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出兵济州岛后,得到消息的北洋方面随即拍来电报探询情形,其间还包含了,欲和两江相配合,共同开展行动的强烈意愿。
然而两江方面的反馈,却依旧淡漠,延后了数日才不冷不热的做出回复。
在这份好似声明的答复中,两江方面告知北洋,此次进占济州实属孤立的行动,并无其他联系和后手。
而且两江仍然不打算介入到当下的战事当中,反倒劝告北洋还需多做努力。
这样的态度,让北洋乃至清廷都大为惊诧。
那些原本为两江出兵而欣喜,还吹嘘自己早就有此判断的清流言官们,瞬间都傻了眼,又转而开始对两江进行谩骂和攻讦,称其分明就是阴谋叛逆。
两江究竟有没有“阴谋”,所谋的又究竟是什么,急于想知道其中答案的,当然是李鸿章和日本。
最终的揭晓,则是要有先后顺序的。
首先明白过来的,是日本方面。在其反复探问之后,才逐渐得到了两江的表态。
两江告知日本,此番进取济州是如前约而为,并且坚持日方亦应如约行动,勿要进犯大清国土。
但考虑到北洋确实仍保有相当的实力,特别是在海军方面,因此日军继续袭击其港口基地,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被接受。
同时,两江重申双方间约定的效力,并指出日方若想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仍需奋战。
而当大清终不肯就范之时,两江也定会适时出面“劝说”,以合理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事。
如此一来,日本总算明白了红线是在何处,在关起门来进行一番研判之后,最后无奈的决定,只能按照两江画出的路线行进。
此后日军根据大本营的命令,改变了作战方略。
其陆军向朝鲜与大清的边界线集结,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虽说小规模的越界袭扰时而发生,但日军确实放弃了大举入侵的计划。
日本海军则开始频繁的,向北洋海军的基地发动袭击。
因为此时的北洋舰队,已经全部集结在了威海,那里也就当然成为了被攻击的主要目标。
日本联合舰队除了对威海实施了严密的封锁,和不断进行突袭。还不时袭击旅顺、大沽、烟台和登州等地,以此来给清廷和北洋施压,逼迫北洋海军出港决战。
日军的这种伎俩,还真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清廷对于各口频繁遇袭,表示出极大的不满。
陈济怀也很“凑巧”的在背后拱火,上书朝廷,建议若北洋不能收复朝鲜,莫若当舍则舍,以求尽早罢战言和,免得劳师糜饷,内外不靖。
陈济怀当然知道,此刻大清痛得尚不深刻,朝中的主战派们也仍在高谈阔论,自然不会听他的反话。
而清廷受到日本人和两江那边的双重压抑,无力找正主反击,便把所有的窝囊和委屈统统发泄到了北洋的头上。
朝廷由此频繁下旨,言辞强硬的勒令李鸿章,命其从速督派北洋各军主动出击,挽回颓势。
圣旨令北洋海军出港迎敌,击退敌舰,勿使各海口遭敌袭扰。若确实力有不逮,也应移驻大沽设防,以求拱卫京畿。
还指责淮军各部,久驻辽东,空耗饷粮,宜尽快东渡,收复朝鲜,重树藩篱,方能一雪前耻,略赎旧过。
接着清廷又连续开出罚单,将北洋各将领、要员,撤职的撤职,查办的查办。还调原湘军和楚军旧将,赶赴辽东,接掌战场指挥。
在朝廷这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下,李鸿章也是无力抵挡,只能奉旨行事。
10月底,清军开始沿着鸭绿江一线,朝对面的日军防线发起了反击。
辽东的清军总兵力虽已逾四万,略优于日军,且淮军主力精锐皆在其列。
但其指挥混乱,各路皆各自为战,鲜有合力,将领也多无交战决心,部队士气低迷,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清军的反攻行动,拖拖拉拉,断断续续,持续了月余。却毫无成效,反倒损兵折将,消磨了有生力量。
在清军陆上展开行动后,北洋海军也终于在上峰的逼迫下,于11月初尝试出海作战。
因为主力战舰多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尚未完全修复,弹药物资也很是匮乏,眼下的北洋舰队其实并不具备投入大规模海战的能力。
因此其出海,实际上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打算转一圈就回。
然而苦等海战机会的联合舰队,却岂容错过,早已埋伏等候,意图截杀。
已经收获信心的日本海军,再无从前的惧色,借北洋舰队出航之际,全力出击,双方也在威海西北外海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杀。
在此战之中,北洋的“靖远”号、“安远”号和“嘉远”号三艘主力战舰被击沉,余下各舰在遭受新创后败回了威海。
此后,日本海军针对苦守不出的北洋舰队,发动了数次夜袭。使得北洋剩余的主力战舰,或沉或伤,基本折损殆尽。
清廷的瞎指挥,果然“成果”显着。
北洋海军在遵旨行事后,莫说出海迎敌,就连转移至大沽亦无法做到。
何况大沽的条件远不及威海,去到那里,除了离京畿近些,能给朝廷增添些虚无的安全感外,只能给舰队的生存增加更多的隐患。
陆海两军皆受重创后,就连浑浑噩噩的清廷也看得出,仅靠北洋是根本无法挽回败局的,若日军再大举进犯,恐怕连自保都很困难。
因此在朝廷的内部,主和派已经开始抬头,风气日盛。
可是死要面子的大清,仍然觉得就这样收场,于心不甘。又真的担心继续打下去,会危及根本。于是又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向了江南。
自11月中旬起,清廷就连番降旨给陈济怀,重提要两江出兵北援,以解危局之事。
而在暗地里已经准备了数月的两江,也终于等到了“阴谋”得逞的时机,开始释放出愿意出兵的信息。
朝廷对此当然欣喜,以为这次总算又有人救场,而且应该能够成真。
可谁料,紧接着他们收到的,便是两江开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