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奇笑道:“就这么喊话?你我也算故交,你们身边那个烽火台,我过去,如何?”
耶律南仙想了想说:“可以,带上你身边的小情人,让我长长见识。”她很想看看能让杨元奇一起登山看古长城的究竟是何女子。
杨元奇道:“那可就只能你一个人了。”
耶律南仙咯咯的笑道:“有没有她我也是一个人。”刚才杨元奇说她这一行人的烽火台,她没想其他人一起去。她不觉得杨元奇会留下她。有公事也有私交。
耶律南仙阻住众人跟随,往山上烽火台走去,杨元奇和孟婵则沿着残破的长城往那边走。
烽火台。
夕阳隐去最后一点余辉,夜幕即将来临。
杨元奇最后一段路是拉着孟婵走上去的,这边路不好行,耶律南仙站在烽火台上看着他们两个上来。
耶律南仙说:“当年开封一别已过经年,我现在是西夏的皇后,倒是杨公子你,身边女子让人目不暇接。”
杨元奇道:“上次战场不是问候过耶律公主。”说完丢了一壶酒过去。
耶律南仙接过问:“你也不介绍一下旁边这位女子,西夏信息中怎么没这个人。”
杨元奇道:“儿时故交!”
耶律南仙咯咯:“你我故旧,怎么,你要白池盐池?”
杨元奇说:“嗯!你我这里又要做一场?”
耶律南仙内心电转,杨元奇显然想到的是她也有意白池。说道:“宋廷好手段,西夏东中两路沟通得走漠北,盐么,与其那边运,不如来白池看看。”
杨元奇一叹:“本以为公主和我说旧情,不好答的话不语就好,何苦欺瞒,这让后面怎么聊?
耶律南仙也不尴尬说道:“你引我说这话,回过头来怪我?”
孟婵插一句:“皇后金口一开,错了自己认掉就好,何必小儿女作态。”
耶律南仙笑道:“我们是谈旧情,我就是女子,你情郎没喊我皇后啊。”
杨元奇说:“敢问皇后一句,杨家要白池的盐,皇后做何想?”
耶律南仙道:“我要盐州以北漠北草原。”
杨元奇摇头:“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你得去问党项人仁多保忠。”
耶律南仙看向杨元奇:“我不动白池,杨家不管漠北。”
杨元奇沉思片刻:“好!”看来耶律南仙此行目的是漠北那块草场,想想也是,对西夏来说,盐州最大的威胁在漠北,不仅仅是草场,仁多家族势大控制那里,是可以截断东西两路西夏的联系的。
耶律南仙说:“最后以大辽公主和西夏皇后问杨将军一句,定边、盐州、甚至东线夏州和石门,都可以给杨家,有没有兴趣?总好过你天天在定边折腾。”
杨元奇一大口酒下去摇头:“我是宋人!”
耶律南仙大口吞咽酒点头:“以后不会再问,抱歉则个!你还是叫我叶楠吧。”
孟婵皱眉:“叶楠?怎么也该是耶律公主。”对于叶楠这个称谓,孟婵很在意,这都什么跟什么?!你说叶楠就叶楠?!这个宋人名字。刚才杨元奇论私交喊你的是耶律公主。
耶律南仙看了眼孟婵,这女子很奇怪,知道她西夏皇后身份似乎很平淡,她看着她很寻常,就是看着这事很自然。关键在于这事不自然才对。
耶律南仙脑袋里在排图片,杨元奇身边人(女子)的图片,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这些情报特别感兴趣。都对不上号啊!她没照过面的女子不多。难道是那个白鹭?还是最近杨元奇在定边又找过?!亦或顔楼哪个女子?不对,不管是谁,在大辽公主西夏皇后面前她们会有一点起码得恭敬,这是对皇权的敬畏。
耶律南仙突然想到一个人,只是……有可能,儿时好友,在定边,年纪,气质!
耶律南仙:“孟姑娘!”
杨元奇:“不是!”
孟婵:“嗯?”
“……”
耶律南仙眼现异彩,杨元奇脸色严肃,孟婵安静恬淡。
孟婵说道:“大宋废后孟婵来看女儿的白池。”关于皇宫内部腌臜事,她看得比其他人透,这就是她的来意,也就只是这事,再无其他。
耶律南仙神色一怔,心思一转,知道今天三个人在这里,哪怕对面两个人再亲密,她说的话没有意义。甚至要是传出去杨元奇、西夏皇后、大宋曾经的皇后,这只会让事情糟糕。
耶律南仙很生气,是真的生气,她竟然是孟婵,杨元奇牵着手拉到她面前的竟然是大宋那个曾经的皇后。
耶律南仙说:“杨公子,开封城外看来在你眼中很是寻常啊。”耶律南仙一直认为她在城外送行杨元奇,这是一个很重的情义,身份使然,他们实在不该独自会面。今天她觉得或许她看重的,在他这里一文不值,他胆子比她想象的大,极有可能就是没脑子。
杨元奇说:“谢谢公主,那天我觉得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终有人记得我。”
耶律南仙又是愣神,她看重的是彼此身份做那事所以为情谊,他看重的却是朋友之谊,送行无关身份就是情谊。
耶律南仙一叹,他看待事情的角度她开始懂了,杨家红尘世家更为情谊,这在开封不是秘闻,所以杨家在很多事看似出格,甚至得罪很多人。但更多的人家认为杨家可交,因为他们把感情看得很重。
耶律南仙说:“杨公子,就当朋友之间一场闲聊,叶楠问你,宋辽能和解,宋夏为什么不能?”
杨元奇认真回答:“宋辽一定程度的和解,是因为燕云落在辽朝,因为辽朝有很多汉族,因为那些人能养得起耶律契丹。宋夏不能,是因为宋再也不能失去大西北。游牧和农耕冲突从未断绝,因为生产方式不同,北面那边大草原看天吃饭,经常会养不活自己,所以得靠抢!”
耶律南仙看向杨元奇,这几乎就是说不但宋夏无解,也许宋辽亦然无解。因为按照杨元奇隐藏的答案,改变的应该是辽夏,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北方的他们养不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