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好莱坞:导演旋风 > 第967章 走个过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剑桥分析”事件并非孤例,而是社交媒体行业数据滥用问题的集中爆发。

2014年,剑桥大学研究员亚历山大·科根通过一款名为“这是你的数字生活”的心理测试应用,收集约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并将其转售给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

后者利用这些数据构建选民心理模型,尽管Facebook在2015年获悉数据滥用行为,但直到2018年3月媒体曝光后,事件才引发全球哗然。

上次国会质询中,扎克伯格承认平台“未能尽责保护用户数据”,并承诺改革数据共享政策。

然而,媒体进一步挖掘发现,Facebook与数百家第三方企业存在类似的数据共享协议。

这种矛盾的商业逻辑暴露了社交平台的本质困境,其盈利模式依赖用户数据的商品化,而隐私保护仅停留在危机公关层面。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传统媒体与社交平台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抗关系。

《纽约时报》《卫报》等机构通过深度调查揭开了数据滥用的黑箱,推动公众认知从“技术中立”转向“技术问责”。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本身仍是信息传播的主战场。Facebook通过算法控制新闻推送,甚至被指控压制对其不利的报道。

这种“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角色冲突,使得媒体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科技媒体在事件中表现出“轻批判、重技术”的倾向,将数据泄露归因于“个别开发者的违规操作”,而非系统性风险。这种叙事淡化平台责任,进一步模糊了公众对数据主权的认知。

来到国会大厦,记者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伊万卡戴着眼镜,但古旋风没有,还很和气的向记者们挥手致意,显示轻松的气氛。

毕竟这次质询的人不是他,作为旁听者,自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不过他也没有接受任何采访,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牵着伊万卡,快步进入国会大厦。

有些观众甚至都在疑惑,“这件事跟风神有什么关系?”

可见他的商业身份并没有深入人心,看来他刻意降低在商业方面的曝光度是起到效果了,很多人还是认为他只是好莱坞电影导演而已。

听证会伊始,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查克·格拉斯利率先发难:“扎克伯格先生,Facebook曾多次承诺加强用户数据保护,但类似事件仍在发生。我们该如何相信你们的整改措施是有效的?”

扎克伯格神情严肃,双手交叠置于桌前:“格拉斯利主席,我们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数据监管,包括限制第三方应用的数据访问权限、提高透明度工具,以及聘请更多内容审核人员。”

然而,议员们显然不满足于泛泛而谈参议员艾米·克洛布查尔直指核心:“你们是否在2015年就知晓剑桥分析违规获取数据?如果是,为何直到2018年媒体曝光后才采取行动?”

扎克伯格短暂沉默后回答:“我们确实在2015年收到相关报告,并要求剑桥分析删除数据。但当时我们未能充分核实其执行情况,这是我们的失误。”

随着质询深入,议员们的提问逐渐聚焦于Facebook的商业模式与数据隐私之间的根本矛盾。

参议员理查德·布卢门撒尔犀利指出:“你们的盈利模式依赖用户数据精准投放广告,这是否意味着隐私保护永远无法真正优先?”

扎克伯格试图辩解:“我们正努力在商业利益与用户隐私之间寻找平衡。例如,我们推出了‘clear history’功能,允许用户清除第三方数据追踪记录。”

但布卢门撒尔并不买账:“这远远不够。你们是否考虑改变现有广告定向模式,减少对个人数据的依赖?”

扎克伯格略显迟疑:“我们正在评估多种方案,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需要时间。”

质询的另一焦点是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的监管责任。

参议员马可·鲁比奥提问:“许多国家已开始对科技公司加强立法,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Facebook是否准备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同等标准?”

扎克伯格回应:“我们支持合理的监管框架,并已在欧洲实施GdpR标准。未来将根据各国法律调整政策。”

然而,鲁比奥追问:“如果政府机构要求你们提供用户数据以配合审查,你们会怎么做?”

这一问题显然触及敏感地带,扎克伯格谨慎回答:“我们遵守运营所在国的法律,但也会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长达四小时的质询接近尾声时,参议员黛安·范斯坦总结道:“扎克伯格先生,公众对Facebook的信任已严重受损,你们能否给出具体时间表,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扎克伯格承诺:“我们将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所有数据安全升级,并定期向国会提交进展报告。”

然而,议员们的表情仍充满怀疑。商业委员会主席约翰·图恩最后警告:“我们会持续监督Facebook的整改情况。如果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国会将不得不考虑更严厉的立法措施。”

这场听证会再次凸显了科技公司在数据隐私问题上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Facebook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修复信任裂痕,另一方面,立法者要求更严格的监管与问责。

扎克伯格的答辩虽展现了诚意,但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疑虑。

在数据驱动的数字时代,如何在创新与隐私、商业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仍是科技行业与监管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而此次听证会,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博弈的一个开端。

长期来看,解决方案需结合多种路径: 1.技术层面:开发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将数据控制权归还用户。

2.法律层面:建立全球性数据治理框架,明确平台的“数据受托人”责任。

3.文化层面:通过媒体教育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打破“用隐私换便利”的惯性思维。

“剑桥分析”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交媒体繁荣背后的结构性危机。

当扎克伯格在听证会上承诺“让Facebook重回初心”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一个由数据驱动的世界里,平台的权力边界究竟该划在哪里?或许答案不在于某家公司的自我改良,而在于全社会对技术伦理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