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他是奸细 > 第19章 发现线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发布通缉公告后,康熙一直在等待着,希望有好消息出现。

还派了精干力量,协助慧清在麻布坡布下口袋,等待盗宝人自投罗网。

同时,派出许多搞情报的专业人员,去全国各地打听有关万忠和三公主的下落。

藏宝洞惨案,使康熙意识到,平静了多年的麻布坡树林,终于迎来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大变局。这是否意味着,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蛰伏等待后,这些知道当年藏宝内情的人,终于不再忍耐,纷纷跳出来,一场抢宝大战,经过数年酝酿,就要开演了呢?

康熙己做好了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

恰好这时候,奋战在外围的情报人员,给他送来了一个重要情报。

是从京北传过来的。

说在京北一带的一个深山老林里,隐藏着一股强大的私人力量,他们以雄厚的资金做后盾,试图推翻现政权。

他们在人数己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势力还在向外扩张,并己与国内各方势力联手,试图闹事。

送这个情报的是一个资深情报官,他受康熙委托,化装成郎中,几十年如一日,游走江湖,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万忠和三公主的下落。

这份工作很辛苦,每征集到一条信息,他都要实地去核实,以辨真伪。

按照康熙的意思,多年来他一直把注意力放到南方,甚至还去了交趾国,缅甸。

在那儿一待数年,一无所获,还耽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最近返回了国内。

根据他掌握的信息,他发现康熙在这件事上也犯了一错误。

即始终认为万忠和三公主应该藏身南方。

屡次碰壁也不回头。

但这位情报官却不想继续这样找下去。

一系列的失败后,这位情报官感觉到侦查的方向不对,明显得被人误导了,必须调整侦查方向。

他认为一向被忽视的北方地区,其实更具危险性。

便调头向北,决定去碰一下运气。

他绕过北京,进入了那片大山。

就像一条灵敏的猎犬,嗅闻着猎物可能留下的痕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调查,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北山确实藏着一个暴力团伙。这个团伙不公开活动,但拥有自己的武装,据说人数己发展不少,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大清王朝,复辟大明朱家江山。

其成立组织的目的和诉求,和万忠差不多。

情报官不由心中暗喜:这次北方之行,短短时间,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了以前在南方数年的努力。看来要想事业成功,选对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考虑到多年查万忠无果,这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南方的原故。这个北方崛起的不明势力,会不会是万忠和三公主一伙呢?

这个发现很振奋人心。

随着调查的深入,新的发现越发使人兴奋不已。

这个团伙的崛起,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他们己在北山这一带秘密经营多年了。

之所以搞如此大动静仍不为人知,主要是这伙人太会保护自己了。以致这伙人的头目是谁,基地在哪里,都是一个谜。

于是这个情报人员,就把这个团伙和万忠团伙联系到了一起,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伙人统称为万忠团伙。

早些年人们因找不到万忠,便认为他去了海外,这种说法是不负责的。实际上,这伙人并没有远离,一直在国内。

所谓去海外的传闻,也是万忠他们放出来的风声,是为了适应形势所施放的焑幕弹,是在力量弱小时一种生存自保的手段。

真实的他们,则是一直躲藏在北部的大山里,隐姓埋名,并从没有停止过发展自己的力量。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已由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成一支人数庞大的队伍,起事条件已经成熟。

这消息不由得使康熙胆战心惊。

一直以来,他认为万忠藏在国内,但应该是南方而不是北方。

因为南方物产丰富,长期受大明管理,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而北方,一直接受少数民族的领导,是南方人心目中没开化的荒蛮之地。

这儿紧邻戈壁大漠,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广人稀,发展缺少动力。又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康熙从不怀疑这块土地会有意外发生。

正因为对这块土地十足的放心,他才把八旗军的所有精锐,都调到了南方去作战,去参加平叛。

而在北方这片广阔的土地上,驻军很少,成建制的几乎没有,防守力量十分薄弱。

说白了,这个地方就是康熙的后花园,游乐场。虽然土地贫瘠,但却孕育了他们这个伟大的部落。但要是一旦这个地方出事,等于后院失火,后果不堪想象。

这使人们想到,万忠之所以选择北方做为自己的长期潜伏地,正是利用了人们的习惯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即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就凭这一点,康熙把他列为最具危险的罪犯,一点也不为过。

事实上,万忠确实有资格成为康熙的最强对手。

康熙挖空心思,数年的努力,找不到他的踪迹足见其实力。

东厂的掌门人,情报专家,实力之强,不是白说的。

所以,当情报人员表示己嗅到了这伙人在北山隐藏的信息后,康熙激动不已。

一切的努力,很快就要有最终的结果,可喜可贺。

以前他的注意力主要是南方,现在他觉得这是犯了方向错误,必须马上做出调整。

从此,北方作为反恐的重点地区,引起了康熙的高度重视,

但北山所涵盖的区域那么大,他们对于这块地区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基本上是一片未知世界。

要想对其了解,必须有一个时间过程。

而康熙又实在等不下去了。

他一连向这个提供情报的人,发出几个催促函,要他提供这些人的详细信息,如地理位置,经常活动的区域等。

掌握了这些信息,他就可以对这些人采取行动了。

但没有得到这个人的回应。

后来这个回了一封信,说他现在抽不开身,说过段时间,他会进京述职,到时会有一个详尽的报告送至康熙案头上。

康熙知道这个人是搞情报的老手,胆大心细,他肯定是发现了这伙人的重要线索,并正在追查中,所以才来不及向皇帝说明情况。

这就使人相信,这个人确实忙,但再忙,皇上向你索要情报信息,也不该推托啊。

难道其中有难言之隐?

或者说出于对皇上负责的态态,怕自己调查的信息不准,而需要进一步证实一下。因为说早了,一旦走踞了风声,将会前功尽弃。

也有可能他是在卖关子,故意吊皇上的胃囗,以此做为和皇上讨价还价的筹码。

总之,康熙对他的情报充满了期待。

在那段时间里,康熙感到十分地开心。

一想到三公主这个叫他寝食难安的钉子,将要被他拔除,并且还将从她手里接收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烦心事很快就没有了。

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这个情报官的出现,谁知从此之后,那个人给他玩起了失踪,不光从此没收到过他有关这个案子的任何信息,就足他整个人,也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杵,生死不明,去向成谜。

康熙猜测,这个人可能遇上了不测,被害了。

他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随着历年情报的积累,朝廷掌握了许多盗宝案的关键信息,已经锁定了万忠的真实身份,他就是东厂提督张信。

崇祯当政后期,东厂提督由一个叫张信的人担任。他先是在宫中服侍崇祯,后来去了东厂。是多起惨案的策划者,制造者。因此臭名昭着,但同时又是出名的情报专家。

但由于他行为低调,外处刻意伪装自己,并且向世人隐瞒了真实身份,所以对于他详细的情况,后人知道的并不多。

李自成占领京都后,去向不明。

有人说他在李自成攻城的关键时刻,亲自上场杀敌,最后战死。

也有人说潜逃了。

直到姚彬案事发,人们才知他和一笔财宝,一块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