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三年三月丁卯(20)。
赵煦刚刚醒来,就看到了童贯的身影,出现在了寝殿前的帷幕前。
“有事?”赵煦问道。
“回禀大家,胡总编递来了札子!”童贯说到这里的时候,也有些忍俊不禁。
是的!
胡飞盘,是个和汴京新报绑定在一起的名字,谁是汴京新报的总编辑,谁就是胡飞盘。
他童贯是一代目,冯景是二代目。
这就让童贯感觉有些奇怪。
因为这让他很容易就联想到瓦子里的那些知名厂牌——李师师、徐婆昔,也都是一代代传承着的。
好在,他如今已不是胡飞盘了。
“哦!”赵煦坐起身来,伸手接过了童贯递来的冯景札子。
说起来,冯景出宫后,开始接手童贯的差事后,表现的很好,没给赵煦丢人。
无论是汴京新报、汴京义报,都被他打点的井井有条。
报童们的培训和训练,也是有条不紊。
另外,可能是在赵煦身边待的比较久,所以他很清楚赵煦的政治倾向和态度。
所以,在文章、新闻的选用上,非常有态度。
这就让赵煦很欢喜了。
于是,短短几个月,冯景的内臣官阶,就已从殿头(正九品),升到了东头供奉官(从八品)。
拿着冯景的札子,扫了一遍,赵煦笑了起来:“善!”
“看来,韩持国也开窍了!”
冯景只报告了一件事情——汴京义报,收到了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
冯景不敢擅自做主,故来请示。
而那篇文章,被冯景附在了札子后面。
赵煦只是随便扫了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韩维的文章!
没办法!
当代文人的文章诗词,其个人风格,通常都非常鲜明。
不然,赵煦的上上辈子,苏轼知贡举的时候,也不会闹出那么大的风波。
韩维的那篇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也是如此。
赵煦只是看了前面两行,就已经知道这是韩维的文字了。
这篇文章以四六骈文的格式写成,辞藻华丽,用典无数,一看就知道必是有着极高文学积累与造诣的老臣,才能写得出来的文字。
然而……
赵煦却不怎么喜欢!
因为,这篇文章的文字之间,有着一股子让赵煦不
太喜欢的,甚至本能的有些厌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作清高姿态。
当然了,可能当代文人会很喜欢。
认为这就是文人风骨!
但,在现代留学后的赵煦,却着实有些不喜欢。
没办法——现代的年轻人,哪个会喜欢那些功成名就的老登们,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
倒是其文章主体思想,还算可以,算是蒲宗孟那一套涓滴经济学的脉络。
只不过,蒲宗孟的主旨,落在了城市。
以工商业、手工业为出发点。
而韩维的这篇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落笔在广大农村。
从乡贤的视角出发,强调乡贤们的作用。
所以,哪怕赵煦不喜欢这篇文章,却也很高兴。
将冯景的札子,收起来,赵煦看向童贯:“去告诉冯景,此文可作为下一期汴京义报的头版!”
“诺!”
于是,第二天发行的汴京义报,在头版全文刊载了这篇署名为许州山人的文章。
连赵煦都能看得出来,这是韩维的文章。
其他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瞬间,整个汴京的文人、官员,都是一片哗然。
“韩持国,什么时候和蒲传正勾搭到一起了?”
蒲宗孟,可是韩维最讨厌的那一类人。
没有节操,没有风骨,更没有道德。
但,现在,韩维却捡起了蒲宗孟的‘异端邪说’,为之鼓吹、宣扬!
一时,许多道学先生,痛心疾首:md!韩持国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但汴京的权贵,却是欢喜鼓舞,甚至弹冠相庆。
比起蒲宗孟,显然,韩维更符合他们的心意。
出身名门,素有清名,为人正直,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人!
于是,一张张请帖,被送到韩府。
只是,韩维以‘兄长病重,无心酒宴’的名义,一一婉拒。
这就又让汴京权贵们,为之称赞了——重情重义,真乃士大夫楷模!
总之,就是无脑吹!
而蒲宗孟,对此高度警惕。
连夜水了一篇新的文章,投稿到了汴京义报,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没办法!
涓滴经济学,就是蒲宗孟如今,赖以为生命的政治基础。
正是靠着这套理论,蒲宗孟才能拉得起一个支持他的团队,撑起他的理
政框架,得以着手去做许多的事情。
包括,在京西、京东,择地试点普及取消过税、城门税,放开官榷限制,允许民间商人自由进入一些过去只有官府才能进入的行业。
譬如纺织、铁器生产等垄断性领域。
若没有涓滴经济学,谁肯跟他走?
自然,蒲宗孟不会忽视韩维带来的挑战。
所以,除了继续写文章外,蒲宗孟还在加大力度的舔赵煦。
具体的形式是,三天一贺,五日一赞。
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写札子颂扬元佑政治。
这不,刚好科举省试将要放榜了。
蒲宗孟就针对着今年省试的种种改革,不断的翻着花样的吹着彩虹屁。
什么‘祖宗以来,唯陛下之制,最为切中时弊’、‘尧舜以来,以陛下选贤取材之法,最为得法’。
赵煦听得,耳朵都要生茧子了。
但,这却是他所欢喜的。
所以,蒲宗孟每次上札歌颂,赵煦都会赐给茶酒、点心甚至金银,以兹嘉勉。
不是他喜欢听人拍马屁。
而是,封建社会的体制下,大臣们的歌功颂德是皇帝的基本需求。
君不见,康熙日射兔子三百一十八只,不止群臣歌功颂德,康熙本人更是骄傲不已,不止一次把这个丰功伟绩,拿出来炫耀。
难道康熙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成绩水分大的很?
知道的。
纯粹是他需要神化自己!
说老实话,赵煦没有亲自下场,指使冯景在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编造‘官家一天就读通了孔圣人的全部文章’、‘淮南大旱,官家在宫中为灾民祈福,上苍感动,终于降下甘霖’、‘官家的圣德是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等恩情小作文。
已经是很有节操的表现了。
于是,在科举省试成绩出来的前一天,三月庚午(23),赵煦下诏,以佐国有功的名义,进左相吕公着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两百户,进右相蒲宗孟,为正议大夫,加食邑六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其他执政,则循故事依次加官进爵。
也是在这天上午,礼部将今年科举文武举,包括算学、律学考试的录取名单,送到了宫中。
赵煦只是扫了一眼名单,他就靠到了坐褥上。
“风雨欲来呀!”
算学、律学以及武举,哪怕赵煦很重视,但舆论也好
??朝臣也罢,基本不关注、不关心。
于是,礼部呈奏的名单,自然是将省试的正科进士们,写在最前面。
因为,省试成绩已经出来了,自然的,考生的信息也就可以公开了。
所以,赵煦看到的名单,是有着所有合格进士的全部身份信息的。
而在礼部所奏报的今年科举省试名单中,排名前五十的考生,有超过二十人的名字后面,都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开封府某司公考吏员。
而整份名单……
赵煦粗粗看来,起码有两成以上的合格进士,都有着类似的身份。
赵煦知道的,这份名单一旦明天公开。
那么,必然将引起轩然大波。
搞不好……不对,应该是一定有考生会借此生事。
面对关乎着自身前途、命运的科举考试,很多人哪怕无风都能掀起三尺浪。
何况,还能找到借口和理由?
这也符合,大宋每次科举改革后的客观规律——
真庙时,严格糊名弥封制度,于是真庙咸平五年,陈恕知贡举时,就发生了大规模考生闹事事件。
特别是陈恕老家的士人,因为录取人数少于其他地方,尤为沸腾。
于是,士子们就开始制造各种各样,写着陈恕姓名籍贯生辰八字的小人,胆子小点的,在家里鞭打、责骂。
胆子大的直接把陈恕放到开封府的道路上,拿着鞭子,公然鞭笞陈恕。
大中祥符元年,更是发生了落第士人周叔良等一百二十余人,集体到开封府投诉当科主考官晁迥,故意打压寒门,偏袒高门大户的事情。
而最大的科举闹事案件,出现在嘉佑二年。
对!
就是那一场被后人称为千年龙虎榜的科举省试放榜后。
因为欧阳修改变录取风格,导致一大堆挖空了心思,专门用着生僻字,玩弄文藻,堆砌词汇,比拼谁的用词更冷门的考生落榜。
于是,这些落榜者,群情激愤,在汴京城里大闹特闹。
欧阳修的住处,甚至在一天内就被人投进去了十几篇血书的《祭欧阳修文》。
对欧阳修大骂特骂。
将之形容为天下最大的奸臣。
欧阳修晚年的许多风波背后,都有当年落榜士子们推波助澜,到处宣扬的影子。
自然的,赵煦知道,今年省试放榜后,也一定会出现大规模士子闹事的事情。
想了想,赵煦对童贯吩咐道:“童贯,且去三衙,命御龙第一将指挥使狄咏速速入宫来见我!”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连仁庙都不会怕士人闹事,赵煦又岂会妥协?
既已知道,士人闹事是肯定会发生的事情。
那么,赵煦当然也要准备好棍棒。
谁闹事,就打谁!
没有什么,是棍棒打不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