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启禀陛下,我周氏族规除此三项以外,还有以下多项,尽皆重新订立更改!”
“第四条,关于赈灾,族规规定,全族动员,每当京口诸州遇到灾荒年月,周氏族人必须在第一时间配合衙门,开仓,放粮,出动全族人手,尽力赈济百姓。”
周承恩念完这一条,仰头仰视着杨一笑,小声又道:“陛下,其实这一条坚持不了太久,当我们周氏散尽家业之后,那时我们和普通平民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即便那时候我们有这族规,但是我们恐怕已经失去了赈济百姓的能力……”
杨一笑点点头,道:“散尽家业,粮仓变空,确实如你所言,你们将来已经没有这份能力!”
“但是……”
杨一笑忽然口风微微转变,目光看着眼前的清秀少年,他语气隐约透着深意,意味深长的道:“但是这世上之事,总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变数,哪怕你们周氏将来注定会落魄,但你们会在民间拥有一份不错的名声……”
“名声,又叫做名望!”
“以前你们虽然位列门阀,可你们在百姓之中并无名望,有的只是恶名,几乎全民皆愤!”
“以后你们从门阀跌落,也许要靠着自己耕作求活,但你们在民间有了名望,这份名望便是你们的功业。”
“也许你会担心,名望属于虚的,当你们周氏族人遇到苦难时,你这个族长没办法用名望救助他们。”
“比如,你们某个族人家里断粮揭不开锅……”
“又比如,某个族人生病没钱医治……”
“由于你们已经变成平民,所以生活情况和平民一般无二,会缺衣少食,会在寒冬腊月里冻的瑟瑟发抖。而族人们的凄惨,你这位族长却有心无力。”
“所以,那时候你也许会想,名望何其无用,周氏散尽家财的决定何其不该,因此你开始后悔,你们周氏所有的族人也开始后悔。”
“朕推测的这一切,并非是随意的论断,而是从人心角度出发,将来的你们必然会如此。”
杨一笑说到这里时,目光饶有深意看着周承恩,温声问道:“听朕这么一说之后,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心中忐忑。”
果然,眼前少年的面色凄凉,有一抹无助和悲伤,清晰的挂在了脸庞。
杨一笑却忽然笑了,悠悠然吐出一口气息道:“少年人,莫惶恐,虽然朕刚才所推测之未来情形会出现,但是朕这位大唐帝王并不是为了吓唬你……”
“作为皇帝,尔等是朕子民!”
“若论年纪,朕比你大了接近十五岁!”
“而你周氏如今活着的都是年轻人,并且很多人的年龄比你还要小,故而,尔等皆可被朕视作是知礼懂节的乖巧晚辈。”
“那么无论是出于帝王庇护子民的缘故,又或者是出于一个长辈对民间晚辈的照看缘故,朕这个大唐皇帝,心里是不忍看到你们悲苦的……”
“因此,朕不妨再给你一句指点!”
“只要你周氏坚持善行,坚持守住刚才这一条族规,那么,你们便是我大唐境内的良善之家。”
“虽然你们人丁数量庞大,虽然你们族群分支绵延,但是在朕的眼里,你们不再是有威胁的世家,反而,朕会把你们视作构成我大唐民间基础的基石……”
“你们所行之善事,有益于基层民生,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都是靠着宗族自治,维系着最基层的安稳。”
“故而在朕看来,你们乃是基石!”
“少年人,抬起头,看着朕,记住朕现在对你说的一句话……”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要你周氏谨守族规,能做到坚持不懈的扶危济贫,那么当你们将来落魄穷困之时,朕这个大唐皇帝不会无动于衷。”
“周氏如果遭遇大难,朕会适时的伸一伸手!”
“如何?”
……
如何?还能如何?
只听‘噗通’一声,周承恩双膝跪地,这少年确实心性纯良,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满脸都是泪水,汹涌磅礴而下。
“草民,草民谢主隆恩,代我周氏全族,谢陛下庇护将来!”
这一次杨一笑没喊他起来,坦然接受了对方的跪地磕头。
他负手背后,看着不远处的粥棚,眼见周氏少年们还在忙碌,越来越多的百姓领取了施粥。
渐渐的,有欢声笑语响起,那笑声既是来自某个老到掉光牙齿的老妪,也是来自于某个尚且懵懵懂懂的幼年小娃,来自于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来自于每一个吃到热粥的穷人……
不,并不止穷人!
每当百姓们在吃饱之后发出笑声时,周氏的少年们也会发出欣喜的笑,变得更加有干劲,以至于累的满头大汗却不肯停歇。
如此一幕落在杨一笑眼里,让杨一笑的眼神不由流露温柔。
他喜欢看到这样一幕,他喜欢听到百姓的笑声。
周氏虽然是门阀,但是以后和百姓一样,因此,周氏少年们的笑声也让杨一笑很喜欢听。
何谓帝王?
代天行权!
权是权力,也是责任。
但他毕竟不是神通广大的神仙,无法照顾到全天下的子民,因此,便需要子民相互扶持帮助。
这周氏做的恰是相互帮助!
……
在他的示意和催促下,周承恩继续念诵族规。
每念一条之后,少年便仰头,等候杨一笑点评,显然是准备把圣训铭记于心。
恰好杨一笑今日也有此意,所以他听的时候极其用心,于是,在这棵歪脖树旁,一位帝王,一个少年,日光浩浩之下,宛如师徒之间的问答。
只听少年念诵道……
“周氏族规,第五,从今往后,我族不再设立族学……”
“凡是周氏族支之幼童,成长至需要入学之年龄,必须送至朝廷所开之童校,从今而后周氏幼童只做大唐的学子”
“陛下,这一条规定的是我族之教育!”
只听大唐帝王点评道……
“嗯,很好!”
你们周氏族老想的很通透,目光也看的足够远,想必他们分析过朕的过往,推测出朕是个重视幼童教育的人。”
“自古以来,门阀设立族学,族中子弟读的是有益于族群的书,所以培养出来的便是效忠族群之辈。”
“朕这一生,立志更改,朕要让天下开遍蒙学,每个孩子只读我大唐的书!”
“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几乎要和整个门阀阶层做对抗,而你周氏定下这一条族规,乃是主动替朕开了一个先例……”
“故而,很好,很好啊!”
“你周氏此举,可视之为朕之马前卒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