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带领农民起义 > 第1400章 勇卫四营南下剿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铁在与卢老爷结束会谈之后,当天便领着弟兄们从开封拔营往西撤退,撤到了距离开封有两百多里地的密县山区,也就是后世郑州市下辖的新密市嵩山东部余脉山区。

虽然王铁在与卢老爷会谈的时候说的那叫一个大义凛然,但是卢老爷该防还是得防着王大帅玩阴的,卢老爷等探马来报铁贼匪兵全部进山之后,才下令勤王部队从开封柳园渡口渡河北上。

在会谈的过程中王大帅并没有像八大王他们那样向卢老爷提要求,因为王铁很清楚卢老爷做不了主,即使卢老爷能做的了主答应的条件那也不过是为了暂时稳住他罢了。

虽然王铁很相信卢老爷个人的人品,但是王铁不相信大明朝的官府信誉,所以也就没有去多费口舌跟卢老爷谈条件。

这场会晤仅不到半个小时便结束了,虽然王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卢老爷的态度则是相当的冷淡,哪怕是收了王铁的钱粮之后那也没几句客气话。

因为卢老爷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士大夫,他着士大夫的清高与傲气,他面对贪官污吏不会同流合污,面对盗贼匪寇那也一样不会丢失体面,同样他面对外敌入侵更不会卑躬屈膝。

哪怕是收了王大帅的钱粮那也是一副说教的口气,而不是像那些为了安抚境内贼寇的官员一般,与盗贼一块把酒言欢称兄道弟丧失士大夫的体面。

...

卢老爷领着杨世恩、祖宽、李重镇三路勤王军抵达畿辅之时已经是九月初,此时那鞑虏阿济格所率领的八旗鞑子兵已经携带掳掠的人口牲畜钱粮出关回辽东虏巢。

所以卢老爷便失去了这个与鞑虏一战的机会,不过这机会还有多的是。

卢老爷抵京述职之后在京城闲住了半个月,朱由检于九月的下旬正式下诏任命卢象升为宣大总督,卢老爷领旨后随即走马上任宣府镇。

自此卢老爷与中原剿贼之事再无瓜葛,这宣大总督也是卢老爷人生与仕途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他将继续为大明朝发光发热直到燃尽最后一滴血。

...

这卢老爷离开中原之后那中原剿总的职务自然是得需要人来接着继续干。

虽然这六省剿总位高权重看似手握重兵威风八面,但从朝中到地方的官员都清楚,这个位置那不是烫手的山芋而是一颗点燃的震天雷,没点本事的话大概率是会被炸成碎片。

这太平盛世各路牛鬼蛇神抢着干的总督职位,到了现在从朝中到地方居然无人问津。

朱由检几次指派朝中官员前去上任,那被指派的官员不是装病去不了,那就是直接上书说自己本事不行无法胜任,气的朱由检一口气罢免了好几个推辞的官员。

所以这六省剿总的职务暂时空缺,由新任的河南巡抚丁宝桢暂时代理,不过这丁宝桢这个代理六省剿总那也是形同虚设。

因为这丁宝桢威望能力都不行,别说外省的骄兵悍将他使唤不动,就连他直接管辖的河南本地官军那也对他的是阳奉阴违。

所以在丁宝桢代理六省剿总的这段时间里,那中原各省的流寇和土贼日子过的都非常的滋润,基本上没有来自官军的威胁。

其实朝廷也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只需要打破祖制启用武将领兵,启用左良玉左大帅提督中原各镇兵马剿贼,那剿贼的效果估计比卢老爷干的还要好。

只可惜这大明朝的君臣既要放着武将掌权威胁朝廷,又要武将出力卖命剿灭内地流寇。

所以这大明朝的君臣在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指导之下,愣是让六省剿总这个至关重要的职位空缺到明年的四五月份,差不多空缺了将近十个月之久。

...

这卢老爷北上勤王调任宣大不仅带来了六省剿总空缺的这一个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中原剿贼兵马空虚的问题。

这辽军祖大乐、祖宽、关兵李重镇这三路人马加起来虽然只有一万多人,但中原战场能打的部队除了左良玉也就他们这几个,可以说整个中原战场就靠他们几个还有左良玉给支撑着。

本来这朝廷是想把这几支关辽军给打发回中原继续剿贼的,但这几支部队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因为思念家乡都不愿意回去剿贼,哪怕是在关宁锦前线跟鞑子拼命也不愿意去中原,就连卢老爷来亲自劝他们他们也没用。

这在崇祯八年的时候,川兵邓杞部因为营中长期在外作战没有回家导致兵卒心生怨恨,最终引发了房县兵变烧死总兵邓杞。

朝廷吸取了崇祯八年的教训,见这三路关辽军不愿意回中原剿贼那也就算了,免得到时候激起兵变便宜了贼寇。

这关辽军不愿意南下剿贼,那他们的岗位还是得要填补的,可放眼当下的大明朝已经没有多少多余的兵力可以调往中原地区。

西边的陕西三边那不用说,虽然高闯贼被诛,但李闯贼现在闹腾的比高闯贼还要厉害,所以这陕西三边是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抽调前往中原。

卢老爷新上任的宣大各镇那就更不用说,鞑子今年就是从宣镇破的关,再从宣大调兵南下,那这宣大就成了鞑子的厕所想上就上。

至于蓟辽各镇抽调的的兵力已经够多了,现在宁夏的辽军祖大弼部、南阳的左良玉部是从昌平镇调的,滁州的关兵阎雄部等等很多现在内地的边军都是蓟辽各镇抽调的。

所以这蓟辽各镇已经抽不动了,再抽兵南下的话,那这蓟辅的东北大门就成了鞑子的第二个想来就来的厕所。

这蓟辽、宣大、陕西都抽不了兵,朝廷自然也就只能把主意打在京营上面。

其实这京营也有一支部队在关内,那就是驻守泗州祖陵的倪宠部,这倪宠部从从崇祯五年调往山西剿贼一直到现在都在关内打仗。

这京营少爷兵的战斗力拉胯的连一般的小毛贼都剿不动,朝廷派遣的京营部队自然不会是这种少爷兵。

而是崇祯三年鞑子入寇之后,朱由检耗费无数钱粮和心血打造的一支由他这个皇帝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勇卫四营。

后世不了解历史的人总是批评崇祯皇帝为什么不组建一支直属部队,其实朱由检搞了的,而且还搞的有声有色非常的不错。

这勇卫四营每营额兵三千人总共一万两千人没有空饷,都是从蓟辽各镇营兵中挑选的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好兵,没有用京营的那帮马不能骑弓不能开的少爷兵。

营中军官那也不是京营京卫的那帮只会贪污腐败的蠹虫,大部分都是蓟辽各镇中选拔的没有背景从基层一刀一枪披上来的优秀军官。

这些军官那都是朱由检亲自挑选并亲自接见任命,那对朱由检的个人忠诚度是没有话说,都愿意去为皇帝卖命的那种。

就比如那周遇吉,在大明朝都已经到那份上了,山陕官军望风而降的背景之下,这周遇吉依旧为朱由检尽忠。

可见朱由检亏待了很多人,但绝对没有亏待勇卫四营的将士,要不然他们不会对朱由检如此的忠诚。

这勇卫四营不仅官兵的待遇好,武器装备那也是没得说,四营官兵没有纯步兵全部都是马军,骡马化程度比流寇都要高。

各营除了马步军之外还设有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和火器部队,基本上是按照戚爷爷留下的兵书组织操练的。

兵部经过研究决定并报皇帝朱由检同意,于崇祯九年的十一月,正式调发勇卫营南下剿贼。

以太监刘元斌为提督并领一营兵马,太监卢九德为监军,黄德功、周遇吉、孙元良为副将加援剿总兵头衔各领一营兵马。

其实朱由检是非常不愿意把这支部队调往南方剿贼的,因为这朱由检对文臣武将极度不信任,也只有这他一手组建的勇卫营在身边才能让他有点安全感。

但目前的形势已经是无兵可调,所以朱由检也只能是忍痛割爱将他耗费无数心血打造的一支部队调往南方。

本来这内阁和兵部是打算按照惯例,选派两名文官分别担任提督文臣和监军御史,但朱由检坚持用太监领兵和监军,不让文官染指他的这支直属部队。

朝中的大臣那也不敢跟皇帝争,只能任由皇帝打破这个惯例用太监领兵。

这勇卫四营由于归太监统领,所以这支部队与六省剿总之间就没有了统属关系,双方之间只是合作关系,都归于朝廷管辖。

那这样一来六省剿总衙门没有直属部队就成了一个空壳子(杨世恩部回楚之后回归郧阳镇管辖),所以朝廷就开始有了增兵加强六省剿总实力的议论。

那河南总兵辽军祖大乐部北上之后,这河南总兵的职务以及河南镇标营的缺位就空出来了。

原河南镇标营在前河南总兵汤九州革职之后继续归汤九州统领,嵩县一战汤九州被铁贼击毙,其部营兵逃亡者众,河南原镇标营那也就没了。

其实这原河南镇标兵大部分都跟着孔尚兴一道去投了左良玉,但在账面上这支部队已经消失了。

为了填补这个缺位和职务,所以朝廷便开始商讨河南总兵的人选,这讨论到最后居然弄了一个文官来当总兵!这人就是现任的淮扬巡按御史张任学。

但张任学是文官不懂打仗,所以朝廷便将划归左良玉援剿镇下辖的罗岱部改编为河南镇标营,以参将罗岱为张任学的中军坐营官,并调归德参将陈永福为开封副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