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鹿安听闻萃军将领王忠的话语,脑袋突然就“轰”的一声炸开了,急忙询问道:
“到底怎么回事?怎么会如此突然?”
“蓼国公,你们离开后,我们萃军的兵力只有数千人,原本还能在正面对抗清军,只是清军将领薛守信,派出精锐士兵,翻山越岭到我部的后方发动袭击,烧毁了我们的粮草,造成军心大乱,清军再全线猛攻,我们实在扛不住哇……萃帅他老人家拼死力战,我等虽然拼死向前救援,但是萃帅终究身中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临时前还在教导我们……呜呜……”
张鹿安镇定地看着啜泣的王忠,等他的情绪稍微平复下来后,张鹿安问道:
“萃帅临终说了什么?”
“萃帅他让我等向蓼国公效忠,并且嘱咐说让我们向西前往豫南和郧西求援,那边还有一些义军和马进忠、王允成和王进才等部,都是曾经的大明忠武军同僚,大多对大明忠心耿耿,可以前往联络之,兴许能解山中之围……”
张鹿安听闻后却是羞愧难当,自己何德何能竟然能够让张光萃在临死前还在帮他思索外援,愧疚之情涌上心头,竟然一时之间呆住。
“蓼国公……蓼国公……”
另一员萃军将领尹一龙的呼声叫醒了张鹿安,张鹿安这才直接说道:
“那就有劳三位壮士了。”
“只是国公爷,北面的山坡驻扎有大量的清军士兵,否则我等早就冲出去求援了,希望蓼国公,能够派出精兵助我等冲出重围,之后的事情便交给我等即可。”
王忠拍着胸脯说道。
张鹿安思索了一番后,提出可以去豫南联系自己在信阳的同窗申靖邦,他应该会想办法帮忙救援的。
为了帮助三位求援使者顺利地冲出去,张鹿安当即命令心腹王彦超率领最后的生力军千余人,护卫着王忠、尹一龙和唐宗安三人从西面的蚂蚁湾冲出清军的重围,王彦超率军返回野猪埫,王忠三人则是分别前往豫南、郧西和荆州一带求援。
却说前往豫南求援的唐宗安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来到了信阳,打听到信阳州城如今的驻军主将确实为许州人申定邦,唐宗安心中大喜,冒着杀头的风险,现身申府,见到了申定邦的弟弟申靖邦。
申靖邦听闻昔日南京国子监的同窗张鹿安有难,连忙请求自己的兄长申定邦带兵前往梅山进行救援。
申定邦担心身在许州城内的家属会遭到清军的报复,一时之间犹豫不定,申靖邦却自告奋勇,向北面联络好友西华金高、柘城刘心乾两部,返回许州接回自家亲眷,让兄长申定邦迅速联系附近的河南本地土豪张孟习、张鼎和周家礼等部人马,一同共举义旗。
却说申靖邦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派人前往柘城,却得知刘心乾已经带着柘城百姓跟随明将于七离开了柘城。
好在西华本地土豪金高见到申靖邦后,金高派出精兵星夜护送申靖邦返回到许州,通过一番操作之后,将申家亲眷从城内给接了出来,然后冒雪向南急进,很快返回到信阳州城。
但是武装起义历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申定邦看到自己的弟弟带回家里的亲眷后,不再有任何顾忌,派人与附近的义军领袖张孟习、张鼎和周家礼等联系,在信阳州发动起义,打出了“匡扶大明”的大旗,希望能够调动清军回援。
可惜清军统帅勒克德浑就像是铁了心的要把张鹿安所部中枢机构给彻底歼灭一般,不顾及后方的义军泛滥,下令前线清军发动了坚决地进攻。
豫南这边虽然闹得气势非常大,但是义军的战斗力非常有限,申定邦带兵向前进攻清军的后勤枢纽光州城,却被刚从北方调遣而来的城内清军主将梁化凤所击败,不得不退回信阳州一带积蓄力量,对梅山一带的支援沦为泡影;
第二路的王忠前往郧西一带求援,却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马进忠已经南下湘地,并且因战功晋升为大明“鄂国公”,附近原本活跃的王进才部和王允成部一同随之南下。
王忠不甘心就此错过,一路昼伏夜出,历经千难万苦,准备前往湘西找寻大明鄂国公马进忠。
但是毕竟湘西与梅山相隔千里,也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之类;
唯一有了立竿见影效果的是第三路的求援使者尹一龙,尹一龙原本打算前往荆州联络附近的顺军吴汝义部求援,不料刚走到半路,尹一龙便从清国发布的告示中得知顺将吴汝义率领本部人马投靠了清廷(注:清廷此时以顺将马世耀故事,认为李自成的故将“匪性不改”,不接受李自成老营将领的投降,将已经归降的顺将田见秀、吴汝义等全部直接处死),尹一龙压根未曾见到吴汝义即在英山被清军所俘获。
一番审问下来,清军并没有发现疑点,但仍然强迫尹一龙充当壮丁,为清军运输粮草。
尹一龙则是凭借着自己的心思缜密和灵活多变,趁夜放起一把火,引燃了清军的大量粮草物资,并趁乱逃离清营。
尹一龙顺着浠水逆流而上,很快来到了斗方山寨,见到了山寨的义军领袖周从匡。
义军领袖周从匡历来豪气干云,同时对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是深恶痛绝,听闻素来为江淮百姓所信任的蓼国公张鹿安为清军所围的消息后,周从匡立刻利用自己的威望,广发英雄帖,号召整个大别山一带的义军们一起,前往梅山协同作战。
周从匡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以亲弟弟周从勷率领斗方山寨附近的七十二寨山民壮丁合计一万八千余人,携带着筹备不易的粮草在后赶路,他本人则是率领精兵三千人,在大明萃军将领尹一龙的引导下,三日疾驰两百里山路,来到了清军沈永忠所部的侧后,并立刻对清军大阵发动了猛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