还兴奋地与几个侍女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但是现在又开始为这深深的积雪而发愁。

牲口棚那边传来的消息说有几处棚子被积雪压塌,死了三只羊,现在正在想办法清除积雪并修补畜栏。

纺织厂等利用水力的作坊已经全部停工,河面结冰之下,根本没有流水能够提供动力。

庄子里的道路结了厚厚的冰,已经有好几人摔倒受伤。而且还有些身子较弱的老幼都得了感冒。

更让崔俊糟心的便是自己发现的那处煤矿,竟然快见底了。现在挖出来的煤,里面混着不少的泥巴,堪称劣质。

“通知下去,今日开始放冬假,没有必要的工作全部停息,立刻去统计煤炭的剩余量。”崔俊在屋里踱着步,向候在一旁的来福、旺财等几人吩咐着。

“那万象楼也要停了?”旺财小声问道。

“万象楼不停,若是煤炭不够,便去看看有没有得买,只要价格不是很离谱,应急买些用着就是。”崔俊有些不耐烦道。

今天这档子事情全是他疏忽所致,若是他能关心一下煤矿的情况,或许便能早些另做打算。

“少爷,”一旁的来福小声道:“我听老卒中去过匈奴交易的几人说,吉桑他们现在的部落驻地也有这煤炭,不知……”

“你是说北地吉尔纳努的部落那边发现了煤?”崔俊闻言眼睛便是一亮。

“是的,”来福道:“据说那些煤炭全都露在地面,而且这煤烧起来和咱的煤炭一样。而且,吉尔纳努的部落已经开始挖取这些煤炭用作取暖之用,并在匈奴的地界贩卖。”

“好家伙,这么重要的消息怎得不告诉我?”崔俊皱着眉又问道:“牛木二和他老婆在不在庄子里?”

“在的,这个月初他们刚回来。”来福答完犹豫一下又问道:“是不是去喊他们过来?”

“嗯,”崔俊点头道:“现在就去喊。”

牛木二与桑吉很快便被喊来。与崔俊见过礼后,崔俊便询问关于吉尔纳努部落发现煤炭的事情。

牛木二刚想说话,却被桑吉顶了一肘子。牛木二悻悻笑笑,不敢多说话。

“小主子,我们部落边上的确发现了好多的煤炭。现在过冬都不用再迁徙了。”桑吉道:“小主子问这个,是不是要进行交易?”

“聪明。”崔俊赞道:“反正入冬之后我们与你的部落就没有什么交易了,现在倒是好,冬天我用好酒和你们部落换煤炭可好?”

“好是好,但是大冬天的,煤炭运输困难,怕是路途太远,运输颇为费力。”吉桑有些担心道。

“这倒无妨。”崔俊道:“现在煤炭紧缺,正好有的是人手往匈奴去做交易。到时候咱们多带人手去,自己也能帮着挖掘。至于车马,买就是了。”

闻听崔俊此言,吉桑边点头应了此事。而商品的兑换比例两人却是商议了好久。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才定下一斤大唐风华换一百五十斤煤炭。

而且这种交易崔俊不准备做的长久,等着雪化了,他便会派人去寻找新的煤矿。在长安这地界,煤炭是不缺的。

桑吉和牛木二也不耽误,一边多多准备帐篷,一边购买大车。只五天时间,便带上一百老卒,三十辆大车出发。

而崔俊现在的煤炭统计也出来了,只用煤炭做的煤饼煤球取暖以及维持万象楼,至少能撑到开春。

如此一来,崔俊便放下心来,静等商队返回。

十二月,太仆寺丞李世南开扩党项之土地,共计得到十六州、四十七县。李世民得报欣喜不已,召集群臣大开筵席。

现在的李世民小日子过得极为滋润,崔俊给他的钱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手里有钱后任性的愉悦。

宴会期间,李世民多喝了几杯,又开始对大臣说:\\\"朕认为死刑至关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复议,正是为了深思熟虑,以减少误差。而有关部门却在片刻之间完成三次复议。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停止音乐减少御膳,朕宫庭中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沾酒肉,只是没有明文规定。再者,各部门断案判刑,只依据法令条文,即使情有可原,也不敢违反法律,这中间怎么能一点冤枉都没有呢?\\\"

这一切的起因只因河内人李好德之事。当时有人报于李世民说:“河内人李好德患有心病,胡言乱语,语涉诬妄,多涉及皇家。”

李世民便下诏按察其事,依律法治罪。皇家是要讲颜面的,不是谁都能随便议论的。更何况你说的还是瞎猜的胡言乱语。

而大理丞张蕴古得知后上奏道:\\\"李好德这人我知道,他常年受疾病折磨致使脑子不好使,而且有医者证验,依法不当治罪。\\\"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得知后,却上书弹劾道:\\\"张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为讨人情而纵容阿附,蕴古按察结果与事实不符。\\\"

李世民看了弹劾之书勃然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集市中处斩。

但是等到张蕴古的人头被送到李世民面前后,又后悔非常,觉得自己偏听轻断有失察之责。

因而下诏说:\\\"今后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须三次复议才得执行。\\\"

现在拿出来再说这事情,便是要正式立法。众位大臣对此当然赞成,谁都不想因为失察被人诬陷丢了老命。

于是几天后经过军政议事堂的复核,李世民下制文规定:\\\"但凡判死刑的犯人,二天之内要由刑部、大理寺等中央部门进行五次复议,下到各州的也要由州府三次复议。行刑的当天,殿中监属下的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上述规定均由门下省监督。如有依律应当处死而其情形可以怜悯的犯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于是由此而免于死罪的甚多。凡是五次复议的,在处决前一二天,到处决当天又要三次复议。只有犯\\\"十恶\\\"中殴打、谋杀、打死三服以内亲属的恶逆罪的,只需一次复议即可。

崔俊对此事也是大为赞赏的,这一法令,标志着大唐的律法开始完善,更说明李世民绝对是一位能知错便改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