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史上最贪崇祯 > 第263章 那地方,包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一片主战之声中,宋献策眼看着袁老头都上头了,心中哀嚎一声,玛德,说好不出头的,咋老天爷非要啪啪打他的脸呢。无奈之下,宋献策小心翼翼的上前将袁可立按了回去,旋即大声道:

“诸位…静一静啊,容我说两句…

陛下,此时出兵南下实为不妥。陛下曾有言:攘外必先安内!如今蓟州,顺天,山西,台湾正在稳步推进新政,全耐我大军主力之威慑,此时不宜轻动,以免横生枝节。此其一。

建奴陈兵边境,若辽东支撑不住,其兵锋势必直指山海关蓟州一线,若此时调集主力大军南下,北方一旦有变,悔之晚矣。此其二。

其三,就算我大军能一鼓作气平定南方,敢问诸位,以目前我们手中的人才和军力储备,是否足以支撑起整个大明的人才供给?若是做不到,南方将会成为我大军的泥塘…

再者,正如太师所言,南京那边不过是一群插标卖首之徒尔,不足为惧,就算要出兵,也应是先北后南。臣以为,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快速平定山东与河南之乱,将新政快速推广下去才是,切不可因一时之愤断送了我等手中仅有的一点优势啊…”

众人:“…”

宋献策的话刚说完,就发现一群大老爷们就这么沉默的瞪着他,给宋献策都整的有点不自信了…在场的都是千年的狐狸,刚刚不过是热血上涌,没想那么多而已,这会儿被宋献策这么一提醒,瞬间就想明白了,瞪着他,那纯属是个意外…

而朱由检此刻一张驴脸拉的老长,是怎么都开心不起来。特么的,登基之前他隐忍,登基以后他还在隐忍,己巳之乱前他忍,己巳之乱后他还在忍,又一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特么都忍了七八年了,前面那会儿他刚说不准备忍了,现在又要忍…妈妈咪的!

正在这时,殿外内监来报:

“皇爷…扬州府八百里加急,第一军都指挥使,总兵官李信送来奏报!”

“呈上来!”

朱由检赶紧让内监将奏报上交,看了起来,众人见状继续保持着安静。良久朱由检放下奏报说道:

“好,就依宋卿之言。传旨,命李信陈兵淮扬一线,务必遏制叛军北上。朱大典辖制淮扬四州,全力配合李信大军作战。

命张世泽,马祥麟各领所部五千禁军,再让秦良玉将军由第二军各拨付五千人,凑齐一万之数,各自开赴河南平乱。

即日起,京师实行宵禁,秦良玉将军领第二军坐镇京师。

命洪承畴即刻领所部开赴山东,剿灭白莲邪教。

命孙传庭调集登莱的第三军一部入山东戡乱。同时出兵侧击建奴。

其余各军于辖区严阵以待,各地官员需将新政传达到位,每个村镇都需要派人反复宣读,务必保证新政顺利推行。

廉政公署需加强对北方各地官员的监察。如此敏感时期,切不可让官员有害民之举发生!”

“臣等遵旨!吾皇圣明!”

见朱由检拍板,众人纷纷躬身应和。旋即,朱由检再度说道:

“如今外朝的官员抓的抓,跑的跑,也没剩下几个了,加上如今人手紧张,咱们干脆就趁着这个机会,将内外朝合并一下,有些机构的职能再做一些调整。朕这里有一些想法,大家一起来商讨一下…哦,对了,记得把那些个官员的家产都收上来,嗯,别忘了还有山东孔氏那狗大户…”

随后,朱由检便与众人商议起了内外朝合并一事。

很快,在众人商议,朱由检拍板之下,内外朝合并完成,内阁地位不变,吏部,户部,兵部职能完善,并未有大的变更,只是出于专业对口方面的考虑,今后兵部人员将逐渐由军队人员升迁担任。

内帑回归本职,将税务司,市舶司权限移交户部,专职打理皇家产业。今后的军费将采用兵部核算,户部核准,内帑发放,内卫监督的形式,四部门相互制衡,责任到人,最大限度的杜绝贪污军饷的情况发生。

工部今后主要负责规划全国建设,兴修水利,疏通河道,道路建设,等等…

刑部今后主要负责全国案件的复核,包括死刑。审判权移交三法司独立执行。

都察院与廉政公署合并,主要负责对官员的弹劾与证据收集。各地逐渐建立三法司分部,将各地府衙的审判权剥离出来,形成官府抓捕,廉政公署起诉,三法司审判的格局。

礼部职能暂时作为礼仪型机构,负责祭祀,接待外宾,教授礼仪等。

增设教育部,将国子监划入教育部,负责统管所有学院教育资源,包括在各地开设学院,教师选拔与考核,教材审定,教师工资审计申报等等。

增设商部,负责统管审核天下商业,包括各地商户,商会以及对外贸易,商税核准等等。

改五军都督府为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除禁卫军之外,节制天下兵马。军部下设后勤部,幕僚部,情报部,军法部,军备部,同时节制兵部。所有武勋统一由军部安置,厉行军功制,无能者直接安排…退休。

整个中央机构调整的核心思想就是军政分离,三权分立,加强皇权。

随着中央机构的调整,大量的人员开始调动起来,各部门为了抢夺人才,纷纷派人前往各地皇庄学院组织考试,考核过关的直接当场带走。

消息传开,老百姓们沸腾了,自古以来都是读书人自己上京赶考,考上了等着分配。这上门考试,考过直接带走上岗的,还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啊。一时间,各地皇庄学院名声大噪,老百姓也顾不上吃那新旧儒学之争的瓜了,纷纷上赶着将自家孩子往就近的皇庄学院送。

到了之后才发现,人家那学院和私塾不一样,是有开学报名时间限制的,而且还要交学费,这年头,老百姓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给孩子交学费?而且这年头没有计划生育,家家都是生一窝的那种,而且这学院的学费还是年年都要交的那一种。

后来又一打听,军属子弟可以免费入学,还特么包饭,参军还能分田。大家伙一合计,那还等啥,各家各户下到刚结婚的小媳妇,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催着家里男人去参军。

老娘们:“孩子他爹,给老娘参军去!咱烂命一条,战死了,你去英烈祠陪皇帝,老娘给你烧纸!家里有了地,娃娃有学上,将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比咱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被人欺负强?”

小媳妇:“当家的,这两天就给老娘留个种,过完年,你就给老娘参军去。玛德,咱儿子必须上皇庄学院!”

老奶奶:“老不死的,要不你也去参军试试。咱家都饿死好几个了,参了军,有了地,咱家就不用挨饿了,也能为孙儿争个上学的名额,听说那地方还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