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的大理石吧台泛着冷冽的光,台面上整齐地摆着一排玻璃酒杯,杯壁上还沾着刚擦拭过的水痕。
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画,画框是精致的鎏金样式,看着倒有几分西式格调,可李星锋总觉得这餐吧和周围的古典装修格格不入,像在笔挺的西装上缝了块中式盘扣,透着股说不出的别扭。
果然,石头带着四人走到餐吧西侧的墙前,手掌按在墙面一处不起眼的暗纹处。
那暗纹是一朵极小的缠枝莲,与周围的木纹几乎融为一体,轻轻一推。
“吱呀”一声。
墙面竟缓缓向一侧移开,露出一扇雕花木门。
门后透出柔和的暖光,与餐吧的冷白灯光截然不同,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龙脑香,竟是别有洞天!
“锋哥,我这三层总共就五个私人厅。”
“分别对应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每个厅都有自己的特色。”
石头侧身让四人进门,手指着餐吧的方向,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
“餐吧的五面墙后面,各藏着一个通道,通道口都做了暗门,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每个厅都互不干扰,私密性绝对够。”
说到这,石头脸上带着几分得意,嘴角微微上扬:
“说实话,五个厅的服务标准都一样,就是装修风格上掺了些对应朝代的特色,您瞧瞧喜欢哪个,咱们等会儿就去哪个厅坐。”
说话间,五人穿过三重鎏金蟠龙拱门,每道拱门都有两人多高,龙鳞上的金粉是特意找老匠人手工贴的,不刺眼,却足够夺目。
拱门内侧还刻着极小的云纹,每一朵云纹都只有指甲盖大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足见做工的精细。
“今天下午我特意清了场,除了服务人员,没留其他人,要不咱把五个私人厅都逛一遍?”
石头搓了搓胖乎乎的手,这会所的装修他前前后后花了半年心思,从设计图到材料选择,再到施工监督,每一处细节都反复琢磨,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巴不得让看重的人都好好看看。
可李星锋却轻轻摇了摇头,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身边的蟠龙拱门,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传来。
他带着另一个时空的记忆,见过的豪华场面不计其数,从迪拜的七星级酒店到巴黎的百年古堡,什么样的奢华没见过?
眼前这满目的奢华古典,在那个时空的高端会所里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地方比这更精致。
就说头顶的穹顶,九转玲珑藻井层层叠叠,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每一层的莲瓣状“玉片”都泛着温润的光泽。
中心还嵌着三十六颗“东海夜明珠”,在灯光下透着淡淡的蓝,像把夜空里的星星摘了下来。
可李星锋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这“和田玉”是用树脂仿的,虽然纹理模仿得惟妙惟肖,但缺少了真玉特有的冰凉与厚重感。
“夜明珠”不过是掺了荧光粉的玻璃珠,在暗处能发光,可仔细看,珠身上还能找到细微的气泡。
说白了,都是些成本不高的化工产品,看着唬人,实则花不了多少钱。
再看大厅四个角落:四根合抱粗的“沉香木柱”稳稳立着。
木柱上蟠绕着贴金飞凤,凤羽的纹路清晰可见,凤眼里嵌着“鸽血红宝石”,红得像一团火焰,翅膀上还缀着串“珍珠”璎珞,每一颗“珍珠”都圆润饱满。
风一吹,璎珞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声响,看着活灵活现。
可李星锋越看越觉得眼熟。
这不是小温家乡义乌产的高档饰品么?
这年头,谁会真把宝石、珍珠往柱子上贴?
更何况珍珠还没开始大面积水产养殖,市面上的真珍珠都是海里捞的,稀罕得很,按颗算钱,哪能这么浪费地串成璎珞挂在柱子上。
皱了皱眉,李星锋继续跟着石头朝里面走。
过廊地面铺着厚厚的绒毯,踩上去软得像踩在云朵上,连脚步声都被吸得一干二净。
毯面上用金线绣着百鸟朝凤图,凤凰的尾羽展开,足足有两米多长,每一根羽毛的纹路都绣得清清楚楚。
孔雀的羽毛用真正的翠羽贴成,灯火摇曳时,翠羽反射着细碎的微光,随着光影移动,竟真像鸟儿要从毯上飞起来似的,活灵活现。
十二扇紫檀木透雕屏风将偌大的空间隔成一个个独立的雅间。
每扇屏风都有一人多宽,上面嵌着象牙浅雕的《霓裳羽衣舞谱》,舞女的身姿婀娜,衣带用金丝勾了边,风一吹,衣带仿佛真的在飘动,连舞女的发丝都透着灵动。
屏风角落悬着错银鎏金香球,香球的纹路是精致的缠枝莲,里面装着上好的龙脑香,香气混着女乐师身上淡淡的脂粉味,暖融融地飘在空气里,不浓不淡,刚好让人觉得舒服。
看到这儿,李星锋彻底确定了。
这些看似珍贵的“宝贝”全是义乌定制的小饰品。
小饰品本身不贵,几毛钱到几块钱就能买一件,但要按会所的要求单独设计样式、开模制作,这笔设计费和模具费可不低,算下来,也花了不少钱。
紧接着,他的视线落在厅中央:一张琴台用“蓝田水苍玉”砌成,玉色泛着淡淡的青,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透着股清凉的气息。
一张十三弦焦尾琴横放在台上,琴身是深褐色的,琴弦泛着银亮的光,琴轸竟是用“羊脂白玉”雕的,透着莹润的白,像刚剥壳的鸡蛋。
琴台周围绕着一圈九曲活水渠,渠里的温水在缓缓流动,水面上飘着几片浸过香料的木芙蓉花瓣,粉色的花瓣随着水流轻轻打转,偶尔碰到渠壁,还会轻轻反弹一下,像在跳一支温柔的舞。
琴台前,一位穿着水红色唐装的女子正垂眸静坐,乌黑的长发挽成一个精致的发髻,上面插着一支银质发簪,簪头是一朵小小的梅花。
见五人进来,她缓缓起身,双手提着裙摆两侧,屈膝施了个标准的万福礼,动作优雅得像从唐代仕女图里走出来的,连起身的速度都慢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仓促。
起身的同时,暗处又走出十几位穿着同款唐装的女乐师,手里分别捧着琵琶、古筝、二胡,整齐地站在琴台两侧,连站姿都保持着一致的距离。
指尖轻轻拨动琴弦,一声清脆的弦音便漫了开来,紧接着,琵琶的婉转、古筝的悠扬也跟着响起,一股盛唐的气韵瞬间充斥了整个空间。
清脆的弦音混着琵琶的婉转,像带着人穿越回了长安的上元夜,街上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处处都是热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