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首先就是祝大家、祝我自己开书二周年快乐!

两年前的今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在番茄申请签约,这对我的创作之路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象征着一个开始——即便大家都说番茄签约简单,我也认可这一点,但它至少给了我一个起点和一个试错的机会。

在此之前,我也有过创作oc短篇和一些零散的小文章的经历,但终究不成系统,因此这具有程序认可和合同见证的第一次签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两年过去,我已经明白了“试错”与“实践”对于创作以及成长的意义。

写了才会明白哪里不足、怎样改进,做了才能积累经验、向前进步,如果除去从出生到现在接受的语文教育,我其实没有去学习过什么和创作有关的方法,首作写下来纯评感觉和之前看小说多年的经验。

但其实写了才知道写文和看文完全是两个东西\(`Δ’)/

接下来的内容包括但可能不限于我对本书的写作经验总结、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发表一些感言以及对读者宝宝们的感谢,可能会非常长,因为我真的想说很多话。

大家可能也看出来这本书的诸多不足了。

在前文中大篇幅出现、但在后文再也没有用到过的设定,比如圣弗格森的学分制度——那个时候我正处在初次接触长篇小说创作、对一切都无知但对一切都好奇的阶段,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孩一样到处看看到处跑跑,四下探索,不知道自己要做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目标,只是凭着感觉向前摸索和体验。那个时候的创作一句话概括就是“全是感情毫无技巧”,想到什么写什么,好奇什么写什么,梦到哪里写哪里()结合个人经历说的话,那个时候我处在对大学非常好奇的阶段,就根据大脑里对大学制度的片面了解自己编了一套东西出来,用在了自己的作品里,爽完了就抛在脑后了,之后我估计也用不着这个设定了(?ˉ??ˉ??)

如果现在让我评价一下的话,那就是:写得很爽,脑得很爽,虽然没用,还冗余累赘,但是那个时候确实爽到了,以后会多注意(?ˉ??ˉ??)

补充一下,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其实开书的时候没有一点大纲,只有开头的几章。对,只有开头的几章,最开始不到一万字,为了签约就不断往后写,写到签约要求字数了就去签约,签约过了接着写,然后一边写一边补充大纲。

也就是说我最开始根本就想不到本书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悄悄和大家说一下,厄尼斯特最开始的人设是家里开卖牛奶公司的,而埃西莉亚非常非常喜欢喝牛奶,所以两个人经历这件那件事之后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但是现在……嗯……小厄那时候还有爱看动画片的设定和觉得雷电元素很酷的设定。嗯……现在……嗯……

再接着就是入学考试副本的问题,就是围炉夜话·十二幕那里,可以说我为了那个副本掉了很多很多头发,每天抓耳挠腮地列逻辑列设定,编背景编世界观,分析每一个角色的视角,再把所有角色的逻辑结合起来拼成副本的逻辑,但是那时候我的写作真的不够成熟,最后的效果就是我自己捋的时候捋清楚了,但是读者可能看得很辛苦或者根本看不懂,我前几天重看的时候自己都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自己写了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时候,也就是写到七十多章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全文大改,那会儿每天拉磨似的写文改文直接把我整崩溃了,最励志的时候我早上六点就起来写文了,一写就写一天,不像现在一觉睡到下午还不想起来,然后晚上疯狂赶ddl……

我自己的感受是改得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把玫瑰城堡改成围炉夜话,以及改进了迎新舞会副本——关联全书核心的这个副本。

其实本书最初的灵感是歌曲《枕边童话》,迎新舞会副本展现的就是一个童话故事般的梦、以及梦醒之后同伴举杯对饮、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纯粹,写一个童话,写一个美好幸福的梦,写一段有趣梦幻的旅程。

但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我写着写着就把自己见过的东西放了进去——那些我一直能看见,但因为熟悉而感到不以为然的暴力、恐怖和不公。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围绕着我十余年的美好滤镜破碎了,就和舞会副本的美丽灵感被粗陋的现实事件击碎一样。

我一边写一边想,原来我从小到大见到的这些东西比我一直认为的还要不公和可怕,原来我身边的人们所承受的事情比我过去认为的还要恶劣、恐怖,原来我也不是很明慧很纯粹、能看穿一切丑恶、拒绝一切污染的聪明人,我原来已经早被环境蒙蔽了心灵,却一直认为自己干净澄澈,直到我逃离外部环境、沉浸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文字解剖和反省有关于“我”的一切,我才真正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探索。

唯有我自己才能感受到,当我十余年真善美的梦被自己的文字彻底击碎的那一刻,充斥我心灵的愤怒、恐惧以及,失望。

我愤怒于现实的不公与自己一直以来都被环境蒙蔽,我恐惧于我身处这样的环境、将来也有可能深陷这样的泥潭,我失望于现实与我一直所以为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写完了舞会副本,但是又还没有写完。

然后从八十章,也就是修文后的更新开始,噩梦来了。

坦白地说我那时候的状态非常糟糕,每天过着随时想找死的生活,半死不活地写点小文章,焦虑自己的未来,恨伤害了我的那些东西,被自己的疾病纠缠得虚弱憔悴,作息彻底混乱,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起床、吃饭、刷牙、洗澡这种小事,我的生活秩序完全被粉碎,一直到现在,我都还在不断治疗着这一切带来的后遗症。至少现在已经比那时候好多了。

我当时却不觉得自己很糟糕,我出门画了一个石膏画,心里没有什么恶劣和糟糕的想法,只是很平静地挑选颜色、动笔涂色。

我想,这个地点涂红色会很好看。我又想,这个地方画个黑色的符号会显得很高级。

最后的成品血腥离奇充满邪叫气息,我自己都被震憾了一会儿,然后想难道我现在的精神状态真的这么差了?

现在逐渐回归正常生活的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会天天想着找死!但凡天天想找死就是真的该治了!

涂色石膏作品都如此,我想这也可以解释直接反映我心理状况的文字作品——在那个阶段的崩坏了。

前几天重看到八十章的时候,我根本就看不下去了,直到现在也依旧没敢去看,哪怕第九十章之后的章节我也都复习完毕了,但那十章就像一个噩梦,我至今不敢面对。

断更一年这期间,我依旧常常活在困境里,我把给埃西莉亚续写一个美好的结局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作为每一次想死的时候的精神支撑——至少得把书完结了再死。不开玩笑地说,我常常这么想。

结果等到回来一看,女主经历的这些惨绝人寰的事情简直让我两眼一黑一黑又一黑,我既对她感到愧疚,又感到自责,为什么当时我没有让她好过一点,为什么要让剧情崩坏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要给她本就悲惨的人生底色再添上惨烈昏暗的一笔。

最初我有对那部分大修的冲动,但是我突然想到,这一部分的经历已经融入了她的人生,影响着她自此之后百余章的行为逻辑,以及还没有被写出来的、在未来她对待一些人和一些事物的态度。

我又想,如果因为这一部分经历不好就要删改掉,那是否意味着一种逃避?假如一个已经成型的角色的设定还能由着作者随意删改,那角色还是那个角色吗?

如果我不喜欢这段经历我就要把它删掉,甚至为此对角色之后的经历和行为逻辑进行一通大改,让她变成和之前不一样的人——那么,我对她那份经历的感受也能删改掉吗?

即便改掉了小说内容,她的这段过去仍存在于我的记忆里,然后和现在的角色设定进行对比——是啊,她现在很好,她现在幸福了,那我的埃西莉亚、我的伊瑞丝现在在哪里呢?

我想要为她做的,不是忽略、删除那段过去,而是带她走出阴霾,带她逃离,带她迎接平静的明天。

伊瑞丝的角色底色是“逃离”,和我一样。

从一开始她就一直在逃跑,逃出被梦境掌控的劳伦斯,逃出残酷血腥的地下城,逃出被家族掌控、被作为棋子用来博弈的漩涡,逃出被仇恨吞噬的阴霾,逃往她一直以来都在渴望的“正常人”的生活——不带任何压在心底的故事去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去读书去学习自己喜欢的魔法,和同学们一样在去上实践课的路上合唱流行的歌谣,去交不带目的和掺杂利益往来的朋友,在某个闲暇的周末去逛街、去打游戏、对着橱窗里的玩具流露渴望、在朋友的怂恿下去试服装店的新衣服,然后在周一前的晚上对着因为玩疯了而忘记写的作业焦头烂额。

我还记得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就算我心怀仇恨,我就必须要为这份仇恨舍弃一切正常人都应能享受的东西,然后像一个片面的电影角色一样为着仇恨深陷痛苦的泥沼、无法喘息吗?”

正文里有类似的话,但是原话不是这样,但是我懒得翻回去了。

最近我才明白,伊瑞丝其实像我,我也像伊瑞丝,但我依旧分得很清楚,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我影响了她,她也影响了我。

(嫡长女如此权威……)

初次尝试长篇创作,我还没能把角色的故事和作者的故事彻底分清呢,不知不觉就在角色的身上放入了自己的部分影子。

在后续的创作里,我想角色的设定是必须和故事的走向相互配合的,不能由着作者一时的心情和状态说改就改,作品的所有都必须为了作品最初的目的服务,而非单纯为了作者一时的心情服务,否则会导致无法预料和修改成本极高的崩坏——这简直是充斥着血与泪的教训。

还有那个做鸡腿的副本大家还记得吗,挺搞笑的,最后还整出一个七步洗手法——其实我是真没招儿了,我写到那里写不下去了就憋出来一个这么搞笑的东西。哎。其实我自己都不会七步洗手法。其实那段时间我真的在学做鸡腿,而且做得还挺好吃的……真的好吃,嗯。

那时候真的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目的没有章法,梦到哪里写到哪里,哈哈。

再说一个很让人悲伤的问题,那就是伏笔。初尝写作我就爱上了埋伏笔,出门下飞船被撞埋个伏笔,写一段对话埋一个伏笔,切个小番茄也埋一个伏笔,干点啥事又埋了个伏笔,其实很多伏笔我写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后续是要干啥的,化用读者的一句话就是“故弄玄虚”。

结果也很惨烈,我有强迫症,我无法对自己扔下的任何一个伏笔放任不管,再无厘头的伏笔我都要拼命接、使劲圆,立志给每一个被我不负责地生下的伏笔一个完整的家。

……所以现在我决定痛改前非,第一步是立志没事别放伏笔,第二步是把我圆不回来的伏笔一个一个删掉。嗯!

后面如果删掉了重要的伏笔,我会在删除时最新章节的作话同步说明。

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

但乱埋伏笔也有一个好处。结合这本书最开始没有大纲、没有目的的实际情况看,乱埋伏笔和使劲圆伏笔也帮我不断推进了剧情、不断构造出后面的主线走向,真的。

现在这个剧情情况,其实受之前乱埋的很多无厘头伏笔影响,不然我自己想还不一定想得出来现在的状况。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在于,很多乱七八糟的伏笔真的能和前后文的内容精准接应甚至引导出一个好的走向,就像那个世界借着我的笔在自己写一样。

直到我终于深入理解了埃西莉亚这个角色,我才真正决定好了全书的核心走向。

嗐,明明就是我的孩子,我仍然要花上许多时间、许多精力才能真正理解她。

我再也不敢说我很了解某一个人了,我自己生的我都要花那么多时间才敢说认识她(╥﹏╥)

在那之后我在写作上的成长就越来越明显了,我终于学会收束伏笔、编织情节、整理大纲,终于能主导出一幕又一幕逻辑严谨、表达清楚的情节画面,当时写的时候感觉不深,但最近在短时间内重看了这两百多章,我真的感觉到了后半部分章节与前文对比之后明显的进步。

我以为我的写作成长就是这些,我以为我的心灵成长也差不多就到迎新舞会副本那里了,但是实际上我仍然在不断地成长。

现在的我可以对曾经的我自己说,我已经不再因为穿才过膝盖的裙子而慌张了,我甚至支持自己在炎热的夏天、不需要运动也不需要出门和人打交道时不穿内衣了(尺v尺)

我也不再喜欢一些我曾经喜爱的情节,对于那些充斥不尊重的内容,曾经的我不以为然,现在的我看了却会觉得不适并能正视这一份不适。

我初步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学会接受他人的缺点——没有人真的完美,也不该要求任何人做到完美。

我开始学习这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开始理解“以史为镜”这一理念的高度,开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的出路在何方。

这些仅仅是我在没有写作的这一年里学习到的东西,未来我还会学到更多,理解更多,收获更多,然后写出更加贴近真实的故事,更加深刻动人的感情,构造出一个又一个基于现实又脱离现实的乌托邦。

我所理解的在小说中的“现实”,仅仅指的是有着现实逻辑和现实情感,而非现实事件。

譬如我要写对作业的厌恶,我不会在小说里把我解三角函数题的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而是编一个数学魔王抢走公主、勇者和数学魔王斗智斗勇大战三百回合、勇者救出公主最后被公主奖励全套高考真题卷的故事,然后抒发一下公主被勇者不畏艰辛地救下的感动,和勇者收到高考真题卷的崩溃。

才不会写一道真实出现在数学试卷上的三角函数题∵∴的解答过程。

而且我也不会写三角函数。

不知道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如果有的话,那我们之后再说吧!

最后的最后,我想聊一聊“读者”。

啊不行太困了,我要睡觉了,明天再写吧,反正都过零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