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宿缘之命运 > 第369章 出游(文化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峰塔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圆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始建。宋、元、明、清均经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民国十八年,复修时改为七层。

文峰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壁厚2.5米。砖身木檐,八角形的塔身立于圆形莲花座上,莲瓣共7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塔身有五层重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塔刹属藏式喇嘛塔,为清代砌筑。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为国内外所罕见。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圈门,每层周围有小圆窗。塔座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塔身底层的四正面有雕塑精致的园券门,门顶用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塔均为砖木结构,以砖砌为主,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立于莲花座之上。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园券门和佛画故事砖雕,其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

文峰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2.6米,平面呈八角形,基上有螺髻状莲瓣七层,上下交错,砖质磨成,塔身座在莲瓣上。塔身第一层高大,以上四层低矮,直径逐层增大,以上檐水不滴下檐为限,形成上大下小的优美外观。每层檐下有砖质斗拱承托出檐,二至五层塔身有相互交错的通风口,使塔身不因通风口集中于一条垂直线而出现裂缝。每层檐角均悬有铜钟,微风徐来,叮当之声悦耳动听。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塔体由八角形基座、须弥座、圆形金刚圈、瓶身等组成,高10.8米,基座上留有两个对称的通风窗。塔内壁有72级台阶,可旋转登上塔顶。

文峰塔的构造为平面八角形,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圆券门和佛教故事砖雕,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

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圆形莲花座上就是塔身了,塔身第一层令人惊叹的是精美的砖雕,塔身四个正面有门,正南为实门,其余为砖雕假门,门楣为拱券形,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龙在云中飞行,张牙舞爪扑向火焰珠。砖雕假门上按木制门形式雕刻,门框周边雕满西蕃莲。八根龙柱每根雕刻腾龙两条(火焰流云环绕龙的四周,布满龙柱),龙身卷曲弯转,努力向上,似欲腾空飞去,于是龙柱上八条铁链既固定了砖雕砌块,又挽住了神龙。门窗之上是八幅高浮雕佛传故事,雕刻人物甚多,形象逼真,画面生动。

正南面为三身佛,中间端坐法身毗卢遮那佛,右为报身卢舍那佛,左为应身释迦牟尼佛。

西南面为释伽佛说法像,释伽牟尼端坐中间,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佛龛前立两位护法金刚。

西面为太子降生图,即释迦佛诞生的图像。画面正中祥云笼罩,帐帷垂挂,内中雕刻人物较大者为一贵妇人,身后紧跟侍女。外有一裸婴立于桌上,左右二力士相护,天上九龙吐水沐浴太子。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故事表达完整。

西北面为释伽佛雪山苦行修定像。佛祖端坐于莲花座上,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左为猴献仙桃,右为鹿献灵芝,山上苍松翠柏枝叶繁茂,画面上部又有三尊小铜佛。传说悉达多出家修道,在雪山修行,决心使众生脱离诸苦,了脱生死。他来到雪山,自断其法,苦行六年,得大神通。猴与鹿献食,供养佛祖。

正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南海观音端坐于莲座上,背光周围流云环绕,右侧净瓶端放,善财童子、龙女、文武侍者立于波浪之上,分立菩萨两侧。菩萨用法眼观闻众生求救的呼唤声,然后使众生得以解脱,故名观世音。唐代因李世民之名讳,省去世字。此为菩萨在佛祖说法时在其背后护法之情状。

东北面为佛为天人说法像。

东面为飞天,雕刻释迦牟尼佛涅盘经变。画面中央佛祖侧卧,头顶现出佛光,佛光顶端立一小佛像,象征佛祖已转世,弟子们围绕四周,痛苦万分,前蹲一力士,一手托腮,一手抚膝,极为悲哀。室外狮子痛吼。两侧双树,说明此事发生在娑罗林双树之间。右侧树上悬挂大钟一尊,其旁一武士作敲钟状,诏告佛祖涅盘。整个画面制作精细,人物表情丰富。

东南面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佛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一贵妇人,高髻,长衣宽袖,双手合十;右侧一人头戴王冠宽袖长衫;其后一人躬腰双手捧贡物。

文峰塔损失唐代现存唯一完整砖塔,见证中原建筑技艺的高超。

荥州是豫省的省会,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3000多年的城市中心,现存文庙、城隍庙等古建筑。

文庙曾是荥州历史最久、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据明朝编写的《郑州志》记载,文庙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是全国仅次于孔庙的第二古老的文庙。元代初期的郑州文庙占地37亩,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有棂星门、泮池、戟门。

文庙中心院内有大成殿,东西廊房。后院有明伦堂、敬亭、尊经阁。另外还有土地祠、启圣祠、乡贤祠、金声玉振坊、居仁门、由仁门、祭器库、乐器库、神厨、育德仓、义仓、射圃厅、宰杀厅、进德斋、修业斋、存诚斋等。后来一场大火,使文庙建筑遭到巨大破坏。元顺帝至正六年,官署按照原来的样式重建,明、清两代亦多次重修,但清光绪二十二年文庙再遭大火,建筑毁废殆尽 。文庙以后虽又修复,规模已远不如前,后来仅存有大成殿和戟门两座古建筑及几间小厢房。

作为全国最古老文庙之一,复原的大成殿,展现儒家文化传承。

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殿宇廊亭200余间,占地约5万平方米,东西有过街牌坊各一座。

元顺帝至正元年到至正六年,依原貌重建。

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乾隆三年大规模修建,清光绪二十二年遭大火,毁坏殆尽。后\"灾事上闻,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但是整个建筑和规模已元气大伤,今非昔比。

清代文庙,只有十余亩地大小,五进院变三进院,是元文庙的缩小版。东邻原为祖师庙,西邻原为东里书院。西去不远是子产祠和开元寺现均已不存。现今只有大成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保存下来。

文庙原本始建于东汉,殿宇廊亭200余间,占地约5万平方米,东西有过街牌坊各一座。主体建筑大成殿1.7米。庙院面积8232平方米,建筑群完整,布局整齐严谨,中轴线上共有三进院落。 复原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等建筑,初步恢复文庙的规模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覆以绿色琉璃瓦,脊饰黄、绿、黑釉相间。正脊高0.70米,脊阳面塑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图案,背面塑“凤穿牡丹”,正脊中心竖立一座玲珑别致的双层飞檐楼阁,垂脊和戗脊,雕饰为黄龙戏珠、金凤牡丹。尤为珍贵的是,两山面为琉璃烧制的博风、悬鱼,东山博风正中镶嵌玉皇大帝像,两侧为八仙过海图。西山正中雕如来像,两侧为三国戏曲人像。

大成殿坐北朝南,殿宇雄伟高大、庄严肃穆。它的建筑形式为古代“歇山式”建筑,其殿顶构造复杂,工艺精湛,堪称一绝。大殿最高处称“脊”,脊的两端各有2米高的龙头形构件,称为“吻”,其意龙司降雨,是防火的标志。脊的正中央高耸着一个双层楼阁建筑构件,上塑麒麟、大象等祥瑞饰物。

脊面上塑有“二龙戏珠”“蜘蛛盘丝”“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造型优美,生动传神。大殿顶面覆盖绿色琉璃瓦,与脊饰光彩交映。大殿的东、西侧面是“两山”,两山的“博风”(古建构件名称)上,有玉皇大帝、如来说法、八仙过海、戏曲人物等图案,构图精美、制作细致。

元代初期的郑州文庙占地37亩,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有棂星门、泮池、戟门。中心院内有大成殿,东西廊房。后院有明伦堂、敬亭、尊经阁。另外还有土地祠、启圣祠、乡贤祠、金声玉振坊、居仁门、由仁门、祭器库、乐器库、神厨、育德仓、义仓、射圃厅、宰杀厅、进德斋、修业斋、存诚斋等。

后来一场大火,使郑州文庙建筑遭到巨大破坏。元顺帝至正六年,官署按照原来的样式重建,明、清两代亦多次重修,但清光绪二十二年文庙再遭大火,建筑毁废殆尽。以后虽又修复,规模已远不如前,后来仅存有大成殿和戟门两座古建筑及几间小厢房。

解放后幸存有清代建筑大成殿,因有较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该殿的琉璃雕刻技术及艺术堪称中原地区现存古建筑琉璃艺术中的杰作。

文庙的历史仅次于曲阜文庙。1900多年前的荥州就颇有\"尊师重教\"之风,而且已拥有学堂和相当数量的文人。

近年建殿宇庙亭18座80余间,布局合理,建筑典雅,荥州文庙内大成殿前悬挂起了2557斤重的大成钟,寓意孔子诞辰2557年,举行撞钟仪式,标志着在荥州消失百余年的文庙钟声将再次响起。文庙内开办有\"先锋国学大才班\",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课程融为一体,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