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华,出身琅琊王氏,与中书令王昙首同宗同族。

二人同为晋丞相王导曾孙,王华祖父是王导第六子,而王昙首祖父是王导第三子。

虽然二人同属琅琊王氏,但是随着刘义隆登基,二人都知道刘义隆会打压世家,因此二人同王昙首亲兄将王家分散,各另一支。

虽然刘义隆知道王家的意思,就是为了不被刘义隆忌惮。

其实刘义隆知道,王家此时已经没有王导在时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想法,主要刘义隆对待世家采取的是强势镇压,让王家感到危机,尤其刘义隆将文武分开,并且王家没有了兵权。

但是,二人在宋国尚未建立就支持刘义隆争夺世子之位。

当时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选择刘义隆。

然而刘义真愚蠢的操作,以及刘义符表现的无欲无求让王家感到很无奈。

王家其实也想选择刘义符,他们觉得刘义符更好掌控,但是王家并没有动作,毕竟刘裕可是很强势的。

直到夏国攻打荆州,刘义隆率军击败夏军,这让朝堂震动。

随后,刘裕也越来越看重刘义隆,而且刘义符也公开撤出世子之争,并支持刘义隆,这让王家不得不做出决定,毕竟刘义真真的扶不起来。

后来证明,当初的决定很明智,如今王家虽然分散,但是王家拿出任何一支依然地位尊崇。

而且不论王华和王昙首,甚至王弘,都知道,他们的地位是如何来的,于是,王家彻底改变传承百年的思想,开始依附皇权。

当初,刘义隆欲立青儿为皇后,百官以其出身百般反对,王家则置身事外。

这也是王家处世之道,而且王家从未想过将家族女子送入后宫,因为一旦王家成为外戚,恐怕随时有覆灭危险。

而如今,王家辅佐刘义隆,一旦完成统一大业,王家必将名留青史,名利双收,何必铤而走险。

自汉以来,外戚多数下场凄惨。

吕氏、窦氏、霍氏、梁氏,都是汉朝权倾一世的外戚,然后最后都落得家族覆灭。

就连有帝国双壁之一之称的卫青,在其死后也几乎被灭族。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因迷信巫术引发的政治清洗,导致卫子夫(卫青之姐)自杀、太子刘据兵败身亡,卫青长子卫伉受牵连被处死。

但卫青的其他后代如次子卫不疑、幼子卫登未被诛杀,其家族血脉得以延续。

汉宣帝时期,卫青之孙卫登被赐钱五十万复家。

卫青曾孙卫玄在汉成帝时任侍郎,玄孙卫赏在汉平帝时受封关内侯。??

然而卫家难以再达到卫青时期的高度。

前车之鉴,让王家子弟牢记王家有如此地位,是皇帝带来的。

何况刘义隆可不会忌惮哪个世家,灭在其手中的世家不计其数。

但是,刘义隆并不是一味对世家采取高压政策,王家就是例子,同为世家,家族子弟多在朝中为官,各地也有家族子弟为官。

同样如此还有谢家,如今谢晦统领水军,更是官至骠骑将军,还有谢灵运,也被刘义隆看中,在朝中为官,并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

所以,拓跋崇打算先见一见徐麟和王华,有他们二人帮忙,应当可以说动刘义隆。

这个时候,邺城行宫中的刘义隆已经知道魏国派遣使者前往邺城。

同时,徐麟等大臣已经推测出魏国打算停战,这对宋国也是好事,但是也也不能轻易让魏国如愿。

同时,徐麟自告奋勇,打算先见一见拓跋崇,探一探魏国的底线。

七日后,拓跋崇一行来到邺城,进城之后,拓跋崇告诫使团众人要低调,不得恣意妄为。

宋国官员见魏国使团很是识趣,也很客气。

魏国使团在邺城驿馆下榻,宋国官员向拓跋崇道:“赵王殿下,今日请在此休息,明日陛下会召见,如果想要在城中转转请务必告知在下,在下会派官员为殿下做向导。”

“多谢。”

拓跋崇很是客气,毕竟这次是来和谈的,并且战场上局势对魏国不利。

拓跋崇安排好使团众人便带着两名侍从跟随一名宋国礼部官员离开驿馆,他打算看一看邺城。

曾经这里属于魏国,当时他还来过邺城。

出了驿馆,向着集市走去,一路的光景让拓跋崇皱眉。

邺城和魏国的时候有了很大不同,进入集市,这里更加热闹。

拓跋崇甚至看到一些百姓,看样子是城外来的,他们背着土筐,装着一些东西,向着一个方向而去。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魏国是要被魏国士卒收取高额的费用的。

拓跋崇想看看在宋国辉如何,于是快步跟了上去。

宋国官员并未解释,他的职责就是跟着魏国使者,只要使者做法不违背宋国律法就不会干涉。

很快,他们跟着那些百姓来到了一个广场,这里很热闹,都是一些背着各种土筐的百姓,他们只觉得在广场周边放下土筐售卖自己的东西。

拓跋崇看到有士卒在广场入口守着,他看到那些百姓会给士卒一张纸,但并不是钱。

这时候,宋国官员道:“殿下,他们给士卒的是售卖凭证,是商会给城外百姓发放的,百姓只要每月上交五十文或者价值相当的货物就可以拿到凭证,在城中集市广场出售货物,不过这仅限在邺城登基造册的宋国百姓。”

拓跋崇点了点头,他不得不感慨,宋国管理的严谨。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前面可是魏国的赵王殿下。”

众人回头,宋国官员立刻躬身一礼,道:“见过徐令君。”

拓跋崇一听就知道是宋国尚书令徐麟。

拓跋崇也不敢带面,拱手一礼,道:“原来是徐令君,久仰大名。”

“赵王殿下客气,看来殿下对这集市很有兴趣,不如让在下陪同殿下游览一番如何?”

拓跋崇正好打算见一见这位宋国宰相(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都等同宰相)。

“那本王就却之不恭,徐令君请。”

徐麟也伸手做请,然后落后拓跋崇半步,向集市最繁华的地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