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初六,天气已然转暖,空气中已捎来一丝不易察觉的春意。

同时,这也是镇北军动兵的日子。

朔风卷过镇北军大营,二十万铁甲寒光撕裂整片广场。

点将台上,刘攀虽然不随军出征,但也是全副武装,手持两块虎符。

“郭奉孝、许仲康!接令!”声如裂石,“予尔十二万我并州精锐!出上党,破钜鹿,直扑冀州邺城!”

披甲的许褚连忙走上高台接下刘攀手中能够指挥十二万士兵的虎符。

心中早就是激动万分,刘攀能够这样信任他这个二哥,他现在只想把袁绍一家老小全部捉来报效刘攀。

“二哥,这次看你了!”许褚接虎符的时候,刘攀轻轻的在许褚耳边说了一句。

许褚更加有劲了,这可不是当初广宗城外打黄巾时候的小兵一个了。

如今刘攀家大业大,却还是依旧如此信任自己,许褚不要太激动,更是把郭嘉派给他保驾护航。

内心感动无比,看着刘攀的目光都变得温柔起来。心中也暗暗发狠,一定要打下冀州报效刘攀。

“主公,若打冀州不下,我提头来见!”许褚如洪钟一样的声音响彻整个广场。

说完立马转身下去了,很明显许褚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

“哎,许将军……”

刘攀无奈,自己这二哥性情中人啊,这军令状是说立就能立的吗?

然而,所有将士都听到了,刘攀也没有办法收回。

“赵子龙、徐元直!”

“于你们八万我镇北军精锐,自常山而出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与另一路军夹击邺城,本王在晋阳等你们好消息。”

刘攀对于这八万人马期望是很高的,甚至还交给他们了秘密任务,只是现在没人知道,因为刘攀交给徐庶的时候说了,拿下冀州之后在打开信件。

赵云上台领取虎符,一脸肃穆。

“子龙,不要有压力,本王相信你们的能力!”看赵云绷得有些紧,刘攀拍拍赵云肩膀说道。

银枪白马的赵云振铠应诺,徐庶腰间青虹剑鸣如龙吟。八万健儿同时以枪顿地,金石之音惊起寒鸦蔽空。

至此,刘攀是把权柄下放了,随即打开一坛好酒,自己倒一碗,下方所有出征将士也人手一碗。

“将士们!请饮酒!”随着这一声高呼,全军将士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酒碗,仰头一饮而尽,然后将空碗狠狠地朝地上一摔,只听得一阵清脆的破碎声响起,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刘攀看着眼前这热血沸腾的场面,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士气已经被完全激发起来了。

刘攀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高台,站定之后,他环顾四周,目光如炬,朗声道:“此去邺城八百里,路途艰险,但我等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踏着袁氏旌旗,入主冀州,成就一番霸业;要么某亲率镇北全军,千里驰援,一切就交于你们了。”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广场上空回荡,如同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不多时,广场上的二十万精锐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分成两队,一南一北,宛如两条巨大的长龙,缓缓地离开了广场。

街道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他们有的是这些出征将士的家人,有的则是以镇北军为荣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百姓们手持彩旗,呼喊着口号,为军队壮行。

在如今刘攀麾下的势力范围,镇北王以及镇北军像一面旗帜深深的插在每一个麾下子民的内心深处。

无论是市井街巷的茶肆酒坊,还是田间地头的阡陌交错,人们交谈的话题总是不约而同地指向那支威名赫赫的雄师——镇北军,以及他们即将到来的第五次远征。

这种坚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被铁与血的事实所铸就的信任基石之上。

他们无比笃定,只要那面镇北军的战旗再次猎猎招展,所指之处,必将是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厚的战利品,以及随之而来的、肉眼可见的更加富足安稳的生活。

这已然成为治下百姓心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份近乎盲目的信任,其根源在于镇北军过往那堪称传奇的赫赫武功。

细数下来,镇北军大规模倾巢而出的征伐次数其实并不多,但每一次,都能胜,而且镇北军是越打越富有。

那第一次出征,便石破天惊。其时,国贼董卓倒行逆施,祸乱朝纲,天下苦之久矣。

镇北军挥师南下,锋芒直指,其势如雷霆万钧。

最终,不仅成功将不可一世的董卓拉下马,更借此良机,一举鲸吞了并州全境,将其彻底纳入麾下,奠定了王业的第一块坚实基业。

从那一天起,百姓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支军队不仅能征善战,更能为他们打下一片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

紧接着的第二次北征,更是将镇北军的武勇推向了巅峰。

面对历来侵扰边境、强大无比的草原霸主鲜卑,镇北军没有选择被动防御,而是毅然深入漠北,犁庭扫穴。

一场场恶战之后,不可一世的鲜卑铁骑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或被击溃,或整部归降,最终化入了镇北军的洪流之中。

此战最大的收获,便是那一片片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的广袤草场。

正是这片宝贵的资源,使得镇北军“全军人人有马”的奢侈构想得以实现。

无数骏马奔腾其间,不仅极大提升了全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和长途奔袭速度,更将整体战斗力拔高到了一个令所有对手胆寒的地步。

边境自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商路畅通,北地的百姓再也不用终日恐惧来自草原的烽火。

而第三次出征,则是一次政治与军事的完美双赢。

兵锋西指,直抵长安。彼时的长安,历经动荡,破败不堪。

镇北军不仅以强大的实力和威望收编了超过十万之众、骁勇善战却群龙无首的西凉兵,极大地充实了自身力量,更是一举掌控了司隶全境,以及变相掌控帝都长安城这座具有无上象征意义的城池。

此举的意义远非开疆拓土所能概括。正是在这里,刘攀受封为尊贵的“镇北王”,其麾下文武重臣也尽数得到了大汉朝廷正式册封的官职头衔。

这并非说那颠沛流离的小皇帝还能有多少实际权威,但这些名号的光环,赋予了镇北军集团前所未有的正统性与大义名分,使其从此师出有名,占据了天下的至高点。

那第四次西征。大军西向,凿空万里,带回的是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奇珍异货。

这些惊人的战利品并未被王府独享,而是全部拿出来赏赐西征军,它们如同甘霖般流向整个势力范围,甚至惠及了大汉的其他州郡。

几乎每一个百姓,都直接或间接地从这场远征中获益。

那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狂欢,直至今日,那场盛宴带来的富足余韵仍未完全消散,百姓已然铭记,镇北军带来的影响。