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东的说辞,宋辞出身书香门第。
宋辞的父亲,是汉东大学的老师。
宋辞的大姐,在汉东省公安厅工作,同样也是警察。
从宋辞的气质来判断,李东所言应该不假。
如果不是书香门第,恐怕也不能培养出宋辞这样乖巧懂事、知书达理、落落大方的女孩子。
对于宋辞,李志华还是非常满意。
无论是性格脾气,还是接人待物,方方面面都很优秀!
配李家的门楣,肯定是高了太多。
而且能跟李东走到一起,也绝对是主动高攀。
但是对于宋辞的大姐,尽管只是第一次见面,李志华却隐约察觉到了不同寻常。
按照李东所说,宋辞的大姐在省厅工作,而且是文职。
至于具体是什么职务,大姐没说过,李东也没主动问过。
而且,李家的人对这些也不感兴趣。
毕竟李东跟宋辞走到一起,也不是为了攀高枝。
因此,不管宋辞的大姐是什么职务,都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婚姻状态。
按照最开始的判断,李志华也以为宋辞的大姐,只是普通的文职人员。
可如今这一看,显然不像!
唐诗的打扮不算很张扬,但是却很精致,低调得体。
一条深灰色的连衣裙,不是商场里常见的印花款,也不像是什么奢侈品大牌。
但是面料看着却挺阔而不僵硬,垂坠感极好,裙摆上甚至没有一丝褶皱。
低调,却不失质感。
很显然,这条裙子价格不会便宜。
视线往上,衣服领口别着一颗小小的珍珠,光线下透着温润的光。
不是廉价的塑料质感,而是真的淡水珠。
这种不起眼却精致的配饰,如果只是寻常的文职工作,恐怕不会太多留意。
其实从穿戴打扮上,李志华就已经看出了几分端倪。
再结合着唐诗说话时的语调,更显不凡。
不是宋辞那种软乎乎的语调,也不是李瑶那种清脆,而是偏沉的中音。
语速不快,但是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楚,没有刻意的严肃,这可不是轻易就能练就。
还有她看向李妈妈的眼睛,目光沉稳。
没有第一次登门的那种局促和躲闪,更没有过分的热络和打量。
就那样平静的看着李妈妈,透着一股子让人安心的底气。
甚至就连她握着李妈妈手的动作,分寸都把握的恰到好处。
如果只是简单的文职人员,断然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也绝对没有如此气场。
所以,李志华可以肯定。
唐诗的这位大姐,恐怕不简单。
最起码,不是普通的领导,应该是身居要职。
只不过,李东这小子从来不在乎这些。
而且男人嘛,也一向粗枝大叶。
但是李志华这些年一直在国外,骤然接触国内的环境,眼光更准,看得也更加精细。
所以只一个照面,她就把唐诗看出了一个七七八八。
虽然还没有猜到对方的具体身份和职务,但是李志华清楚,这个唐诗肯定不简单。
最起码,绝对不是李东说的那样!
有一个如此出众的大姐,宋辞又简单得了吗?
但最关键的,唐诗如此身份,为什么又要刻意隐瞒?
不等李志华多想,唐诗已经把目光转了过来,“这位就是姑姑吧?”
“李东经常在我面前提起您,说小时候您特别疼他,也特别照顾他。”
“这次回国之后,就连小辞也特别关照。”
“姑姑,第一次登门,多有打扰!”
李志华笑着回应,“这是说的哪里话,小辞是我们李家的儿媳。”
“知书达理,贤惠大方。”
“家里家外,就没有她操持不了的事。”
“当时我还好奇,小辞年纪轻轻,怎么就这么优秀。”
“现在看见你,我也算是找到了答案,肯定是小诗你这个大姐榜样立得好,小辞才能这么出众优秀。”
“对于小辞,我们全家上下都非常喜欢,也一直把她当成亲生女儿。”
“不光我们家里人喜欢,周边的街坊邻居,都知道我们李家找了一个好儿媳。”
“你是小辞的姐姐,如今来了李家,就跟回家一样。”
“反倒是我们家李东,有些不成器,我还真怕小辞受什么委屈。”
不得不说,李志华这话说得很漂亮,也很快就打开了场面,算是替李家立住了场面。
如今唐诗代表宋家登门,李家表现的过分热情和过分生疏都不合适。
但如果李志华上来就夸唐诗,那就更加不合适。
而李志华的做法就聪明很多,只夸宋辞。
把宋辞夸得越出众,那就越能证明李东有眼光,证明李家有福气。
同样宋辞越优秀,也越能证明宋家的家庭环境好,教养好。
而唐诗也是宋家出身,同样也不会差到哪里。
再说了,当着唐诗的面夸她妹妹,这也是侧面对唐诗的认可和恭维。
所以,唐诗听见这话,眼底当即就掠过一丝温和的笑意,“姑姑,您太抬举我了。”
“小辞能吃苦,也爱学,很多事不用我多操心。”
“另外,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担,能把李家的日子操持好,是她自己的本事,我这个大姐可不敢居功!”
“至于李东,不瞒姑姑,我们宋家对小东也非常认可,否则也不可能把小辞这个宝贝女儿亲手交给他。”
“而且我早就听小辞说过,李东待人实诚,对家里人也上心,同样也很有事业心。”
“一番接触下来,我也觉得小东很不错!”
“再说了,小两口过日子,哪有什么成器不成器。”
“不过是互相迁就,互相帮衬。”
“小东的人品摆在这里,我相信小辞不会受委屈的。”
“恰恰相反,小辞从小在家里娇生惯养,我还真怕她当不好这个儿媳。”
“阿姨,姑姑,今天我把丑话摆在这里。”
“以后小辞要是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周到,有违李家家风,又或者没有做到一个儿媳该做的本分。”
“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
“要是你们狠不下心肠,又或者管教不了,尽管给我打电话,我从省城过来收拾他!”
“我保证,宋家绝对不会坐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