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城的轮廓在烈日下若隐若现,城外唐军营地的鼓声如雷霆般连绵不绝,惊起戈壁滩上的沙尘。
值守的波斯斥候举着望远镜,眯起眼睛仔细观察,只见营地内旌旗招展,尘土飞扬,士兵们仿佛正随着鼓声列队操练,喊杀声穿透热浪传来,震得人心头一颤。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看似热火朝天的操练场景,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凌云站在一处隐秘的高地上,望着远处的营地,眼神深邃而冷静。
自从得知漠北与波斯结盟的消息后,他便开始谋划这场退军之计。
西域局势诡谲多变,大食虽撤,但漠北和波斯的威胁更甚,唐军若正面迎敌,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效仿古人,上演一出“空城计”,以迷惑敌人,为唐军主力撤离争取时间。
夜幕降临,营地内的鼓声依旧。士兵们悄悄将几十只活羊绑在巨大的战鼓上,羊儿受惊,在鼓面不停地蹦跳挣扎,咚咚的鼓声便持续不断地响起。
与此同时,营地四周的火把依旧明亮,巡逻的士兵也如往常一样来回走动,只不过这些“士兵”大多是用稻草人伪装而成,远远看去,与真人无异。
而真正的唐军主力,早于昨日已收拾好行囊,趁着夜色的掩护,沿着隐蔽的小路悄然撤离。
剩下的,不过是一些负责收尾的精锐斥候。
撤离过程中,凌云严格要求军队保持安静,不得发出任何声响。
骑兵卸下了马铃,步兵裹紧了甲胄,就连粮草车的车轮都包裹上了厚厚的棉布。
整个军队如同一条黑色的长龙,在黑暗中蜿蜒前行,消失在茫茫戈壁之中。
唐军的异常,当然也引起了漠北,波斯两国的注意。
第一天,漠北和波斯的斥候依旧密切监视着唐军营地,看到营地内一切如常,鼓声阵阵,操练声不断,便将消息如实传回。
两国首领听闻后,心中虽有疑虑,但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天,情况依旧。唐军营地内鼓声未停,“士兵”们依旧在“操练”,只是细心的波斯斥候发现,那些“士兵”的动作似乎有些僵硬,不太自然。
但当他将这一发现上报时,却遭到了上级的斥责:“不过是连日操练疲惫罢了,唐军实力雄厚,岂会轻易撤退?”
直到第三天清晨,漠北和波斯的斥候突然发现,唐军营地的鼓声渐渐弱了下去,最后完全消失。
泥孰可汗等人顿时警觉起来,立即派出一队精锐骑兵前往探查。
当骑兵们小心翼翼地靠近营地时,才发现这里早已是一座空城——帐篷内空无一人,地上散落着一些破旧的兵器和炊具,战鼓上的羊早已死去,血迹斑斑。
“中计了!”收到消息,泥孰可汗气得将手中的酒杯狠狠摔在地上,杯盏碎裂的声音在寂静的营帐内格外刺耳。
波斯国王的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他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道:“好一个凌云,好一个西域王,竟然如此狡猾!我们都小看了他的智谋。”
尽管愤怒不已,但泥孰可汗也不得不承认凌云的过人之处。
他们深知,凌云能够识破两国的意图,提前谋划撤退,这份洞察力和决断力绝非寻常将领可比。
“此人大智大勇,若不能为我所用,日后必成大患。”波斯国王长叹一声,眼中满是忌惮。
只是,他似乎并不了解凌云,认为凌云也就是普通封王而已。
然而,事已至此,愤怒和懊悔都无济于事。
面对唐军已经远去的现实,泥孰可汗等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商讨接下来的计划。
“唐军虽撤,但我们的目标并未改变。”再次会面,泥孰可汗率先打破沉默,“大食撤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必须填补,波斯的失地也一定要收复。”
波斯国王点点头,说道:“不错,但我们也要警惕唐军卷土重来。凌云既然能识破我们的计划,难保他不会在我们进攻大食残部时,从背后偷袭。”
……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两国最终达成共识:一方面,集中兵力收复波斯失地,彻底清除大食在西域的残余势力。
漠北擅长骑兵突袭,波斯熟悉本地地形,双方决定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漠北骑兵从北线迂回,切断大食残部的退路;波斯军队则从南线正面进攻,逐步收复失地。
另一方面,加强对唐军的防备。两国在与唐军可能接触的边境地区,增设了大量的哨所和烽火台,派出精锐斥候日夜巡逻,密切监视唐军的动向。
同时,他们还决定在重要关隘和城池加强防御工事,囤积粮草和兵器,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两国还建立了定期的沟通机制,约定每天互通情报,协调军事行动。
波斯国王甚至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一位王子送到漠北作为人质,以表诚意。漠北首领对此颇为感动,双方的合作也因此更加紧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漠北和波斯的联军按照计划,向大食残部发起了猛烈进攻。
凭借着出色的战术配合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多座城池。
而此时的凌云,正率领唐军主力在数百里之外的另一片区域休整。
他深知,西域局势依旧复杂,吐蕃等势力也在蠢蠢欲动。他需要抓紧时间整顿军队,补充粮草,为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做好准备。
吐蕃才是自己西域王府真正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