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二日,俄罗斯,格扎茨克,中央集团军群前线指挥部
这座位于莫斯科以西约150公里的小城此刻成为了德意志帝国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的所在地。
克鲁格元帅的指挥部设在一栋原本是俄国地方政府办公楼的坚固建筑内,厚重的窗帘遮蔽了窗户,墙上挂满了大幅的作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箭头和标记,直指东方那个巨大的红圈——莫斯科。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的气息,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已经停滞了几天的时间,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他们一刻不停的向东进攻,最后在八月初取得了如今的成果,距离莫斯科仅有一百三十公里。
现在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俄军的庞大防线,俄军有充足的时间准备防线,他们的防线纵深有一百多公里,德军要一层一层的突破防线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接触到莫斯科。
克鲁格本人正背对着他的高级参谋们,凝视着地图,他深知柏林要求的这场“足够猛烈”的进攻,其核心目的并非立即占领莫斯科,而是制造一场足以让俄国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危机,将他们的所有预备队,尤其是正在南调的弗兰德尔残部,牢牢吸附在莫斯科这块磁石上。
克鲁格转过身讲到:“先生们。”
平稳有力的声音瞬间让会议室安静下来,军官们纷纷看向克鲁格,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话。
“我们面前的是俄罗斯的心脏,柏林的要求已经下达,北集团军群的援军正在路上,在我们得到加强,或者说,在俄国人得到更多喘息之机前,我们必须行动。”
他走到地图前,拿起指示棒,开始了他的部署。
克鲁格的指示棒点在地图上:“我们将以强大的中央兵力在宽正面上吸引并粘住俄军主力,同时,组建两支精锐的装甲突击集群,于战线北翼,实施重点突破,向莫斯科西北方向迂回,最终目标是在莫斯科接近地完成一次战术层面的合围,兵临莫斯科城下,将其置于我军炮火直接威胁之下。”
他刻意避开了直接强攻莫斯科以南的图拉突出部,那里工事最为坚固。
他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北翼的沃洛科拉姆斯克—伊斯特拉—莫斯科轴线。
这条路线虽然也有河流森林阻隔,但相比南翼更利于装甲部队在突破后向东南方向卷击莫斯科的侧后。
这个进攻方案被暂时命名为:“格扎茨克—莫斯科”攻势。
第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对俄军进行全线压迫,用庞大猛烈的攻势迷惑俄军,时间被定在d日至d+2日。
行动方案为在进攻发起日黎明前,集团军群属及军属所有炮兵,对已知的俄军前沿阵地、指挥所、通讯枢纽和炮兵阵地,实施长达两小时的毁灭性炮火准备。
炮火准备结束后,空军进行第二轮精确打击。
地面部队在从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至纳罗-福明斯克的宽大战线上,所有步兵师同时发起营、团级的强力攻击。
目的有三,其一是试探与消耗,摸清俄军防线的真实强度和兵力部署;其二是迷惑敌军使俄军统帅部无法在第一时间判断出我军的主攻方向,迫使其将宝贵的预备队分散使用固定敌军;其三为将俄军主力牢牢钉在现有阵地上,为装甲集群的突破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是装甲集群进行突击,撕裂俄军的北翼防线,时间为d+1日至d+5日。
这是整个计划的核心。
克鲁格决定组建两个装甲突击集群,形成梯次攻击波次。
第一装甲突击集群抽调克鲁格麾下的第4装甲集团军中最精锐的1-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构成第一波矛头。
指挥官是汉斯-瓦伦丁·胡贝。
第一装甲突击集群的任务是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地域,于步兵打开初始突破口后,立即投入战斗,不惜一切代价,向俄军防线纵深猛插。
其初期目标是伊斯特拉水库方向,争取在d+3日前强渡伊斯特拉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第二装甲突击集群由克鲁格麾下第3装甲集团军的主力抽调而成,同样是两个装甲师加上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同时这支力量还会包括来自博克集团军群的生力军。
这支装甲突击集群的指挥官是老马肯森的儿子小马肯森。
这支部队的任务是作为战役预备队和决定性力量。
待第一集群成功撕开缺口并吸引俄军预备队后,第二集群将如同第二记重拳,投入这个不断扩大的缺口。
他们的目标不是与第一集群齐头并进,而是向更深的东北方向卷击,直扑莫斯科西北郊的克林或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威胁莫斯科与北边的联系,并从西北方向包抄莫斯科。
克鲁格强调说:“记住!两个集群不能挤在一起。第一集群的任务是‘破门’,第二集群的任务是‘拆屋’,必须梯次使用,保持持续的冲击力。”
攻势的第三阶段为向心突击与兵临城下,预定的时间为d+6日以后。
在北翼装甲集群达成突破并向莫斯科西北郊迂回的同时,中央的部队必须加强攻势,逐步攻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夫韦茨等坚固据点,稳步向东推进。
命令第2装甲集团军在南翼的图拉方向,发起一场强有力的佯攻,做出企图从南面包抄莫斯科的姿态,进一步分散俄军兵力。
当北翼第二装甲集群兵临莫斯科西北郊时,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应已推进至莫斯科河以西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时,莫斯科城已完全暴露在德军野战炮兵的射程之内。
到了这时候,德军不会立即发起攻城战,而是完成对莫斯科西面和北面的半弧形包围,将俄军主力压缩在莫斯科城内及周边狭窄区域。
用重炮日夜轰击城市,用空军不间断地空袭其交通线和克里姆林宫,将莫斯科变成一座被围困起来,日夜燃烧的孤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央集团军群总投入第一波进攻的兵力不会少于 70万人,其中装甲突击集群应拥有至少六百辆坦克,包括至少1个“虎式”坦克营。
同时他们还会得到德国空军的全力支援,确保在主要突破地段实现 “空中禁区” ,斯图卡机群必须做到随叫随到。
在这一攻势中,他们面对的地理目标总共分为三个优先级(从上往下):
伊斯特拉河防线:必须迅速突破。
莫扎伊斯克防线:中央集团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北翼迂回的标志性目标,占领此地意味着莫斯科西北门户洞开。
克鲁格环视他的参谋,最后冷静地指出风险:“先生们,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我们的装甲矛头推进过快,而步兵未能及时跟上巩固突破口,导致侧翼暴露,被俄军预备队切断。因此,我要求:工兵部队必须紧随装甲先锋,确保通道畅通,快速修复桥梁;摩托化步兵师必须不惜代价,保护装甲集群那漫长而脆弱的侧翼;后勤!后勤!后勤! 所有补给单位必须进入最高战备状态,确保弹药和燃油能送到最前线。”
他放下指示棒,双手按在桌面上。
“我们不需要像彼得格勒那样的奇迹,我们需要的是钢铁、鲜血和纪律,我们要用这场进攻,让萨文科夫在克里姆林宫里能清晰地听到我们坦克的轰鸣和火炮的怒吼。”
“诸位,去准备吧,d日,就定在八月二十日。”
话音落下,指挥部里就只剩下铅笔在地图上划过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