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真实罪案录 > 第55章 恶毒姐夫-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尸检报告上有这么一句话:

死者双腿有明显被重物压迫过的痕迹。

老周看了验尸报告之后,他突然感觉这个案子没那么简单。

虽然王晓琪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但她的口供在老周看来,还是有些不合理。

第一,王晓琪说自己砍了周勇一下就把他砍死了。

但周勇身上的刀伤有4处。

不过后来王晓琪又辩解称自己当时极度惊恐,不记得砍了几下。

第二,王晓琪说自己在跟周勇拉扯时夺下了周勇手上的刀,这一点也很牵强。

周勇身高180左右,长得也很壮实。

而王晓琪身高只有165,虽然不算瘦弱,但在魁梧的周勇面前,显然不是对手。

但她却能夺了刀并反杀了周勇。这很让人费解。

第三,周勇的额头上有被钝器击打过的痕迹。

但是王晓琪说自己抢了菜刀就直接砍了周勇。

那么这个伤又是哪里来的?

而王晓琪解释说可能是在扭打中不小心磕到了,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更奇怪的一点是,王晓琪一直恳求警方不要去找她女儿。

她的理由是,女儿年纪还小,不想这件事刺激到她。

如果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这个要求倒也合理。

但是验尸报告上的这句话,却让老周发现了一个他之前一直忽略的问题。

凶手会不会不止一个人?

验尸报告说,周勇的双腿有被重物压迫过的痕迹,而且是生前伤。

老周问过法医,从法医的经验来看,很像是被人用身体按压住双腿的痕迹。

但王晓琪的口供中并没有提到她压过周勇的双腿。

事实上,她也做不到能一边压着周勇的腿,还能一边把他给杀了。

张警官又想到蔡大妈说的,她是被周勇女儿的哭声吵醒的。

但王晓琪说她女儿是被她们吵架的声音吵醒的。

那说明吵架声并不小,蔡大妈却并未提到她有听到吵架声,她只是猜测这夫妻俩又吵架了。

就算蔡大妈是因为睡着了没听到吵架的声音,那么在周勇女儿回房间之后,他们夫妻俩的战争并未停止。

王晓琪说周勇当时去厨房拿了菜刀要砍他,这跟脚步声能对上。

但之后听不清楚的说话声就对不上号了。

毕竟两人连刀都抡上了,还能心平气和的说话?

这解释不通。

所以老周猜测,当时可能不止王晓琪一个人行凶,而是有一个人压着周勇的下半身,另一人实施了犯罪。

而蔡大妈听到的说话声,并不是他们夫妻俩的说话声,是王晓琪跟另外一个凶手在说话。

王晓琪是一个人把罪扛了下来。

作为一个警察,老周是不能容忍有凶手逃脱的,他决定把这个人找出来。

于是,他再一次提审了王晓琪。

但是审讯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王晓琪一口咬定就是自己杀了周勇,并没有帮凶。

看来王晓琪是铁了心要包庇这个人了。

但法律是不容许任何人践踏的,警察的职责是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老周最后还是决定找王晓琪的女儿了解情况。

王晓琪和周勇的女儿月月当时是7岁。

虽然还是个孩子,但7岁的年纪已经能很清楚的描述她看到的事情经过了。

老周问月月记不记得爸爸出事的那晚自己为什么哭?

月月说她在睡觉的时候,听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声音很吵,她就醒了,然后跑到隔壁房间门口。

结果看到妈妈正压在爸爸的腿上,还有个叔叔拿东西把爸爸砸晕了。

她当时看到爸爸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她很害怕,就大哭起来。

然后妈妈就跑出来,把她抱回房间,哄了她一会。

还叮嘱她不能跟别人说她看到的事。

妈妈还说,如果她把这件事说出去,警察就会来把她们都抓走。

难怪王晓琪不让警察找自己的女儿,原来女儿看到了另外一个凶手。

老周又问月月,认不认识那个叔叔,月月摇摇头说不认识。

随后,月月问了老周一个问题:“警察伯伯,我妈妈说,只要我不告诉别人我看到的,警察就不会把我们抓走,我一直都没说,为什么妈妈还是被抓走了?”

面对月月的问题,老周答不上来。

发生这种事情,孩子总是最无辜的。

父亲死了,母亲是凶手,这个7岁的小女孩从此就是孤儿了。

既然还有一个凶手,老周就必须把这个人找出来。

但是王晓琪的态度很明显,她是什么都不会说的。

所以老周决定自己去调查。

要查出这个人,必须要从王晓琪的社会关系入手。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人跟王晓琪的关系肯定很亲密。

于是,老周就开始调查王晓琪在成都关系亲密的朋友。

但是调查了一圈,却没发现有跟王晓琪关系特别好的人。

这让老周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侦查方向出了问题。

王晓琪被抓后,女儿月月就没人照顾了,邻居蔡大妈看月月可怜,帮忙照顾了几天。

警方也联系了王晓琪和周勇老家的亲人。

周勇的父母却不肯认这个孙女,最后来接月月的,是王晓琪的姐姐王晓琴。

老周作为案子的负责人,跟王晓琴见了一面,也顺便向其了解一些王晓琪的情况。

没想到,跟王晓琴的这次见面,揭开了一段姐妹易夫的隐秘往事,也为案情的突破带来了关键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