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懂王 > 第402章 李世民为李治开后门,崔俊弃置校规石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2章 李世民为李治开后门,崔俊弃置校规石刻

李泰的行为,让李世民越来越不喜欢。两面三刀的做法,在李世民看来,就是缺德的表现。而这次私下主动邀约别国之王,更让李世民感觉到李泰骨子里的桀骜不驯。

李世民要的是任君来接他的位子,要的是能够保证他李家香火延续的接班人,而不是一个为了权利而手段极端之人。

牛木二返回东突厥后没几天,李世民便宣布由李治来继承太子之位。

这一个决定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一般,将李泰砸了个七荤八素。而且,对于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大臣跳出来反对。

原先那些个对于自己唯命是从甚至谄媚巴结之人,今天一个个地都默不作声。

李泰不知道自己在散朝之后是怎么回去的,只知道等他清醒过来时,面前的案几之上已经多了十余封辞呈。

“树倒……猢狲散呐。”李泰怅然若失一般就这么坐着发呆。

“若是母后还在就好了,母后是最疼我的。”李泰叹息着,将眼睛瞥到了一旁的酒坛上。

喝酒,或许是此时最合适的事情。

牛木二回了突厥,立刻与吉桑商议改革之事。吉桑也觉得崔俊的法子甚好,便召集东突厥全部的大小部落酋长前来王庭议事。

但凡这个世界上玩政治的,就没有一件事能顺顺利利通过。

一群大小酋长吵吵了三天,还没个结果。对于这种情况,崔俊早有预料,也给了法子。

牛木二与吉桑分头出击,从小部落开始下手,一个个做思想工作。等到再次正式开会之时,牛木二直接让投票表决。若是支持改革的酋长多,那便改革,若是不支持的人多,那便维持现状。

早已做好功课的牛木二,果然赢得了胜利,除了三大部落之外的其他部落,全部投了赞成票。

由于是事先说好的法子,所以也没人敢耍赖。毕竟,即便三大部落联合起来,也不是其他部落联军与牛木二的对手。

突厥这边开始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改革的风暴,倭国那边也开始了改革。

倭国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贞观十九年,即为大化元年。 其后大化二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倭国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倭国的统治制度,奠定了倭国未来的国家发展方向。但是,这回的改革却是给了崔俊一个绝佳的借口。这倭国的小日子,没多久就会变得不好过了。

李治被封了太子,去白鹿书院的时间便少了。李世民让他常常去军政议事堂,跟着那帮子大唐精英们学习理政之能。

李治起初还是挺高兴的,反正那帮老头子见到他去,都是笑眯眯的。说话又好听,又会拿好吃的吃食给他吃。

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又觉得无趣起来。这里没人管他,更没人逼他做作业。但是看来看去要么是人老成精的老家伙,要么是木头一般的金吾卫。

没有同龄人陪她一起玩,着实无聊地很。

李治便找时间回去白鹿书院,但是已经错过开学季的他无论如何都进不了白鹿书院的大门。

身边的金吾卫别看一个个长得人高马大的,但是却也不敢和白鹿书院的门卫叫板。要知道这规矩可是李世民定下的,错过开学报名的人,便进不了书院。

李治气哼哼地跑去庄子里找崔俊,想要崔俊帮他开后门,他想回书院读书,想和同学一起游戏玩耍。

但是,崔俊却是对他礼貌有加,但就是不答应李治回书院读书。李治哭闹一番,见崔俊根本不为所动,便只能回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拗不过李治,看他哭红了眼要回白鹿书院,便下了旨意。拿着圣旨的李治,趾高气扬地回了白鹿书院。

但是当天夜里,白鹿书院里刻着校规的山石,就被崔俊命人抬了扔到长安城门口倒置。这下子,整个长安便又炸了锅。

拄着拐杖直不起腰的右庶子孔颖达,拉着左庶子于志宁一起跑去城门口看倒置的白鹿书院校规。

老头子气得颤巍巍破口大骂。于志宁在旁也跟着骂娘,两人立刻就要进宫让皇帝彻查此事。究竟是哪个混蛋敢偷了白鹿书院的校规扔到这里现眼。

但是,两人没走出几步,便被人喊住。

这人一身青衣儒服,对两人道:“两位老先生莫要生气,这事儿可都是皇帝老儿弄出来的糗事。”

孔颖达闻言便板着脸道:“你这人也算是个有学问的,怎可诽谤帝君?”

青衣儒生道:“两位,这消息可是从万象楼里传出来的,保准不会错。”

于志宁便问:“你先说来听听。”

青衣儒生将两人引至一处茶摊,要了壶茶才道:“这事情起因,便在于太子李治。”

于志宁皱眉问道:“怎又和李治扯上关系了?你刚才不是说这事情和陛下有关吗?”

青衣儒生道:“先生莫急,此事起因便是李治错过了开学报名,隔了两月又想着回书院读书。但是那校规上刻着的,凡是本学期未能成功报名的,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不能入校是吧?”

孔颖达道:“是!”

青衣儒生道:“那李治便去找崔俊院长,崔院长自是不会答应此事,于是李治便去找皇帝,皇帝便下了圣旨让白鹿书院收李治入学。如此这般的做法,要这校规有何用?于是,白鹿书院连夜将这刻着校规的大石给丢城门口了。”

孔颖达闻言拍一下桌子道:“陛下当真糊涂啊!”

于志宁也是长叹一声道:“公器私用、公器私用,陛下怎会如此任性而为?”

青衣儒生道:“两位先生,此事或许细节上有差,但是我相信万象楼传出来的消息大差不差。”

于志宁对着青衣儒生拱拱手道:“此事多谢告知,这一壶茶,算是我两个老朽请你喝了。”

说罢,于志宁摸出三文钱放于桌上,拱手告辞。那青衣儒生也不客气,还了一礼,自顾自喝起茶来。

两人离开茶摊,琢磨一下,这事情还是得去找崔俊问问清楚才是。于是两人雇了马车,来找崔俊。

崔俊见到两人极为客气,端茶倒水的笑容满面。

孔颖达见状不由气道:“你怎一点都不上心?校规给人丢城门口倒置着,你一点都不急?”

崔俊笑道:“劳什子校规,扔了才好。”

于志宁便问:“果真是陛下为了李治坏了规矩?”

崔俊也不答,自顾自去拿了圣旨给两人看。

这一下,两人立时来了气,骂骂咧咧就要去找李世民算账。

崔俊却是劝道:“两位先生莫要动怒,这石头扔在哪里这么长时间了,陛下不会不知道。到了此时还没派人来处理,陛下一定自有打算。两位现在带着火气去找陛下,毫无意义,不如多等等,看看陛下如何做吧。”

“哼,今天便听崔小子的,若是三天内陛下还没个说法,老夫赐官,专心在书院教书。”孔颖达气哼哼道。

“某也一样,”于志宁捋须道:“先回去写了辞呈,静候。”

两人说罢便要走,但是却被崔俊留下。请来詹老医师为两人把脉之后,开了些调理身子的药,才放两人回去。

这两人对于崔俊来说是个宝,是护身符。只要两人自己不犯错,这天下已经没人敢轻易得罪这两位了,就连李世民也不行。

只是两个老头子自是不知道,那青衣儒生是崔俊培养的说书先生。专门盯在城门口,给那些大官放风用的。

而且过了今天,这人便会派去羽陵岛,专门给那里的工匠们说书解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