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白头鹰的氢弹技术来自德国,二战前,大量德国科学家因为受到排挤,逃到美丽国,也带去了当时第一流的科学技术。比如爱因斯坦。
原子弹体积大,威力小,其实用于实战有很多限制,没有氢弹技术,原子弹只是一个放在发射架上的摆设。所以,在后世,即便曹县、印巴都迈入核门槛,五大流氓却并不放在心上。
回过头去说氢弹的起爆原理,在之前实际上只有一个路径,掌握在白头鹰手里。二战结束后,英国虽然得到美丽国的氢弹技术,却严格受到限制,没有山姆大叔点头,根本发射不出。
所以,这一路径可谓是机密中的机密。
但这个构型有个大问题,耗费巨大不说,氢弹即便经过严格的储存和保养,保质期也短,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失去功效。因为这个缺陷,虽然说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美丽国和毛子的核武库中都是好几千枚氢弹,但能够炸响的鬼知道有几个。所谓的核威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挺不靠谱的。
但余敏却发现了另外一种构型,不但极大地压缩了成本,还把氢弹的保质期大大地提升,使得氢弹的妥善率惊人地高。
所以,这个伟大的发明又被称之为余敏构型。
对于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说,原子弹只是入了核俱乐部的门,等到余敏研究出氢弹,中国人民才算是真的挺直了脊梁。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列强就死了侵略我国的心,我们也有对等的核报复,核战中,没有赢家,大不了同归于尽。正如毛子说过的:没有俄罗斯人的地球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什么叫国士无双,余先生就是。
听到孙朝阳惊呼,余敏先生笑了笑,伸出手去:”我又没有三头六臂青面獠牙。“
孙三石同志紧紧地握住余敏的手,彷佛握住一口爆发的火山,烫得浑身火热,他说话都有点结巴了:“先生,我不不不……不同意您的意见。”
“哦,孙三石同志你要反对我的观点吗?”余敏松开孙朝阳的手,指了指旁边的沙发,示意他坐下说话。
孙朝阳哪里坐得踏实,他一身都绷紧了:“余先生,是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让我们在不用受到外国强盗的核讹诈,的确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共同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的,获得这样的成果实在太不容易了,它需要国家计委,军事工业委员会,核工业部,六百个相关专业,八千多家配套厂家,对,它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对,它需要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人民,平凡而伟大的科技工作者。”
说到这里,他浑身哆嗦,眼睛里沁满了泪水。
屋中其他人也很激动。
孙朝阳越说声音越大:“我们一直讲人民史观,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是别忘了,是英雄在推动历史的发展。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尤其讲究天才的作用。余先生,你就是天才。”
余敏倒被夸得不好意思,正要谦虚,宗光辉肯定地说:“那肯定是,余敏同志可是科学院院士,不是天才能做两院院士吗?”
他又笑着对科委的人说:“怎么样,孙三石的文学才能可以吧,让他 写这个剧本,你们放心吧?”
其他几人都点头,说宗光辉选人选对了。
宗光辉又笑着说:“我看孙三石同志的意思是对写这个剧本有点顾虑,怕写不好。”
其他人都说,尽管写,他们对孙朝阳有信心。
孙朝阳站起来,捏紧拳头:“我有信心,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荣耀。”
能够为这么一个伟大的人树碑立传,是何等的荣耀,即便赌上自己的晚节和名声也在所不惜。
宗光辉和焦健见孙朝阳答应写剧本,互相看了一眼,同时看到对方眼睛里的喜色。
他们可不知道孙朝阳是文抄公,但人孙三石自出道以来,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引起全社会轰动的。《棋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寻秦记》是销量爆炸,与金庸作品比肩。《暗算》的销量也不说了,未来有获得茅盾奖的潜力。《文化苦旅》更是带动了一时风尚。
这家伙的作品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言叶之庭》是小日子畅销书,《断臂求生》还被好莱坞名导拍成短剧。
只要他点头,这个剧想不红都难。
孙朝阳也知道这次没有什么可抄的,要独立创作肯定很难,但此情此景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深吸一口气,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我想采访一下余敏先生,这需要花点时间,就现在吧。”
说着话,就掏出笔记本和钢笔,一边咨询,一边在上面飞快记录。
余敏院士日理万机,今天能够来这里也是不得已抽出半天时间。其他人都知道机会难得,也不耽搁,立即围在他们周围,做记录的做记录,拍摄的拍摄,井井有条。
这相当于一次采访,孙朝阳不住问余敏先生的个人情况,当然,因为工作关系,余先生的个人情况中有很多涉及到最高机密,组织纪律摆在那里,也没办法回答。
余敏先生二十年代生人,祖籍河北宁河县。一九四四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一九五一年,研究生毕业,任职于中科院核物理研究院,六一年的时候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六六年,完成氢弹原理实验。同年六月,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八零年的时候,余敏先生当选专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如今是能源部和工业总公司科委副主任。
现在的余先生年事已高,但依旧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采访到了尾声。
一个科委的干部低声道:“余老,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您也该回京了。孙朝阳同志,可以结束了吗?”
孙朝阳合上笔记本,虽然说他对于未来怎么写剧本还是心头没数,却也不好意思再打搅了:“最后一个问题,余老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吗,或者说什么生活习惯?”
余敏忍不住问:“业余爱好,生活习惯也要写进剧里面去吗?”
孙朝阳:“人物刻画描写,一般都会抓住一个点。比如我写的《棋王》,主角王一生的特点就是喜欢吃,喜欢下棋,在这上面下功夫,人物就立起来了,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余敏先生哈哈笑道:“那小说我读过,挺有意思的。不过,我这人对于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一日三餐能吃饱就行,至于味道嘛,不过是取悦大脑,其实没什么意义。只要营养够了,味道怎么样都不重要。哈哈,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那点粮食定量根本不够吃。做科研也非常费脑子,营养不够怎么办,当年我爱人就攒了鸡蛋,煮好了送给我吃。家里两个娃好生气,他们也想吃鸡蛋。嗨,说起来还真有点对不住他们。不过,我爱人送的鸡蛋我也没落着享用。我当时用鸡蛋做悬赏,单位的人谁完成当天的研究任务,我就奖励给谁。你们是没看到,大伙儿那积极性……”
余先生说得幽默,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孙朝阳眼睛亮了,心道:这不就是电视局《功勋》里的情节吗,原来是真的。我还说这剧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不就有了。成了,成了!
哈哈哈,我的节操,我的晚节,这回是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