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踏准风口成巨富 > 第1909章 再袭港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98 年 8 月,回归祖国才一年多的香港,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

一群狂傲的国际炒家,在横扫东南亚诸国,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他们的野心愈发膨胀,最终将魔爪伸向了华国香港岛

股市、楼市暴跌,大量公司倒闭、百姓失业,金融体系岌岌可危。恐慌笼罩在年轻的香港特区,媒体报道中充斥着「自杀」、「跳楼」的字眼。

而制造这一切的「凶手」,对此冷漠得犹如魔鬼。

8 月 28 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进入决战之日。

这一战倘若败,港岛港经济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几十年的腾飞成果付之一炬,百姓苦不堪言;反之,国际炒家们则会血本无归。

这场世纪末的豪赌,这场国家与资本间交锋,将经历哪些惨烈的搏杀?又终将以怎样的结局落幕?

一、风雨欲来

危机早在 1997 年 7 月 2 日,也就是港岛回归的第二天,就已经降临。只不过,那时的风暴中心,尚在千里之外的泰国。

那一天,经过艰难挣扎之后的泰国政府,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大量涌入市场的泰铢,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价值迅速贬低;紧随而至的,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钱不值钱;再晚一些,就是公司破产、人民失业,金融系统变得脆弱不堪;最终,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进入混乱状态,人们的生活失去秩序。

这就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原本依赖规律的灌溉系统,维持庄稼的生长与养分的平衡。突然洪水袭来,堤坝破裂,灌溉系统失效,急流冲入土地,倾泻而去。而其所过之处,养分迅速流失,庄稼或被连根拔起,或因土地变得贫瘠而奄奄一息。

主导这一切的最大幕后黑手,乔治·索罗斯,被泰国总理怒斥为「吸取人民鲜血的经济战犯」。

索罗斯被称为「全球经济的强盗」,算得上「名副其实」。

1930 年,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后来移民至英国、美国,1970 年与罗杰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逐渐积累大量财富。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他用两件事,使自己在世界声名大噪。

1992 年,索罗斯大量做空英镑。英镑大幅贬值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获利超过 10 亿美元。

1994 年,索罗斯将目标转向墨西哥,导致墨西哥外汇储备告急,放弃固定汇率,货币与股市崩溃。索罗斯和量子基金再次「满载而归」。

而索罗斯之所以屡屡得逞,正是利用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漏洞。

比如泰国,1996 年底,经过数年高速发展后,金融体系开始状况百出,高昂的外债、长期的逆差和凶猛的通货膨胀。这些当然逃不过索罗斯的眼睛。

索罗斯做空泰铢的方法并不复杂,他先从泰国银行等处借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到外汇市场,买入美元;等大量泰铢进入泰国市场,开始贬值后,索罗斯再以少量美元低价回收,还掉借来的部分。这一借一还之间的差价,就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也就是说,泰铢跌得越狠,索罗斯就赚得越多。

尽管泰国政府进行了激烈反击,比如动用美元外汇储备回收市场上的泰铢,或者严禁银行借出泰铢,但仍然无法与索罗斯等国际炒家抗衡。

6 月下旬,泰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花掉 300 亿美元,仅剩 28 亿美元,完全失去抵抗能力,最终放弃固定汇率。泰铢一日之内就暴跌 20%,并一发不可收拾。

而在这场「洪流」之中,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却获利数十亿美元。

高额的利润,并未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反而因此变本加厉,将黑手伸向了整个东南亚。短短几个月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很快就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沦陷。名噪一时的「亚洲四小虎」,全都损失惨重。

而后,犹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风暴又卷向韩国、日本、华国的台湾和香港。

这就是 20 世纪末横扫亚洲的金融大危机。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港岛,当然是索罗斯眼中的一块「肥肉」。之所以最后才对香港动手,除了香港本身根基深厚难以撼动之外,还因为索罗斯之流胃口大开,企图布一个更大的局,一口气吞下香港。

如果香港真的变成了下一个泰国,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富人的资产大幅缩水,他们手中的股票变成不定时炸弹,他们不得不关掉一些公司和工厂,甚至转移大量资产,进一步加剧金融混乱。

中产阶级惶惶不安,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沫。有些人在卖房子,但是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有些人取消那些享受的生活项目,比如旅游;有些人将孩子从私立学校,转入公立学校。

至于更底层的人,原本就在拼命生存,此时已经失去希望。对他们而言,生活也许就是从一日三餐变成食不果腹,从拿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变成失业没有收入,从尚能生存变成似乎没有活路……

起初,国际炒家们表现得很有耐心。

1997 年 7 月中旬,少量的国际资本,开始对港元进行试探。港岛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只动用了 10 亿美元的外汇,加上一些常规政策,就稳定了局势。

普通的香港市民,几乎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结束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继续沉浸在一片繁华之中。

彼时的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香港各大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共有近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的 8%。

1997 年上半年,港东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楼市和股市不断创下新高。只要有新的楼盘开售,前一天晚上就会排起长队。港股恒生指数(简称「恒指」)作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一路飙升,并在 7 月的最后一天,首次突破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