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 第585章 大唐日上,杜断命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5章 大唐日上,杜断命终

接着是最重要的一条路,铁路。

鉴于铁路修建难度巨大,还有现阶段的成熟度。

大唐目前的铁路主干道呈现卅字型,也就是五条。

第一条长徐铁路:西起长安,东至徐州。(联系东西经济。)

第二条杭营铁路:徐州南下杭州,北上幽州至营州(锦州)。(为了南北经济联系,朝廷对于江南的控制前所未有,和对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

第三条长丰铁路:长安北上至丰州(包头,为了煤炭等资源。)

第四条:长安至嘉峪关。(为了快速军事部署调配。)

第五条蒲云铁路:蒲州至云中。(为了煤炭)

主要都是为了军事和资源服务(煤炭),耗费资金高达五个亿。

除此之外,还有几条小的铁路,比如长安至豳州,因为此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

长安至河南许州舞阳(铁矿)。

还有飞...咳咳,没有飞机。

对外贸易方面,对接东北,上压草原,重点西域,接触东南亚各国,进军倭国(这里黄金和白银储量巨大)。

大唐帝国,各个方面表现良好。

加上‘蛋糕’不断做大,所以社会整体矛盾都被按下,人民生活也是越来越有奔头。

加上税务机关的良好执行,强力缴税,潜藏的税收都被激发出来。

加上朝廷直营的公司逐步开始收入狂飙,利润上缴,到了贞观十三年,大唐财税收入达到了21.6亿元。

到如今,因为时代和技术原因,并未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国家发展,而是按照税收。

人口方面。

到了贞观十三年,大唐的人口也从贞观元年的2100万左右,飙升到了4221万人。

这其中,实行了详细的检点人口,取消按户计人,而是按照实际人口进行计算。

而这十三年来,保守估计,大唐五百万适龄生育女子,均生六人。(国家政策强制要求,生孩子给予补贴和税收减免。)

幼儿夭折率8%,还在不断持续下降,而人口整体每年死亡率则是3%。

整体人口死亡率之所以如此低,除了整体医疗技术的进步,还有就是大唐的人口结构,因为岁末乱战,老人大批量死亡,整体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

人口增长,意味着资源消耗。

而如今的大唐,因为李长河穿越带来的新式小麦,其夸张的产量和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粮食问题,不再是问题。

能吃饱,饿不死,医疗技术、农业技术不断进步,那么人口自然狂飙。

加上道路的完善,大唐人民生存空间不断拓展。

然后是长安,居住人口仅用了十年时间便突破了百万大关。

自行车,人力三轮车,制冷冷藏技术,蒸汽机车,钢铁冶炼,纺织,水泥制造,武器装备革新,农业,工业,商业,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文化层面。

虽然没有了李长河这杆科学大旗,但胜在李世民支持,朝廷内外无数学子因为李长河而改变命运,如今的国家局面,也是科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科学依旧是处于主导地位。

而李世民更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所有人都因为科学的发展,生存生活的更好了。

而且因为科学和儒学不断进行碰撞交流,双方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儒学也也是迈出了自己的步伐,不再僵化。

教育也是更加下苦功夫,不断向下普及教育,进行强力扫盲运动,普及普通话等行动。

七大学院,不,现应该说十六大高级学府。

皇家军事学院。

皇家政法学院。

皇家医学院。

皇家工学院。

皇家农学院。

皇家商学院。

皇家师范大学。【贞观二年】

国立南阳农学院。【贞观三年】

国立汉中农学院。【贞观三年】

国立益州农学院。【贞观三年】

国立天涯农学院(海南)。【贞观三年】

还有安抚北境突厥等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国立瀚海民族学院。【贞观五年】

为了安定华北儒学而设立的,国立华北儒家学院,专司儒学教育。【贞观五年】

为了支援开发江南地区,而设立的国立江南大学。【贞观五年】

为了支援开发岭南地区,而设立的国立岭南大学。【贞观五年】

为了支援大唐中央腹地,设立国立江城大学(武汉)。【贞观五年】

还有宵禁问题,逐渐放开,除原本的节日会解除宵禁,如今是星期六和星期天也解除宵禁。

还在逐渐放开。

政治层面,内阁政事堂这十三年以来权力架构非常稳定。

贞观三年攻灭东突厥后,内阁架构重新调整。

宇文士及,萧瑀,高士廉直接‘下课’。

新的内阁七大阁臣,稳定执政十年。

他们是:

总理王大臣李道宗。

监察大臣长孙无忌。

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

李军魏谏,李靖主军事,魏征主谏议。

还有徐世积和秦琼。

其中秦琼是贞观四年至贞观八年上任,目的简单,为提升寒门地位。

秦琼家无世禄,起于布衣,三代无官,家无田邑。

这样的人,二十四功臣中仅张亮、秦琼二人。

而后贞观九年至贞观十三年徐世积补位。

这个阁臣很有说法,有宗室代表,有关陇贵族,有山东氏族,有寒门代表。

能平衡各方利益。

但这样的局面,在贞观十三被打破了。

这一年,杜如晦病逝了。

在烟花之地流连了十年的李长河。

也该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