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倒是村长知道一些,给大家解惑,“说是今年科举改制了,加试,二蛋今年从年初开始,一直考,考到举人,还要参加明年的春闱!啧啧啧.....这本事,以前怎么就没瞧出来他那么厉害呢!要是我们村的孩子全都去念书,是不是还能再出几个秀才举人?”

他们在村里,本就消息闭塞,村里只有杨江的几个孙子进学堂,除了最小的杨来贵,其他全都有了出息,这对村民来说就是个信号!他们也可以的信号!

村长这么一说,立马有人附和。

“村长,我觉得咱要不要一起出钱请个先生来村里给娃启蒙,等娃识字会写了再送去麻浦书院试试,万一进了呢?若是进不去还能到县城唐秀才的私塾念书,也是可以的!”张氏趁机说道。

现在榕树村家家户户日子都过得不错,靠作坊每年一家都能攒下二三十两银子,秋收后粮食吃不完,房屋还都是新的,近十几二十年不用考虑房屋的事情,既如此,他们自然也能做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了张氏开口,不少人都跟着附和。

村长自己也动了心思,内心激荡地看了一圈村民,咬牙道:“那就合计一下,多少家同意,又有谁家不愿意的,问清楚了,还有这个村学怎么办才好,该给多少银子才合适。”

听听,他分明也是早有想法。

杨老头看了一圈,沉吟道:“这种事想必大家应该都不会反对,我知道有些人家家里没有合适的孩子,不想出这个力,但是咱得看以后,将来家中孙辈也是可以入学的,若到时候再来扯皮可就不妥了。”

几个本想反对的妇人当下就噤了声。

她们的孩子都十来岁了,过三五年就可以娶妻生子了,现在确实占不上便宜,但孙子还真不好说,万一将来有了孙子可不得跟着村里的孩子一起念书嘛!

村长看杨老头一句话就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感激地冲他笑笑,道:“若是没人反对的话,那就这么办,在村里祠堂边上圈一块地,弄个学堂,建房子的事情让杨有和杨军负责,其他人帮忙,咱自己干,不用请人,也花不了几个钱。

至于请先生.....”

杨老头道:“来贵在麻浦书院念书,现在一年束修是二两,我问过何掌柜,麻浦书院的先生一个月束修是五两银子,但这是请秀才的价,若是请举人上课,一个月要八两银子,逢年过节还要给各种礼。”

“嘶!这么贵!”村民惊了,还有人打起退堂鼓。

李氏道:“那是麻浦学堂先生的价钱,我们这种小村子,不用跟人家比,依我看,咱也请不起举人老爷,请个秀才公就差不多了!而且这秀才公指不定还请不到呢!”

他们平安县统共就那么几个秀才,这两年倒是多了一些,可人家都是家中宝贝,全力供着的,不一定愿意来他们这里。

“那请个童生总可以吧!多少给孩子启蒙教点东西,不然人家学堂也不一定收啊!而且县里那么远.....”张氏退而求其次,在她看来肯定是秀才最合适,但实际情况摆在那里,还真没招。

村长仔细琢磨了良久,拍着大腿起身,“先把村学建起来再说!连房子都没有还谈个屁!对了,杨江,明日大家都上你家吃喜饼去!”

杨老头满面红光,使劲儿点头。

一家子回到老屋。

周氏还一副神思不属的模样,不停地喃喃,“你们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来贵学点别的?”

杨老三直接打断她的异想天开,“来贵现在很好,你别瞎琢磨!”

说着他看向杨老头,“阿爹,这村学要建多大?”

杨老头想起麻浦书院气派的样子,心驰神往,然只是一瞬,他立马被打回现实,垂眸道:“弄个二进院子,前院修得宽敞一些,中间一排四间屋子全都用来给孩子们上课,两侧再各起一排四间屋子,也许后面用得上,左侧修一个小院子,生火做饭洗衣都在里头。

右侧也要弄一个小院子,专门给孩子们出恭净身,还得费点心思。

二进院子跟一进院子一样规格,万一请来的先生住得比较远也能留宿,还不会被打扰.....总之要提前把问题考虑进去,回头你跟村长商量一下,估摸着也用不了多少钱。”

这样一座院子顶天用五六十两,平摊了每家每户也就一二两银子的事情,放在以前真的很多,但现在估计大家都不会计较太多。

杨老三连连点头,迟疑道:“这件事要不要跟大嫂说一下,毕竟她可是我们村地位最高的。”

要是没有江宁也不会有今天的榕树村。

杨老头微微颔首,“自然是要的,此事村长估计已经去办了,咱不用开这个口。”

傍晚回来的时候他看见村长从村东老大家的宅子里下来,十有八九是找管家送消息了。

事情确实如杨老头说的一样,村长早就让人给江宁送去消息。

江宁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下人追上来把信给她。

江宁看完,嘴角微微上扬,同两个儿子说了此事。

杨三铁举双手赞成,“一人强不是强,整个族人都强外人才不会欺负我们,阿娘,我们是不可能护着村里族人一辈子的,村长这个想法极好,若是十几二十年后我们村再出几个秀才举人甚至进士,榕树村可真成了平安县第一村了。”

杨二蛋颔首,“我也是这么想的,阿娘,既然村长来信,我们肯定要支持,村学是村里的,咱村子有作坊,建个村学用不了多少银子,倒是请先生要不少钱,我出一百两聊表心意。”

“既然二哥出一百两,那我也出一百两。”杨三铁当即说道。

他倒是想多出一些,又不好越过兄长。

江宁看他们都支持,晒然,“我出一千两,大头出四百两,你们兄弟三个一人出二百两,还有小丫,也出一百两,这笔银子从公中走,不用你们掏钱。”

说着她让花枝将银票取来,交给送信的下人,又写了一封回信让他带回去。

榕树村村长知道江宁会支持,并且会出银子,却没想过她竟然一口气给了两千一百两,其中还有一百两是杨小丫出的。

这笔银子数目实在太大,他第一时间将村民召集在一块,说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