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他是奸细 > 第9章 魏忠贤的宝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为了使于虎对藏宝洞案有个更深入的了解,也出于对这个年轻侍卫的信任,康熙把这个案子的更多内幕,像拉家常一样,毫无保留向于虎述说了一遍。

其中案件的神奇曲拆,把于虎都听迷了。

他终于知道,康熙父子之所以如此关心这个案件,除了这个案子牵扯到明皇室人员三公主外,主要还是这个案子涉及到巨额财富,使他们眼红,想从中分一杯羹。

原来,多尔衮入主北京后不久,便向南方残余的大明势力发起进攻,企图一举统一天下。

但在战争的过程中,多尔衮发现自己有一个致命短板,那就是由于金钱供应不足,导致前方物资时常接济不上,贻误了许多可贵的战机。

这可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在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充足的物资供应,不但可以激励将士的战斗意志,还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毕竟,打仗打的就是物质的消耗。谁能耗得起,谁就有可能赢得胜利。离了金钱,寸步难行。

可是,在还未入关时,皇太极和崇祯已经打了好多年仗,国力消耗很大。

打局部战争,还能勉强应付。

但要进军中原,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南方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南军占据天时地利之便,如果战争不能在短期内结束,多尔衮将在财力上面临巨大的压力。

但从目前的态势上看,南征,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它注定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如果对手有好的统帅,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避开多尔衮锋芒,利用其弱点,拖都能把对方拖垮。

最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弄不好,说不定划江而治,形成两个政权共存的局面。只不过双方交战的前线,由山海关转移到了长江边上。

为了应对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多尔衮只好一边打仗,一边想法筹集金钱。

除了在占领区强收赋税后,还打起一些富豪人家的主意。

所以,当北山出现大的宝物窖藏后,他能不两眼放光,垂涎欲滴吗?

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

为了截获这笔财宝,他马上在第一时间组织精干力量追查这笔财宝的去向。

在追查这笔财宝去向的同时,这笔财宝背后的主人,也成了他们关心的话题。

开始,他们以为这是民间所为。

因为民间地主老财,有藏宝的传统。

每当家庭面临大的变故,尤其是当战争来临时,财主富商们就会面对自己来之不易的家财发愁:留在家里吧,怕被兵匪洗劫,逃难吧又不方便携带。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隐藏起来。

等到战乱结束,天下太平时,赶快取回来,以免夜长梦多,财物被外人顺走。

按照惯例,在对所藏财宝的地址选择上,一般不会离居处太远,只要足够隐蔽就行了。

但是把财宝藏在大山之中,却是罕有的例子。

而且这次财物的存量,十分巨大,超乎想象。

这就定义了这个宝藏的主人,非同一般,绝对是一个超级富豪。

但在当时的环京地区,这样的超级富豪几乎是凤毛麟角,极其罕有。

查阅地方志,往上追溯几百年,符合这样条件的人,也没查到一个。

除了追查宝藏的主人是个难题外,这些宝贝埋放的年代,也引起了争论。

不过最终人们还是达成共识,即存放的时间不会过长。

很可能是当代的事情。

因为在大山里藏宝,不确定因素很大,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笔财宝就可能永埋大山。

无论谁藏宝,必须得给家人留下完整的信息。有口头的,有物质的,这样即使藏宝人不在了,也能保证后人找到这笔财宝。

而根据姚彬的交代,盗宝人是被忠于崇祯的一伙人盗走的。

主谋人叫万忠,已确定无疑。

那么他是如何知道这一笔财宝的埋放地点的?他是藏宝的后人吗?

假如万忠就是张信的化名,他祖上藏宝的可能就基本被排除了。

因为张信根本不是本地人,进宫也是因为贫穷的缘故。有这么一大笔财宝守着,谁还会去宫里做奴才呢?

而且情报显示,万忠盗走这笔钱,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为了抗清事业。

面对巨额财富丝毫不心动,这样高尚的情操,对于崇祯王朝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忠臣。

这样的忠臣,就应该在崇祯最困难的时候,把财宝贡献出来。

而不是大明亡国后,放马后炮,取走财富,然后二次组织力量,重塑反清大旗,这不合乎逻辑。

万忠作为财宝传承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

那他又是怎么掌握到这笔财宝信息的呢?

假如万忠就是张信,这问题就好解决了。

张信是搞情报的,有各种资源可以利用。他不但监督官员们的日常行为,民间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也难逃其法眼。他在崇祯亡国时,可能从某种渠道,得到了这笔宝藏的秘密,并最终把它盗走。

这个解释很容易被人接受,关键谁是宝藏的原主人,这个是难点。

这时候,一个神秘的人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人就是曾经的权宠魏忠贤。

不可否认,魏忠贤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最底层做起,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魏王。在朝堂飞扬跋扈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又有藏宝大山的动机。

只不过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致命克星崇祯,在这个狠人的一番操作下,他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化为一缕清烟,随风而去。

而崇祯,也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苦命的君主。

从即位到亡国,他几乎一天好日子没享受过。

终生都在为空虚的国库发愁。

据民间传说,像所有的亡国之君一样,为了给大明王朝续命,崇祯想尽一切办法搞钱。

除了盘剥百姓,还想法让官员捐。因为当时国家的财富,都到了贪污者的手里。当这一切不能满足其欲望时,他把目光转向了魏忠贤。

谁都知道,魏忠贤是天下第一贪,传说国家一半的财富进入了他私人腰包。

但由于他在朝堂经营多年,要想扳倒他,对于刚即位,还没有任何根基的崇祯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

但崇祯己别无退路,只有赌一把了。

谢天谢地,他把不可一世的魏公公成功扳倒,当这个权倾天下的巨贪跪在自己面前发出痛苦的哀嚎时,那一刻,崇祯满满的自豪性。

但接下的事情很不顺利,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

甚至是大失所望。

因为在清查魏忠贤家产时,财物清单与原先的估算严重不符,财产少的可怜。

这是不是冤枉魏公公了?他确实贪了,但是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当然不是。

他贪腐国家的巨额财富罪证确凿,在家中之所以搜出这么少,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提前把财产转移了。

但是在面对审讯时,他却一口咬定他财产就这么多。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态,叫人恶心,但你却对他毫无办法。

因为崇祯也不敢过多对他使用惩罚。

所有的顾虑就是因为自己刚继位不久。

而对手魏忠贤太强大了,他在朝堂经营了多年,其徒子徒孙,门生故史,遍布朝野,甚至各省督抚,也都由其门生担任。

这事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在国内官场掀起一场波澜。

陕西已发生暴乱,如果官场再不稳定,这样的后果是崇祯所无法承受的。

因此在一番审问无果后,崇祯马上改变了态度,立马由黑脸变白脸,曾夜访魏忠贤。二人经过谈判,达成了一份协议,内容就是魏忠贤通过秘密渠道,警告各地握有实权的徒子徒孙们,要以大局为重,关键时刻,要各司其职,千万不要做出越礼的事来。

只要安心本份,朝廷对他们的过错,概不追究。

给这些因魏忠贤被捕而心怀不定的人,吃了定心丸,天下局势得以稳定。

而对于魏忠贤这个烫手山芋,也做了安排,让其去凤阳守皇陵,以此做为惩罚。

并即刻离京,不得有误。

背地里,崇祯安排得力人手,秘密追查魏忠贤把自己搜刮的财富藏在哪里。

他始终相信这笔财宝是存在的,此刻它们正静静地囤积在某处,等待着被发现。

但是在追查中却遇到了不可想象的阻力。

找了多年,始终没发现魏忠贤藏宝地。

而且线索也极少。

这时候人们思想动摇了,或许魏忠贤并没有藏宝,因为他没有那个动机。

你想,魏忠贤不是一个正常人啊,是个残疾,而且是个一等残疾,他没有自己的直系后代,藏财富干什么?

不过后来人们发现,魏忠贤拼命敛财的原因,是因为其本人十分地迷信。

他相信因果轮回,相信人有来世。

因此,当他爬上权力的巅峰时,想到自己的最终归宿,他的内心其实是无比孤独的。为了打发内心的空虚,他便拼命地搞钱。

他相信人有来世,生命有无数次轮回。今生做了公公,只是前世没有修行到位。

人去世只是肉体的消亡,但精神是永存的,直至下一个轮回。

因此他希望在未来的世界里,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并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

生前拼命地积攒财富,只为来世过的更好。

但这些钱毕竟是非正义来的,为了确保其安全,他把这些财富藏入了大山。

并计划在未来几年里,给自己秘密修建一个类似于皇陵的大型陵墓。

估计他没想到自己会倒台,而且这么快。因为他还没有为自己修建好陵墓,这些财宝还没有转移地方,都还深藏大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