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畏提出的这个问题,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尽管经过了长达一天的外围调查,没有任何实质性发现,但这个问题似乎挑起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
抛尸的位置、抛射的形态、抛尸的方式,这一切对于一般人来说既不合理,也不高效。
对于任何一起杀人案件的凶手而言,若想隐瞒犯罪,可供选择的抛尸方式有很多。
其中,把尸体抛入悬崖或河流中显然是更优选择,既能借助自然环境掩盖痕迹,又能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可凶手为何偏偏将尸体抛在山顶?
这个不合常理的选择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办案人员的心头。
良久之后,队伍里新来的年轻警员率先开口:“吴队,你说有没有可能这不是他杀,而是自杀或者意外?比如说,会不会是上游的泥石流把人冲下来了?”
“上游的泥石流?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概率不大。”
一位老警员立刻提出质疑,“如果是被泥石流冲下来的,死者身上怎么会有明显的外伤?那个颈部骨折,难道是滑动过程中被石头砸击导致的?”
“颈部的舌骨骨折会不会就是石头砸击形成的?”
“泥石流冲击力那么大,完全有可能啊。”年轻警员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时,吴畏轻轻笑了笑,对年轻警员说:“这位兄弟,你的想法不能完全排除,但概率实在太小。”
“如果要形成这样的颈部骨折,必须满足一个重要前提——颈部同时受力,而且受力点正好在舌骨大脚的两端。”
“对于圆柱形的颈部来说,要自然形成这样精准的受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不是说绝对不可能,只是这种情况的概率微乎其微。”
“我们办案要优先考虑大概率事件,而不是纠结于小概率可能性,你懂我的意思吗?”
听到这话,年轻警员连忙点点头,无奈地笑了笑,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就在这时,另一位负责现场勘查的警员突然开口:“吴队,你说有没有可能这个山顶是死者和凶手曾经约过的地方?”
“也许凶手杀人后,特意把尸体运到这里,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祭奠’?”
听到这个推测,吴畏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位警员继续分析:“我曾经在一些案件资料里看到过类似情况,有些情侣或熟人作案后,会把尸体运到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这可能是对过去感情的一种扭曲纪念,也可能是在炫耀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涉及第三者或出轨的案件中,这种报复性的心理更容易出现。”
吴畏听后轻轻点头:“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但光有推断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大量的走访调查来验证。”
“比如死者的社会关系中是否有这样的特殊地点,是否存在情感纠纷等线索。”
紧接着,其他警员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有人认为是凶手故意混淆视听,选择偏僻山顶抛尸来拖延破案时间;
也有人猜测死者可能是在山顶遭遇意外,被路过的人伪造成他杀现场。
但这些说法大多缺乏实质依据,更像是没有线索时的凭空想象。
此刻,这具几乎没有有效线索的尸体就摆在大家面前,所有警员的情绪都降到了极点。
没有监控录像能捕捉到可疑人员,现场周围的痕迹因为自然环境和后期破坏变得杂乱无章,连最基本的突破口都找不到。
“就算凶手真的是为了所谓的‘纪念’而选择这里抛尸,我们现在也没有任何证据能指向具体的人。”
一位老警员叹了口气,“监控没有线索,痕迹遭到破坏,死者身份还需要进一步确认,这案子真是难上加难。”
吴伟沉默片刻,用力拍了拍桌子:“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松懈。虽然现在线索少,但至少我们排除了一些小概率可能。”
“下一步重点排查死者身份,梳理他的社会关系和活动轨迹,尤其是最近是否去过山顶附近,有没有和人发生过争执。”
“另外,扩大外围调查范围,看看周边村落有没有人见过可疑车辆或人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