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舰变向,正在左转,落弹水柱四根,本轮未命中!”
“第三巡洋舰分队报告,再次遭遇一支敌巡洋舰编队,海容级3艘,海天级一艘,正在交战中!”
“更新信息!”
“是!”
这间红色灯光覆盖的舱室就是丹霞号的作战情报中心,即后世所言的“cIc”,被包裹在装甲盒里的战情中心大致呈六边形,与雷达舱和火控舱通过线缆直连。
一位上校站在三块巨大的有机玻璃板前,背对舱门,他本名周璋尧,是这战情中心的负责人。
面前的玻璃板从左至右依次标绘着本舰状况、空中、海面的敌我态势,几名中尉已经又将两个红色箭头贴上了右侧的玻璃板。
背后的大桌上平铺着一幅海图,桌旁是两排相背的战位,左右两侧有仪表和绿色荧光屏的是对空与对海雷达操作席,每一排战位面对的墙壁上都嵌着几部联通舰内各部门的有线电话。
据军械局的说法,这是元首匠心独运的开创性发明,将所有作战所需的情报全部汇聚于一间舱室,全部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以提高指挥效能,这样一来,在这里坐镇的指挥官就可以更加高效从容地调度本舰的炮火遂行对海或对空任务。
如果不需要外部视野,战情中心完全可以代替从前舰桥与海图室的海战指挥与规划职能,而战情中心直连的对空高频无线电更是让“丹霞”号在未来能够充当舰队防空的指挥舰。
“第二轮炮击,落弹水柱四根,三近一远,敌舰向右转向,当前航速约26节,距本舰米!”
“真是滑溜的泥鳅……”
周上校不满地叹了口气,转入追击战后,命中率降低了不少,加上老练的对手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给火控计算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与此前线列交战时不可同日而语,只取得了两次命中。
“报告!对海雷达发现南方有异常回波,距离约45千米!正在向我靠近!”
“不对......还有更强烈的回波!还有第二批目标!”
“报告!对空雷达发现多个大型目标接近!方位东南偏南,距离65千米!”
什么?大型空中目标?
守在玻璃板前的上校一个健步窜到雷达兵的背后,阴极射线管显像的平面坐标显示器上分明跳动着几团光团......
“战情室呼叫舰桥,战情室呼叫舰桥!南面多个中小型目标正在接近!东南方向敌空中目标接近!请注意了望!”
“这里是舰桥,情况已收悉,现将指挥权移交你处,完毕!”
“……战情中心现在由我接管,立即向我汇报情况!”
还没放下话筒,熟悉的声音就从门口传了过来,上校立刻转身,却看见一脸郑重的李和与几位舰队高层。
来不及思考为何司令官来的这么快,他便迅速站至侧位,指着中间与右侧的玻璃竖板讲解道:“雷达发现033方向疑似大批舰艇活动,正在由斜前方迎面接近,另外,东南方向有大型目标靠近,考虑到第二帝国并没有战略轰炸机,所以我初步判断是飞艇群!”
“水面目标大致分为两批,前一批航速较高,约28节,但从回波强度判断其吨位不超过500吨,后一批航速较低且体型更大,估测航速24节。”
这位周上校,明面上的职位是“作战评估员”,听起来是个无关紧要的观察员,但这只是迷惑外人的烟幕弹,了解内情的人才清楚,各主力舰增设战情中心后,所谓的“评估员”正是战情中心平时的最高指挥官,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第二舰长,而倘若是海空联合作战,周璋尧的权限甚至高过只能指挥本舰的舰长。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评估员”只不过是在各级指挥官、舰长和各部门长们熟悉战情中心业务前设置的临时职位,目前担任此岗位的也大都是向主力舰舰长培养的新晋上校。
按照楚清的规划,枪炮长和舰长才是在战情中心常驻的指挥官,进一步弱化无防护舰桥的指挥职能,而作为舰队旗舰时,舰队司令就会自然而然地接管这里的一切指挥—————就像现在的李和一样。
“这个方向……”
北部舰队参谋长摩挲着下巴:“汴梁来的舰队么?还真快......我们卖给他们的鱼雷艇母舰是海天级的舰体改造的,由他们出钱翻新了动力,航速能够保持在24节,至于,那些较小型的目标,应该是三百吨上下的老式驱逐舰。”
“敌战巡再次大幅右转,距离米,减速至25节!”
“恐怕没有哪一支舰队的指挥官能够拒绝如此诱人的猎物......”————机器运行的嗡嗡声中,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
李和点了点头,看向散发着幽幽绿色荧光的雷达显示屏,感慨道:“如果没有这台雷达,我们即使不会落得吕宋战役中东樱人的下场,恐怕也会被狠狠摆上一道,舰队与岸防鱼雷艇乃至飞艇相互配合,难怪乾沧国的舰队会在东疆舰队的防区多次吃瘪。”
“本舰当前航向东偏南15度,航速30节,如果跟随对方转向,这支雷击舰队会在半小时内进入攻击范围,那时已完全天黑,我们开炮也等于在用火光为他们指引突击方位......再加上天上发飞艇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就是鱼雷艇编队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机!”
在旁的周璋尧眼神一凛,也意识到了威胁所在。
“主力舰减速至27节,命令‘栖霞’、‘雁荡’,与本舰一同夹攻敌首舰,既然肥肉送上门来了,就务必将其就地击沉!”
“副炮组右舷对海对空战斗准备,通知柳鹤图,让凌海级编队加速赶上,与本队组成轮型护卫编队!我要让他们知道,海空联合作战.......也不是谁都能玩的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