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着师国都城,残破的城墙在夕阳下投下斑驳的阴影,曾经繁华的街巷如今布满瓦砾与焦土。
唐军的旗帜在城头猎猎作响,随着最后一声号角的消散,这场持续数日的叛乱终于落下帷幕。
叛军首领图木尔的尸首被悬挂在城门外示众,曾经不可一世的叛军势力,如今已化作唐军铁骑下的尘埃。
唐军骑兵骑着高头大马穿行在街巷中,马蹄踏过破碎的青石板,扬起阵阵尘土。
街道两旁,百姓们怯生生地探出头来,眼中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又带着对唐军的敬畏。
城中,凌云勒住缰绳,对着人群高声喊道:“大唐的子民们,叛军已灭,即日起,我们将与你们一同重建家园!”
话音刚落,百姓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自叛军占据都城以来,他们受尽欺凌,如今终于盼来了安宁。
凌云安排士兵清理废墟,搭建临时住所,同时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唐军士兵们放下武器,拿起锄头、铲子,与百姓们一起搬运砖石、修缮房屋。
一时间,都城内响起此起彼伏的劳作声,沉寂许久的城市渐渐有了生气。
在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凌云也在谋划着长远的治理之策。
他召集当地的耆老、商贾,共同商讨恢复生产的办法。
“此次叛乱,让师国损失惨重,诸位都说说,该如何恢复之前的繁荣?”王宫内,凌云坐在主位,声音响起。
“末将以为,当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减免赋税,吸引周边地区的商人前来贸易;组织工匠修复被破坏的作坊、商铺。”赫瑗第一个说话,他虽然是将军,可也是做过军师的人。
“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应当重新加固城墙,增设了望塔,在城内外布置了严密的防御工事。毕竟,吐蕃大军不知何时就会到来!”有了赫瑗开头,又有人提出建议。
“不错,此次叛乱,离不开吐蕃人的挑唆,务必做好防备!”对于这种建议,凌云当然是赞成的。
也不出所料,就在唐军全力恢复都城秩序时,远方的地平线上却隐隐传来不安的气息。
吐蕃军队在叛军覆灭后才姗姗来迟,当他们看到城头上飘扬的大唐旗帜时,顿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吐蕃首领噶尔·赞聂多布勒住战马,望着巍峨的城墙,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我们千里迢迢赶来,却让唐军抢了先!”他愤怒地说道,“难道就这样无功而返?”
吐蕃军营,麾下将领纷纷进言,有人主张立即攻城,趁唐军立足未稳将其击败;也有人认为唐军士气正盛,且城防坚固,贸然进攻恐遭惨败。
赞聂多布沉思良久,最终决定先将军队驻扎在城外,观察唐军的动向,寻找可乘之机。
吐蕃军队在距离都城二十里处安营扎寨,营帐连绵数里,旌旗如林。
他们不时派出小股骑兵在城周边骚扰,试图激怒唐军出城决战。
凌云识破了吐蕃的计谋,知道自己一方接连征战,决战就算胜利,也不可避免的有损失。
于是,严令将士不得擅自出战,坚守城池。
他深知,此时的唐军需要时间休整,而百姓也需要安定的环境恢复生产,绝不能轻易陷入与吐蕃的战争泥潭。
日子一天天过去,吐蕃军队始终找不到进攻的机会。
师国都城内,有凌云亲自坐镇,短时间内唐军与百姓齐心协力,重建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断壁残垣逐渐被新的房屋取代,荒芜的田地重新种上了庄稼,集市上也开始出现商贩的身影,久违的烟火气再次弥漫在城市上空。
而吐蕃军队这边,粮草消耗巨大,后勤补给逐渐跟不上,军心也开始出现动摇。
赞聂多布无奈之下,只好下令军队后撤。
他不甘心就此放弃,将军队带到了大非川。
大非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距离师国都城不远,便于随时发动进攻。
赞聂多布计划在这里休整军队,补充粮草,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与唐军一决高下。
吐蕃军队的撤退并没有让凌云放松警惕。
他深知,吐蕃野心勃勃,绝不会轻易放弃对西域的觊觎。
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威胁,凌云进一步加强了都城的防御力量,同时向长安请求增派援兵。
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各部落,与他们缔结友好盟约,共同抵御吐蕃的侵扰。
在大非川,赞聂多布也没有闲着。他积极与当地的部落联系,试图拉拢他们加入对抗唐军的阵营。
同时,他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改进武器装备,研究唐军的战术特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时间在双方的对峙中悄然流逝,师国都城在唐军的努力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百姓们安居乐业。
然而,在这片祥和的景象背后,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唐军与吐蕃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这一日,凌云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大非川,眼神坚定而深邃。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为了守护大唐的疆土,为了百姓的安宁,他和他的将士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与吐蕃展开一场持久的较量。
而在大非川的赞聂多布,也在摩拳擦掌,等待着复仇的那一刻。两个强大势力的碰撞,注定将在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