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2000保持,速度400保持,前方就是预定空域,‘灰背隼’02,注意观察上方!”
“明白!”
属于战术航空队的这些“飓风”全部配备了空地与空空两用的无线电通话设备,使得战术指挥尤为方便,加之飓风还有良好的操纵性和起降性能,坚固的机翼和机身甚至能够胜任对地打击任务,郭茂森对这架新座机十分满意。
如果硬要他找一个缺陷,那他也只能挑出后向视野较差和加速较迟缓这两个问题了,总体瑕不掩瑜,比那些双翼机强多了。
不过,还有一点让他十分疑惑,那就是军械局对“飓风”式的改进重点放在了进一步加固、提升载重机体的水上型与对地打击型上,并没有进一步改善“飓风”空战性能的打算,这显然不符合航空队一贯“技术优先”的作风。
对此,楚清给出的回复是:“航空技术的进步远远超乎预期,新机型的作战效能对‘飓风’是颠覆性的超越,改进‘飓风’已无必要。”
“飓风”式的作战效能已是独步天下,比“飓风”还要强力的机体,究竟是什么样的空中猛兽?郭茂森只能继续憧憬着。
“各机注意,我们已到达预定空域,分散为四机编组扩大搜索范围,进入战斗后以双机编队自由展开!”
注意力重新聚焦于飞行任务上,郭茂森监视着下方蔚蓝的海面,而在编队另一侧的副大队长则观察编队上方,搜索着敌人可能的踪迹,此次演习只设情境,不设预案,重点在于对抗交流,故双方模拟的是一次空中扫荡任务,目的在于消灭该区域活动的敌机编队,争夺该空域的制空权,彼此之间不清楚高度与方位,也不让那部对空雷达介入作战。
今天的太溪海域大部晴朗,但在郭茂森前方的正好是一片波状层积云,形似海浪,云底目测在1500米,接下来怎么做?
“各机注意,保持队形拉升高度至2400,我们从云层上飞过去!”
没有丝毫犹豫,郭茂森下达了拉升高度的命令,如果是在平时,或许他还可能会下达俯冲穿云的命令,但面对的对手是情报中惯用俯冲攻击战术的铁血国航空队,降低高度就意味着露出破绽。
“灰背隼”发动机的悦耳叫声中,“飓风”机群向上拉升,在飞掠层积云顶部的一瞬间,他注意到了左翼稍高处有一排小黑点——————圆滚滚的机身与铁灰色的涂装宣告了它们的身份——————出自信天翁公司首席设计师罗伯特-特伦之手的L25!
“9点上方,敌机12架!”
“保持队形,全体左转爬升接敌!!”
郭茂森的大喊在无线电通讯频道内响起,各机纷纷向左前方拉起,迎着铁血国航空队对冲过去,而对手显然也已经发现了它们,开始向左下方俯冲,两支编队的相对速度已经超过了800公里每小时!
郭茂森心中产生了短暂的后怕,这些铁血国战机正躲在云层之上伺机而动,要是刚才选择俯冲穿云,那现在双方的高度差可就拉到近千米,猝不及防中掠袭而下,杀伤效毋庸质疑!
由于他应对正确,双方此时的高度差不超过200米,在提前有了防备的情况下不算大劣势,双方高速迎头对冲,比拼的只有勇气!
对手的身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直线距离进入三百米,郭茂森才扣下了扳机,机体只是微微震颤,并没有过去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演习当然不会使用实弹,但增加为了对抗的沉浸度,双方机翼里的高杀伤性枪炮都被拆换成了气动发射器,高压气体动力,扳机与阀门联动发射混杂了漆粉和粘合剂的弹头,至多能够达到300米射程,命中后弹头粉碎,油漆会黏合在机体蒙皮上,不经由地勤处理就不会脱落。
虽说比真实枪炮的射程差的太多,但这个时代的空战极少有人在300米外开火,大多数飞行员在敌机充满前挡风玻璃之前都不会扣下扳机,所以这个射程用在空战模拟勉强够用。
“灰背隼07号报告,正向西退出战斗!”
“信天翁11,向东脱离战斗!”
第一轮对冲结束,各自有一个倒霉蛋被漆弹击中自觉退出战斗,双方错身相交后,编队正式解散,22架战机彼此之间分为多个小队各自为战。
不明就里的观众一定会吃惊双方为何不约而同采用了双机、四机而非三机编队,只有少数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无论是三大队还是铁血国海军航空队第二飞行队,他们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楚清亲自撰写的同一个版本,包含了诸如编队选择与进攻时机、乃至于能量机动等许多后世理论。
三机编队是双翼机时代通讯手段落后的不得已做法,飞行员在战斗中需要时刻同时与两个方向的友军保持距离,反而束缚了手脚,而无线电铺开之后,双机编队一长机一僚机相互配合,更加松散灵活,也能够按情况由两个双机编队合并为四机编队。
“01,你的左翼后方有敌机接近!”
“收到!”
耳机内传来僚机的示警,郭茂森稍稍向右带杆,用余光瞄向后视镜,找到了那架试图从后半球接近的L25,它单刀直入,似乎在激烈的战斗中与僚机失散了。
“灰背隼02,交叉曲线飞行,你射击,我掩护!”
“明白!”
听见耳机里僚机飞行员略带颤音的回报,郭茂森立即向右带杆,与僚机做相反方向的机动,准备进入“交叉曲线飞行”。
虽然他有自信在机体能量不占劣势时独自吃下对手,但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如借此让僚机锻炼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