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封后大典结束后,卫长君那边负责的纸张售卖一事也十分顺利。
这天,卫长君进了椒房殿。
他俯身行礼:“启禀皇后娘娘,眼下纸张已经随着走商售往整个大汉,除了个别偏僻的地方可能无暇顾及到,纸张几乎已经成了读书识字之人皆知的东西。”
小满满意的点点头,起身扶起他:“这么短的时间,长兄能做到这般,实在辛苦了。”
大汉虽比不上后世地缘辽阔,可也不算小,如今马车慢,将纸张售卖到各地,统筹,安排,不可谓不费心费力。
“谈不上辛苦,娘娘交托的事,臣一定会竭力而为。”
“近来长安可有什么新面孔?”
卫长君自然知道她口中的新面孔指的是什么。
纸张的出现,普通百姓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可对诸子百家而言,意味着传承。
文以载道,这个“载”是记载的载。
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将文字记录在兽骨上,到后来的记录在竹简上,随着记载工具的升级,记载的内容由简到繁。
记载的内容,越来越清晰,句子越来越长。
纸张的出现,就如同当初竹简的出现一样,意味着某种变革。
凡是涉及文化传承的人和事,都将被卷进这场变革中,大多数读书人都能意识到这个事实。
所以,当修书令传出去,不想自家学说断绝,自然会来长安一探究竟。
卫长君:“近来长安城陆陆续续来了许多读书人,都是被纸张和修书令引来的,眼下都被臣有意识安排在了相近的住处,臣听闻,他们聚在一起,总是吵闹不停。”
“吵闹不停才对,没打起来吧?”
小满多嘴问了一句。
她从前就听说,秦汉时期的读书人颇有些力气,一言不合就动手,也是常有之事。
卫长君脸色古怪了一瞬,然后低头道:“是有些人争论不休打起来的,不过娘娘放心,臣旁人暗中看察着,并未出人命。”
小满笑着挑眉:“那就是见血了?”
卫长君点头:“儒家和法家,儒家和墨家,墨家和法家,这三方人争论的比较厉害,都动过手,也都见了血。”
小满好奇:“谁更胜一筹?”
卫长君愣了愣,似乎没想到她会这么问,他回想一下,道:“墨家更胜一筹。”
小满点点头,也是,墨家的学说不被君王所用,墨家弟子,分散在各处,不少成了游侠。
如今这个时代,游侠没一个好身体可不行,估计是当游侠的时候锻炼出来了。
小满:“劳烦长兄回去后准备一个擂台,一个可以容纳诸子百家辩论的擂台。”
卫长君没问那擂台有什么用处,只拱手承是。
“臣会按照娘娘的吩咐准备。”
说完了正事,小满又询问了家里的其他人。
卫青在宫里当差,小满偶尔能见见,她主要问的是卫家其他人。
“近来家里可还好?”
卫长君面带温色:“阿母结识了邻居,因为娘娘的缘故,对阿母可以客气周到,不过娘娘放心,阿母最有分寸不过,不该应承的事,绝不乱应承。
二妹三妹近来在议亲,两位妹妹拿不定主意,想再观望一二,事关两位妹妹,娘娘若是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帮衬一二就更好了。”
言下之意,就是可以联姻。
而且卫家如今的情况,比之前大有不同,上门求亲的不少,可因为卫子夫一跃成为皇后,来的多是心思不纯之人。
卫家人也不是天真的人,知道那些求亲之人多是因为卫子夫,他们也不排斥这种带着目的的求娶,只是朝堂上之前,派系林立,他们怕一个不慎,给小满招来麻烦。
卫长君继续道:“青弟跟在陛下身边,近来瞧着,身子骨越发壮实了,三弟和四弟练武也上进,家中一切都好,娘娘不必忧心。”
小满笑道:“家里一切安好就好,二姊和三姊的婚事,等过段时间,我筛选些人,让两位阿姊挑选。”
卫长君:“多谢娘娘。”
小满笑笑:“长兄又跟我客气,一家人,都是应该的。”
“礼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