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1172章 渡海峡海内一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汉朝廷对于南洋一带的朝贡体系的建立,是有着长期规划的,改变了以往那种极其宽松的“羁縻统治”,而是注重从战略着眼,拉小抑大,团结附属国来对抗西方殖民者。

在赶跑了尼德兰殖民者后,中汉朝廷还帮助帝汶人赶跑了葡萄牙殖民者,帮助帝汶人取得了国家独立。

并让南藏大都护赵良栋派人联系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提议联合起来,共同将英吉利和葡萄牙的势力驱逐出南亚大陆。

中汉朝廷的动作惊醒了刚刚战败不久的英吉利和葡萄牙人,他们纷纷派人报告“母国”,请求母国派兵进行支援。

就在英吉利和葡萄牙惶恐不已的时候,沉寂已久的东方再次出现了“出头鸟”:

原来占据菲律宾群岛的佛郎机人听闻溃逃的尼德兰人传言,说是南洋各岛均是有大量的华人作乱,才令尼德兰人失去了尼属东印度群岛殖民地。

佛郎机驻菲律宾时任总督胡安.德.巴尔加斯.伊.乌尔塔多不明就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华浪潮,残酷屠杀了数以千计的华人华侨。

消息很快通过一些侥幸逃脱的商人分别传递到台湾地区的明郑政权和广东、福建沿海,又被广东和福建的地方政府将消息报告到南京。

身在南京的中汉国皇帝张鹿安对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一带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屠华事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指示镇南王张捡暂停在南亚的政治军事行动,派人与相对较有渊源的葡萄牙联系,只要葡萄牙人不再觊觎南洋各国,保障中汉帝国的商人安全,双方可以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中汉帝国保证葡萄牙人在各个通商口岸的相对自由通商权利。

面对着中汉政权抛过来的“橄榄枝”,葡萄牙驻果阿总督安东尼奥果断接住,不顾手下桑切斯的反对,派部下阿圭罗为使者,再次前往南京进行谈判。

经过协商,中、葡签订《中葡友好公约》,双方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中汉朝廷宣布增开仰光、淡马锡、马六甲、西贡、曼谷、岘港等通商口岸,允许葡萄牙在南京城设立大使馆,在淡马锡和马六甲建立领事馆,双方开展自由贸易,正式结束了敌对关系。

阿圭罗派人将消息传递回果阿,得知消息的安东尼奥欣喜若狂,派人通告了母国。

《中葡友好公约》迅速被批准,葡萄牙国国王表彰了安东尼奥和阿圭罗,将他们全部封为爵士,并且任命阿圭罗成为葡萄牙驻中汉国的第一任大使。

阿圭罗正式上任后,为了获得中汉朝廷的好感,特地将西方的政治格局对中汉的外交部门做了汇报,尤其提出了“佛郎机”这个称呼已经不合时宜,它是阿拉伯人和奥斯曼人对西方国家的统一称呼。

而西方国家实际上有法兰西、西班牙、尼德兰、德意志、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很多国家,比如占据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就是西班牙。

葡萄牙大使阿圭罗的说法大大扩大了中汉朝廷文武大臣的视野,中汉国在皇帝张鹿安的引导下,开始睁眼看世界。

扬武十六年初,中汉朝廷派遣了以内大臣吴柏为首的外交使团,随行的使团成员还有巴特玛费扬武、王家琛、明熙载、禄昌贤等文武官员,不远万里对葡萄牙进行了国事访问。

与此同时,从葡萄牙商人口中获知了中、葡建交的消息后,英吉利人理查德.基格温也是消停下来,认清了事实,派遣部下威廉.赫奇斯前往淡马锡拜见了中汉镇南王张捡,请求按照葡萄牙的模式建立外交关系。

为了表现诚意,英吉利人暂停了对南洋各岛的武装骚扰,南洋各地这才获得了极为难得的和平环境。

中汉朝廷接到报告后,决定从南洋调回部分海军舰队,准备前往被西班牙占领下的菲律宾群岛,解救被困已久的华人华侨。

而就在中汉海军集结之地,从台湾岛的明郑政权的内部传来消息,明郑政权的最高领袖郑经于当年三月中旬病逝,明郑政权内部发生了内乱,大臣冯锡范发动了政变,杀害了刚毅果决的郑经长子郑克臧和大臣陈永华,改立郑经的次子郑克爽为王,趁机获得了明郑政权的实权。

中汉国皇帝张鹿安闻之大怒,认为冯锡范不识大体,擅自杀害长君郑克臧,实属大逆不道,为了彰显天地正义,中汉朝廷宣布组建东征军十万人,令齐王张梦晓为台澎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文武全局;

以海军将领施琅为副总管,负责前敌指挥,正式发动了台海战役。

施琅本身就与郑氏有仇,得到命令后,当即率领海军前锋前往进攻台湾岛的门户澎湖列岛。

施琅派船将澎湖列岛包围,截断了台湾方面的来援通道,然后委派参将张斌良带兵上岸作战。

张斌良带兵进行猛打猛杀,岛上的明郑军将士抵挡不住,他们在驻岛将领陈可立的率领下,向中汉军投降。

不久,冯锡范以郑克爽的名义,委派大将刘国轩、周鹤芝率领明郑水师主力前来支援澎湖列岛,被施琅率领中汉海军在澎湖外海缠住。

双方激战两日,周鹤芝因为儿子周林皋在中汉海军中为将,不肯出死力,悄悄向后撤退,致使刘国轩的中军侧翼暴露出来。

加上刘国轩本身也对冯锡范弑杀少主郑克臧的行为十分不满,索性带兵返回了东宁府,明郑军水师将领周鹤芝则趁机率领所部人马向施琅投降。

施琅则命令周鹤芝率领船只在前方带路,浩浩荡荡地逼近了台湾东宁府。

东宁府城内的明郑主郑克爽吓得魂不附体,将大权完全下放给冯锡范。

冯锡范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从台湾北方调集了大量的士兵南下,并且联络番兵作战,由冯锡范亲自统帅,据城作战,希望能够让施琅所部顿兵城外。

正当冯锡范将全部的目光放在正在逼近的施琅所部的时候,中汉台澎道行军大总管、齐王张梦晓在海军将领孟大江的辅佐下,利用先祖张赫留下来的《航海图》,趁着明郑在台北驻军主力南下的机会,悄悄地渡过台湾海峡,并在台湾岛北面的鸡笼成功登陆。

张梦晓下令将鸡笼更名为基隆,命令左翎卫军将领容易皑率兵向南进发。

容易皑按照张鹿安的旨意,沿途大肆宣传冯锡范的“犯上作乱”,宣扬中汉军是“替天行道”,争取了部分不明所以的明郑军将士。

驻扎台中的明郑军将领高谦,本来在河南就与张鹿安有旧,年已老迈的他,立刻率领所部人马向容易皑投降,并且自告奋勇杀向了东宁府。

面对着中汉水路大军的快速逼近,冯锡范逐渐慌了手脚,下令全军不得再讨论“逆贼郑克臧之死”,否则严惩不贷。

只是他越是这样压制,明郑军的将士越是内心反弹严重,等到容易皑和施琅的大军来到东宁府城之外,城内的明郑军将士在潜藏下来的陈永华之子陈梦球的率领下发动了暴动起义,趁机剿杀了冯锡范和明郑军的名义之主郑克爽。

东宁府附近残余的明郑军将士,在反抗无望的情况下,全部放下武器,向中汉军投降。

宝岛台湾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之中。

中汉军得以一举完成了海内一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