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休息间隙,几位来自欧美的学者主动过来与陈阳交流,对陈阳的观点表示欣赏,并对京都国际医疗中心的工作表现出兴趣。

很显然,这一次h国的这个会议,明显有着一些国际机构安排的记者和媒体人

山本一郎走了过来,低声道:“陈医生,您刚才应对得漂亮。”

“不过,我看h国方面不会善罢甘休,下午的分论坛和明天的案例展示,恐怕才是重头戏。”

陈阳笑了笑:“我们就是前来交流学习的嘛,有交流才有进步。”

山本一郎是见识过陈阳的水平的,不仅仅是医医术方面,更有辩论方面,他这次倒是扮演了吃瓜群众的角色。

下午的分论坛,火药味就开始浓了起来。

下午的分论坛主题是“传统医学理论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创新”。

论坛的主持人是韩医学研究院的一位资深教授。

发言者中,除了陈阳他们,还有h国、R国以及欧美的一些学者。

h国方面的学者发言,几乎清一色地围绕“四象医学”展开,极力宣扬其如何“科学”、“精准”、“个性化”,并展示了一些利用现代仪器进行体质辨识的“创新”方法,试图将韩医包装成一门高度现代化的精准医学。

轮到陈阳发言时,他并没有直接反驳h国的观点,而是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出发,结合京都国际医疗中心治疗劳伦斯、山本一郎以及抢救宋洛军等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在应对复杂疾病,尤其是危急重症中的独特优势和灵活性。

陈阳特别强调了“辨证”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并非简单的体质分类可以概括。

“……中医的‘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的概括。”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比如,一个少阴体质的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表现为少阳病,甚至阳明病。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全局观和动态调整的能力,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体质类型。这正是中医博大精深之处,也是其应对复杂疾病的优势所在。”

陈阳的发言,理论结合实例,逻辑清晰,证据扎实,尤其是提到宋洛军心肌梗死的抢救案例时,台下不少专家都露出惊叹之色。这个案例的难度和成功,极具说服力。

旬佳宏紧随其后,从内科杂病的角度,补充说明了中医辨证的细腻和方药配伍的精妙,进一步巩固了陈阳的观点。

他们的发言,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四象医学,但通过展示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之下,h国学者过分强调静态体质分类的理论,显得有些单薄和机械。

讨论环节,一位h国学者再次忍不住向陈阳发难:“陈博士,您强调辨证的动态性,但这是否会导致诊疗过程过于依赖医生个人的主观经验,缺乏客观标准?而我们的四象体质辨识,有明确的指标和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支持,是否更具可重复性和推广性?”

事实上h国学者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缺陷性。

因为韩医和中医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韩医在h国的地位相对来说较高一些,对外宣传的时候各方面能官方成熟一些罢了,所谓的重复性和推广性不过是h国自己的宣传或者说科普说法。

这就像h国的泡菜一样。

但是这个问题也确实点中了中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常见质疑。

陈阳笑了笑道:“这位教授的问题很好。”

“中医辨证并非没有标准,相反,我们有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诊察手段,望闻问切就是我们的‘检测仪器’。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现代科技,在京都国际医疗中心,我们同样借助现代检查手段来辅助诊断,明确病情。但最终的辨证论治,核心依然是中医理论。”

顿了顿,陈阳加重了语气:“关键在于,医学是服务于人的科学,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是简单的指标堆砌。过度依赖所谓客观指标,而忽视人的整体状态和动态变化,恰恰可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中医的‘主观’,是建立在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高级思维活动,其目标是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活的、变化的人体状态。这与缺乏标准的随意猜测,有本质区别。”

旬佳宏也补充道:“而且,中医的疗效是可重复、可验证的。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对症,不同的医生遵循同一理论体系,也能取得相似的疗效。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客观性。”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不少国际学者陷入思考。

显然,陈阳他们提出的“整体、动态、个性化”的医学观念,比h国鼓吹的“静态体质分类”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那位提问的h国学者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论,但在陈阳等人扎实的论据和从容的气度面前,一时竟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点。

学术辩论最终还是要有深厚的水平为支撑的,水平积累不足,辩论自然就很容易落下风。

事实上因为宋洛军和文修平的叮嘱,陈阳在发言中已经收敛很多了。

分论坛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陈阳一行人再次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不少人都围过来交换名片,探讨问题。

h国方面的几位核心人物,包括金敏哲和朴正焕,脸色则不那么好看。

他们原本想借助论坛确立韩医的“独特”地位,没想到第一天的理论交锋,就在中医博大精深的体系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金敏哲看着被众人簇拥的陈阳,眼神复杂。他低声对身边的朴正焕说:“朴大师,看来我们在理论上很难占到便宜。明天的临床案例展示,必须拿出真东西了。特别是您之前提到的那位患者……”

朴正焕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冷哼一声:“理论之争,徒费口舌,终究还是要靠疗效说话。放心吧,明天的病例,定叫他们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