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
很快就迎来第一场大雪,可惜沪市的雪下得不大,跟东北比还真不算什么。
不过,沪市的冬天更湿冷,这里供暖都跟不上,最多的也就烧炉子,这里平原没有柴可少,即使有山丘也不高,所以供暖一般烧煤。
要是农村的可以烧稻草,市里和郊区一般都烧煤,但是每个人的供应有限,所以烧煤取暖需要节省。
沪市的房子都很小,二三十个平房要住七八口人。
冬天在客厅里烧煤炉子,既能烧水做饭还能取暖,一举多得这样能省煤球。
家属院的条件已经算不错,沈婉清带着孩子们烤红薯,还告诉他们不能接近煤炉。
“你们肚子饿要跟我说,还有水果也能随便吃,口渴就喝我准备的水,就是不要靠近煤炉子。“沈婉清不放心的叮嘱道。
“好的,妈妈。”三个孩子懂事的答应。
他们吃着烤红薯,烤花生,烤土豆和烤玉米等粗粮,偶尔吃些粗粮对身体好。
煤炉上还炖着羊肉汤,汤里有一整头羊的骨头,奶白色的肉汤很吸引人,香味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炖好后,母子四人就开吃,吃肉喝汤真是爽,撒把大蒜叶真香。
做饭炖汤,沈婉清绝对是专业的,羊肉汤里加了胡椒粉,喝完后胃里非常舒服。
部队里的蔬菜大棚,沈婉清偶尔会去一趟,蔬菜没腐烂长势很好。
整个冬天,他们部队都吃上了叶绿菜,家属院里的军嫂都来买菜。
虽然价格有些偏高,但还是有人愿意买,这事还上报了领导,很多部队都要效仿。
“老公,我们过年回京市吗?”沈婉清夜里躺在床上问道。
“不回去了,我今年没有假期,而且过年要轮岗。”谢琰说完,搂着媳妇很抱歉的轻哄。
“我空间里有超多的粮食,既然不回去能卖粮食吗?”
“当然可以,很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饭,能不能卖批粮食给部队?”
“这还用问吗?只是用什么借口呢?价钱便宜点没关系。”
“就说是你家的关系,以前每年都要囤粮,随军后就断了联系,前些天无意中遇到,我们正好要买粮食。”
沈婉清点头没有意见,苏市沈家是大户人家,认识的人广十分正常。
于是,夫妻俩在过年前忙的不行,沈婉清还卖了很多水果,蜂蜜,茶叶,果干,肉干,蛋类,肉类,海鲜和淡水鱼等。
反正,只要是空间里囤货多的,沈婉清都卖出去换钱票,这样大家都不会饿肚子。
部队里也能吃上饱饭,有鱼有肉能过个好年,很多人都感激沈婉清,这些都是她提出来的。
大年三十,部队里还做了烤全羊,氛围热闹过一个好年。
“老公,新年快乐!”
“老婆,新年快乐!”
“爸爸妈妈,新年快乐!”
一家人吃着美味佳肴,喝着饮料和葡萄酒,愉快的守夜过新年。
大年初一,夫妻俩闲着没事干就数钱,孩子们都在堂屋里玩拼图。
这几天烟花炮竹声不断,过年空气里都是硫磺味,不过团圆的日子很热闹,谢琰给谢家人打过电话。
孩子们还小不宜挤火车,谢家人知道儿子没假期,很体谅的聊一会挂电话,当兵的就是这样没办法。
老百姓团聚的时候,他们还要轮流站岗,天寒地冻照样守夜。
部队和家属院很安静,但是外面却很不平静,沈婉清当初想嫁军官,就是为了能保全自己。
“媳妇,你当初怎么没选择出国去?”谢琰好奇的问道。
“我在国外住不习惯,再说国家需要建设,我想为国出一份力。”沈婉清更不喜欢吃国外的食物。
很多国家只吃三明治,汉堡,牛肉,海鲜,水果和土豆等。
一段时间不吃中餐还行,但长时间不吃肯定会很想念。
虽然她有空间,但是却不能明目张胆的拿出东西。
而且,祖国的治安比其他国家要好很多。
只要别太惹人注意,沈婉清能够平安的活到老。
“沪市的冬天真冷,湿气大很不舒服。”谢琰最喜欢艳阳高照。
“都说东北天寒地冻,其实沪市冬天湿冷,一阵风冷到骨头里。”沈婉清其实早就已经习惯沪市的天气。
“媳妇,明早能吃韭菜盒子吗?”
“可以,你想吃啥提前说一声,尤其面食要提前发面。”
过年期间,沈婉清拿出毛线织毛衣,这些天她停下翻译工作,陪伴孩子们讲故事聊天。
孩子多,她先给大宝织毛衣,从大到小顺应下去,昭昭盯着毛线好奇,沈婉清给她摸一下,小孩子都会很好奇。
正月里,沈婉清经常包饺子和馄饨,南方人一般都习惯吃馄饨。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都是习惯无法改变,还有汤圆也不一样。
北方的汤圆又大又圆,南方的汤圆小巧可爱,而且馅料都不太一样。
区别很大,生活的习惯不一样,自然口味也大不同。
过完年,谢琰恢复正常的训练,沈婉清开始翻译工作,孩子们偶尔会哭几声,但却从来不会发脾气。
“媳妇,你把孩子们都教育的很好。”谢琰很佩服媳妇的狠心。
“那当然,他们有啥事基本上都自己解决。”沈婉清喜欢放养孩子们。
这样长大的孩子很独立,不依靠大人自己能解决,哪怕走丢都能自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